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5.45MB ,
资源ID:695539      下载积分:10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6955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5-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为本站会员(心***)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5-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概念阐述】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段时限: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上反动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快速地完成了过渡。此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一五”计划含义:是第一个五年(19531957)计划的简称,实行建设和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举的经济政策。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大型企业的建立;农业、手工业的集体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特点和意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转变;“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运行,而所有制的变革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含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1956)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一五”计划的组成部分。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走国有化道

3、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实行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它们都是一种公有制。实质和意义: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中共八大背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大改造进入高潮时期。决策:1956 年在京召开,提出了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的正确所在: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其决策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5 “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含义:1958 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具有极“左”倾向的经济建设运动, “大跃进”运动始于大炼钢铁的工业生产后又蔓及农业生产,盲目追求高产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的体制改革,盲目追求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成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建设速度;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忽视经济规律。结果与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启示:尊重经济规律,用科学发展观规划经济建设。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

5、慢,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实施:始于 1978 年 12 月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推进联产到组等责任制,1980 年中央肯定和推广了这一责任制,1983 年全国普遍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坚持土地公有制,农民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意义:这一以“包产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2到户、包干到户”为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7对外开放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的封闭已经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潮流

6、。过程:1980 年创办深圳、厦门等 4 个经济特区,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起又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4 个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结果: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国有企业改革原因:最初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还有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后来是由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阶段性与主要内容:1984 年到

7、20 世纪 90 年代初,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改革的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创立以股份制、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快了现代化建设。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困扰着共产党人;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建立: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

8、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作用:使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小康水平。【史料解读】120 世纪 5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材料一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 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

9、改造。材料二 19571961 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1958 20.000 196.9 477.0 1568.1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资料显示:(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2)在过渡时期要进行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3)1956 年完成改造和 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波折。(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农业生产

10、全面下滑。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问题设计:(1)指出过渡时期的历史时段及其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轨迹。问题解析:(1)1949 年到 1956 年,新民主主义社会。(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农业生产全面下滑,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建设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经济恢复和建立起国营企业的基础上,开始了 1953

11、年以后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基本完成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提出了建设工业国的任务,1957 年“一五”计划大幅超额完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958 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主义探索出现曲折和失误。2.“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76 年同 1966 年相比,按人口平均 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 长 9.7%,年平均增长不足1%。工业 增加值平均只增长 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10 年间全国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平 均 每 年 只 增 长 1.9%,全 国 所 有 制 单 位

12、 职 工 的 实 际 工 资 水 平 反 而 下 降 了 6.6%。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 50 年资料显示:(1)“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2)“文化大革命”使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实际上生活质量下降了。问题设计:(1)据材料,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哪三方面问题?(2)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的因素有哪些?(3)我们应该吸取“文化大革命”的哪些教训?问题解析:(1)增长是微弱而有限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2) “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轻、重协调发展;关注民生;认清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13、加强党的建设,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3实行改革开放材料一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 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 年)材料二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1992 年):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材料三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 1992 年):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资料显示:(1)材料一表明,虽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是“左

14、”倾错误依然严重,实行改革开放迫在眉睫。(2)材料二、材料三是邓小平 1992 年春南方视察时的谈话内容,在当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4时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强调必须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并强调了政策的稳定性。它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3)材料三用世界的眼光来说明对外开放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设计:(1)据材料一,推断邓小平讲话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材料三,推断邓小平讲话的国防、国内背景。(3)用史实说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4)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解析:(1)“文化大

15、革命”虽然结束,但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两个凡是”在束缚着人们;另一方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解放人们的思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2)苏东剧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3)过去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里饱受凌辱。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跟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4)改革开放必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4农村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 农业 社会

16、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 领导下,我国 农民的伟大创 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资料显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始于农民自发行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 1983 年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且迅速在全国推广。 (3)中共中央在 1982 年至1986 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问题设计:(1)我国原有的农村经济体制有何弊端?(2)农村改革肇始于什么事件?这一经济体制改革后来被称为什么?(3)概述这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17、和主要影响。问题解析:(1)农业集体化以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小岗村农民自发地推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包产到户” 、 “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材料一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 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

18、 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材料二 1978 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 临向何 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 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 现 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资料

19、显示:(1)“经济特区”一词,1979 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 (2)经济特区在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建设目标上有它的特殊性。(3)邓小平的两次谈话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两个里程碑。(4)材料二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大会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问题设计:(1)最初的经济特区是何时设立的?是哪几个?(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援引材料一的关键语句予以说明。(3)材料二中提到的邓小平的两篇谈话分别是什么?(4)为什么会把邓小平的这两篇谈话称作“宣言书”?(5)据两则材料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部分含义。问题解析:(1)1 980 年 建 立 4 个 经 济 特 区

20、 : 深 圳 、 珠 海 、 厦 门 、 汕 头 。(2)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注重多种所有制和市场调节,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3)1978 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4)第一篇谈话引导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第二篇谈话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换的重大关头提出的,它对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5)以特区来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

