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文学作品阅读测试题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 5 分,共 100 分。(一) 溯 源(24 分)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2、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
3、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
4、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 ,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
5、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1.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 有什么相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同和不同之处?(8 分)【答案】 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不同: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 (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溯源)
6、【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学生回答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都可。第二问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从第 3 段“人又何尝不然呢”可以找到二者的相同之处。从第 5 段“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透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可以归纳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概括说明文章第 6、7、8 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6 分)【答案】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 、故土的山川(风景) 、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以及对内容要点归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学生不能回答为 “俄罗斯老太太” “我自己” “一个朋友” ,因为这是回答谁寻根溯源,而应从故国的文字、故土的风景、故园的记忆等三个方面来回答。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6 分)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答案】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产生。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
8、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第一句要解释清楚乡愁是寂寞的含义 ,第二问要扣住“长江”前的三个定语(诗、地理教科书、民族文化)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全都在血脉中汇流”则揭示出了“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B、文章第 3 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
9、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E、文章第 8 自然段说“ 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 ,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以多项 5 选 2 的选择形式出现。A 项错误在“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E 项错在“因在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从第 8 段中可以看到, “朋友” “在故乡一座花园中”已经体验到了“满足与宁静” 。BCD三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都是正确的。(二)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2
10、4 分)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这种人的惟一乐趣就是埋首于那贫乏的回忆里。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的消费在期待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可以令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内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一条溪水从它保姆的湖泊往下注时,它就进发着,往
11、平坦的地方流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的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的带着白沫流人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人了海。它自然得人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我们岂可忽略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是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
12、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熠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巳寂冷,或者甚至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的闪射它的光,绝没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发现过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程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候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他自己的价值。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
13、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得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的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来?故此我要强辩陨星的存在不是短促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得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
14、什么比那二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的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选自山寺暮 ,1937 年 6 月初版,有删改)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 “的含义。 (6 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为: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最后的一个点”的人。 )这道题的答案可以说就是全文所塑造的一个形象,本题信息集中在第一、二、七、八自然段,可以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自己组织语句来概括,也可以从文中筛选语句,但一定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
15、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8 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理解的能力。答案为: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答这样的试题主要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对表达对文章主旨的作用。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 ,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6 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对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答案为: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答这道题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
16、写法上解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 分)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D匆忙走路的人,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痼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E 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 等待“,其寓意不尽相同。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总体的赏析能力。答案为:C、D。C 项错误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说的:“伟大的智者,你能
17、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要注意这是一个反问句。D 项主要是 “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是言重了。(三) 草堂诗魂(33 分)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
18、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 三吏 三别 , 北征 ,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
19、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
20、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
21、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1.从文中看, “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 30 个字) (6 分)
22、答:【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解析】第 1 题在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草堂的文化意义”理解的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以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第三段开头指出:“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必须看到,是杜甫生前所居住时的名称,是杜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所茅屋,而草堂、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公园等名称,则都是纪念建筑的名称。杜甫草堂公园是当代纪念物的名称,也是作者所参观的对象,故作简要叙述:“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
23、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然后承接上文概括指出了杜甫草堂的文化意义:“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考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在理解“草堂”含义基础上,对这一句子进行筛选整合就比较容易作答。2.从文章第四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9 分)答:【答案】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的苦寒人生;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或作“中国历史上士人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解析
24、】第 2 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本节文字内容要点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文章中,有一系列标识性词语,考生只要较好地把握文章中这些标识性词语,就能准确归纳作者述说的要点。问号后到“仅这些就足以” 、 “这是这是这也是”这是一层,这一层叙说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意义,这一层意义考生比较容易掌握。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苦寒的杜工部!”这是第二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通过杜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甫草堂,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杜甫的苦寒人生。 “这些是不必说的”这一提示语说明前面两层意还都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作者要
25、强调的不是这些,作者要强调的在这一提示语之后。对提示语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也远不能”与“这正是是也是”似乎是讲了不同的意见,其实不然。作者认为,仅仅知道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知道杜甫的苦寒人生还不够,还不能算理解了杜甫的意义,因为我们还未了解杜甫不竭的“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的来源,那么这一生命的内驱力从何而来?作者认为它们源于“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接下去的句子是进一步的申说与概括:“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所以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它的要点应该落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
26、命运的二律悖反” 。3.(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4 分)答:【答案】 (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荣耀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杜甫生命的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函更加丰富,表现更加集中。【解析】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对比内容的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草堂诗魂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总括起来讲,是两个大的方面的对比,
27、一是杜甫身前与身后的对比,一个是杜甫的人生与创作的对比。前一方面见之于二、三两段,具体表现为两点。从物的层面讲,杜甫生前所居的为秋风所破、雨漏如麻的茅屋与身后一代代不断得到修葺,日益堂皇的杜甫草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的层面讲,杜甫身前困顿落寞郁郁不得志,与身后荣耀与日俱增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所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些对比是作者展开论述的现象基础。由这一现象,作者深入探讨其原因。杜甫的人生与创作的对比见之于四、五段,从精神世界与创作道路分别展开。先讲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如果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大志,如果是一个庸碌的小人,那么无论穷通,他都与伟大的诗歌创作无
28、缘。再讲杜甫的苦寒人生,讲苦寒中的杜甫“心忧天下苍生”的崇高精神世界,苦寒至极,亦是仁慈至极,也正是诗作伟大至极,这些对比正好回应了第一方面的对比,说明了“寂寞身后”为什么能致“千秋万岁名”的根本原因。因此,后一方面的对比,是对前一方面对比的深化与说明,层层深入而紧扣中心内容。(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荣耀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杜甫身前的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更加集中。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
29、确的两项是() (4 分)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 三吏 三别 、北征 、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30、。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答案】BD【解析】第 4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该题 5 个选项中的 3 个选项考查的是鉴赏,能力层级为 E 级,A 项兼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关键文句理解的作用,D 项兼有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能力的作用。A 是错误项,文章确实分析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错误在于所引诗句以及分析中都没有涉及杜甫“关注国事”的内容。B 项是正确
31、选项。作者在文章中,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从引用的内容方面说,贴切确当,而所引文句,用辞雅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所以是正确项。C 项是错误项,错误在于文章只是列举了杜甫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只是在文章的后面摘要分析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表现的杜甫的胸怀,并没有对这些诗作的历史意义作分析。文章在“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这两句中虽然涉及了杜甫诗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但也只是形容,并没有作分析。D 项是对全文结构的一
32、个简要概括分析,是正确选项。E 项的错误不明显。文章确实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形容杜甫诗作,但这里形容的是杜甫诗作的反映时代人生的现实主义意义,而不是形容它们的浪漫色彩;“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则形容杜甫诗作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伟大历史意义,也不是讲“现实意义” 。(四) 话说知音 林非(19 分)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
33、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我偶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
34、秋本味和列子汤问 ,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的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
35、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
36、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3 分)答:【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解析】第 1 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传诵的一
37、段歌颂崇高友谊的佳话。文中,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两句话是答题思考的主要内容,伯牙的“兴奋和感激”的情绪由此而生。两句中,第一句与第二句基本意思一样,但是两个角度。第一句是从钟子期对琴声的感受说的,第二句是从对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的角度说的。因此,概括的时候这两层意思都要有。如果只答“因为知音难觅,所以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 ,就过于简略而显得空泛。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4 分)答:(1)(
38、2)【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解析】第 2 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所谓文化,一种意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从吕氏春秋 列子 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把它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记载和传诵。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这篇文章,对这样具有文化含量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由于这些内容散见在
39、这篇文章中,因此本题还具有对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的考查。答案要点是两条。第一条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要思考内容,需要的是加工概括,比较容易。第二条首先要有敏感,在初读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敏感。难点在于将文中几处提到的出处和引用能够进行概括。 吕氏春秋 列子 乐府解题是古代典籍,诗歌也在典籍之列,例如全唐诗 ,因此应该用“古代典籍”概括。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 分)答:【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 千辛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万苦学得的技艺
40、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解析】3 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回答本题,要懂得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继续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 “美丽动人的乐曲” ,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 。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实在是来之不易,怎么能因为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这些内容见之于文章第 3 段、第 4 段,因而,回答本题要关注第 3 段、第 4 段,尤其对第 4 段内容的理解,关乎本题答案是否完整准确。第 4 段主要叙述描写伯牙学琴的艰辛经历,目的在于说明伯牙不应终止自己的演奏,本
41、段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这层意思。这段内容与上一段是有密切联系的,单从语言标志上看,段首一句“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中的“更何况”三个字就表明了前后两段内容上的联系,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劝慰”俞伯牙。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 ”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C、 “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 ”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
42、会。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答案】AE【解析】第 4 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A 是正确选项。B 项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虽然全文有较大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但不能因为篇幅大就作出是“主要内容”的判断。就全文来看,“表达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才是主要内容,文中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都是为这个“主要内容”服务的。
43、第二, “知音难觅但又可求”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本文的主题。根据文意,可以看出,作者“话说知音”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了一个钟子期而终止演奏,应该继续用琴声培养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的演奏技艺是多么来之不易啊,不应该因为钟子期不再能欣赏而放弃。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涉及知音“可求”还是“不可求”的内容。C 项的错误主要在于“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这样的说法文中找不到依据。D 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实际,从原文中看不出最后一段对第一段内容做了“进一步阐释” ,而它阐释的是作者的观点。最后说一说 E 项,这是一个正确选项。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这样的表达,带给读者的是一种
44、美的感受,可以使读者从“欣慰地” “咀嚼和回味”这样的语言中去体会获得知音所产生的愉悦;“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行动” ,这样的表达,可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赶快寻觅知音的鞭策。这个选项的判断需要有语言的敏感,也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之所以说“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是因为作者将非常抽象的“美感”通过“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样形象的描写传达出来,以此触发读者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进而使之转变为读者的一种感觉。第二句与此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是“形象地” 。5、怎样理解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希望大家高考顺利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4 分)答:【答案】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解析】本题实际上是以全国卷 22 题 E 项为答案设计的。具体分析请参见上面对 E 项的分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