21、行外向型经济。【难点辨析】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这两方面任务的关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过渡时期首要任务的特征。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国民经济恢复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纲领

22、,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是依照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的。它的实施,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所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其起步阶段。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6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管理体制。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三大改造时期,中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具体表现为国家计委统配关系国计民生的通用物资,主管部门平衡分配专用物资。这种体制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重点建设顺利进行,保证市场稳定,改善人民

23、生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国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的弊病,影响和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更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造成长时期的商品短缺。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后,这种经济体制理所当然地成了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自主、平等、竞争和开放特性的经济。从 1984 年的国企改革开始,在改变计划体制的同时,将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引入了国企改革之中,1992 年以后,大幅度地迈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它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国家对市场具

24、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又显然受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3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简表项目时期 政治背景 口岸布局 历程 影响近代列强的入侵,被迫开 放 , 国 家 主权 受 损始于广州、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后发展到整个沿海和 长 江 中 下 游地 区1842 年福州、上海等 5处沿海口岸,1860 年开放汉口、南京等 11 处沿海沿江口岸,1895 年开放重庆、苏州等内地口岸一方面瓦解了自然经济,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国家主权独立,主动实施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

25、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海 经 济 开 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1980 年设立珠海、厦门等 4 个特区,1984 年开放上海、连云港等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开辟长三角等 4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 年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图说历史】图片 1:1974 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一起内容解读:1974 年 12 月,毛泽东作 出 了 决 定 中 国 未 来 命 运 的 重 大 决策由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以周恩来、

26、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国务院领导班子开始工作。图片反映的是 1974 年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一起的镜头。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7历史价值:说明邓小平获得了毛泽东的支持,临危受命开展整顿工作,是“文化大革命”趋于尾声的信号。图片 2: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容解读:始建于 1984 年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大连为依托,以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为腹地,是大连、辽宁和东北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历史价值:说明开发区的发展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说明开发区的设立是有重大意义的。图片 3:邓小平视察南方(在深圳)内容解读:

27、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 1992 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图片反映的是邓小平在广东省和深圳市负责人及女儿陪同下,视察深圳的情景。历史价值: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从而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一轮浪潮。【习题荟萃】(一)选择题1 (2008广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解析】根据书本表述推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形式,它与

28、生产方式改革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共同构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A2.(2008江苏)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属于中等题。抓住连环画图片里的信息,第一,孙家庄的孙志刚是农民,不是工人;第二,1953 年是三大改造的开始,初步建立起农业生产社,走集体化道路。公私合营属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是 1958 年出现的;包产到组属于 1978 年以后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题目要

29、求。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8【答案】A3(2009广东)1959 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定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 12 倍【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时至今日

30、我们也未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1958 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盛行,66% 的增长率是虚假的,因此, 1958 年增长率也不能说是增长率最低的 1955 年的 12 倍。表中没有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一五”计划期间平均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可信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工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答案】A4 (2009全国)1978 年、199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 77.6 22.41997 25.5 38.1 17.9 18.5上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

31、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 1978 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 1997 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答案】D5(2009江苏)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这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 20 世纪 60 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此 题 考 查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中 共 关 于 农 村

32、经 济 发 展 ( 或 建 设 ) 道 路 的 探 索 。 这 首山 歌 反 映 的 是 农 村 发 展 合 作 社 搞 人 民 公 社 的 做 法 , 人 民 公 社 化 强 调 一 大 二 公 ( 规 模 大 、 公有 化 程 度 高 ) , 1958 年 开 始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开 始 , 违 背 了 农 民 的 意 愿 , 损 害 了 农 民 的 生 产 积极 性 。【答案】D(二)非选择题6(2009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

33、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 中都要排队购买。适 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 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 即 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9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 实行计划收购, 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 ,也关系到我国城 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 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 ,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

34、动,保 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 年 9 月 23 日)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 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 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 ,国家 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 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

35、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 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 年 5 月 19 日)材料三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 乡农副产品集贸 市场。到 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 11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659.9 万吨;肉类产 量超过 1300 万吨,比 1978 年增加 494.5 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 发展到 41 184 个。 1983 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 20 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 年 1 月

36、,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 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 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 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8 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试题解

37、析】 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概括历史背景。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 料 , 原 因 分 析 需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第 ( 3) 问 要 全 面 分 析 材 料 , 注 意 从 正 反 两 个 角 度 回 答 问 题 。【答案要点】(1) “一五”计划,

38、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3) “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10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

39、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7 (2007海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53198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年份 年均增长率()19531957 4.519581962 4.319631965 11.119661970 3.919711975 4.019761980 5.119811985 8.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31985 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试题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载体,关注时序与阶段史,考查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数据材料并用文字表述出来。其能力指向除了数据的准确解读外,还指向用比较的方法来论证历史问题。本题的难点在于对经济大背景的理解,它不涉及政治要素,也不能具体化,否则就会很难与前一问的原因分析区分开来,这里的经济大背景当定位于经济体制,这一点正是试题测量过程中提高难度系数的做法。【答案要点】(1)1963196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整顿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1981198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19631965 年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 年是经济体制改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