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82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Ac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 in Libraries謝寶煖Pao-nuan Hsieh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邱雅暖Ya-nuan Chiou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組員Libraria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Library【摘要 Abstract】行動研究是以圖書館館員為主導所做
2、的研究,是在圖書館現場針對實際情境發生的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因此行動研究的結果自然最適合即時應用,實際解決問題。目前國內大型圖書館均有研究輔導組織之設立,而圖書資訊學相關研究所更有半數以上是在職進修生,如果能夠應用行動研究結合研究與實務,當可為圖書館事業創造學術與實務之雙贏。有鑑於行動研究運用到圖書館界研究之適切性與必要性,故希藉本文探討行動研究之概念與方法應用,期透過此文對行動研究有較深入而完整的認識,引發圖書館學界更多從業人員投入相關之研究,以收拋磚引玉之效,並逐步達到圖書館是一成長之有機體之目標。本文擬從行動研究之定義著手,先釐清其概念,瞭解此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並描述其發展之歷程;繼而揭
3、露其實施步驟與原則,探討此法主要之特點與限制,最後探究其在圖書館領域之應用實例及未來趨向。Action research i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quiry or investigation that provides practitioners with the means to take systematic action to resolve specific problems. This article explores definitions, development, and goals of action research while a
4、cknowledging differences among variou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es. Case examples are offered to depict the process in action for libraries.關鍵詞 Keyword: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研究方法Ac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Method, Research Method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 69 期(2002.12), 頁 82-104 BIBLID 0758-1876(2002.12)69 p.82-104謝寶煖、邱雅暖83壹、前
5、言圖書館領域的研究,可以概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研究者運用科學方法去研究他人的問題。這一類型的研究者通常是圖書資訊學系所的教師和研究生,是從學術觀點出發的專業研究。研究者通常只能就研究問題對實務工作提出建議,鮮少具體之行動計畫。再者,研究者通常以專著出版,期刊論文發表,會議論文宣讀,或者透過演講、研究成果發表會等方式,將其研究結果公諸於世,將其建議提供圖書館實務工作參考。這一類型研究的研究者通常非研究情境的實際參與者,有時難以洞察圖書館實務之深邃奧妙;又非研究問題之決策者,無法確保其研究建議獲得採納,付諸實施,更遑論親自檢視其實施績效了。第二類是研究者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自己工作領域內的實務問題。
6、這一類型研究的研究者正是圖書館的實務工作者,所研究的問題正是實務工作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因為研究者就是實務問題的解決者,研究目的即是希望運用客觀的科學方法蒐集資訊,以做更好的決策,並將決策付諸實行,使工作更具績效。行動研究就是屬於第二類型的研究,是以圖書館館員為主導所做的研究,是在圖書館現場針對實際情境發生的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因此行動研究的結果自然最適合即時應用,實際解決問題。目前國內大型圖書館均有研究輔導組織之設立,而圖書資訊學相關研究所更有半數以上是在職進修生,如果能夠應用行動研究結合研究與實務,當可為圖書館事業創造學術與實務之雙贏。有鑑於行動研究運用到圖書館界研究之適切性與必要性,故希藉本
7、文探討行動研究之概念與方法應用,期以此文對行動研究有較深入而完整的認識,引發圖書館學界更多從業人員投入相關之研究,以收拋磚引玉之效,並逐步達到圖書館是一成長之有機體之目標。本文擬從行動研究之定義著手,先釐清其概念,瞭解此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並描述其發展之歷程;繼而揭露其實施步驟與原則,探討此法主要之特點與限制,最後探究其在圖書館領域之應用實例及未來趨向。貳、行動研究之意義與發展一、行動研究之意義行動研究是實務工作者,如教師、社會工作者、館員等,基於解決實際問題之需要,與專家、學者、或是組織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務問題發展成研究問題,應用客觀的科學方法,進行有系統的探究。所以行動研究是行動與研究結
8、合的一種研究途徑;研究是為了累積知識,行動是為了解決問題;研究是為了解,行動是為改善。行動與研究是行動研究兩個關鍵的面向(註1)。由字面上來釋義,所謂研究,乃指調查、記錄與分析證據之過程,其目的在於找出事實或新知識;行動則強調該研究本身為一動態行動,且會帶來影響與變革。故行動研究可以簡單的說是有系統的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並產生行動與改變之方法(註2)。研究有助於產生知識,刺激專業之成長,故任何專業均無法脫離研究而生存;而行動則帶來實際的改變與問題之解決。行動研究結合上述兩概念,已為社會工作、教育、組織研究、護理、資訊管理等許多應用領域所廣泛採用之重要研究方法。有關之定義也相當廣泛,有的從其應用
9、領域來定義,有的從研究方法來界定,茲舉數則中外學者普遍引用之定義,以供參考。呂廷和: 對於迫切問題的解決,不採全面研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84究的方式,而就已有的資料,提出=針對問題的改進計畫,一面付諸實施,一面注意蒐集事實,以證實計畫的效果,並隨時加以修訂,以適應實際需要,但不作深入而透徹的探討以改進計畫的價值。這一方法著重於促進發展而改進,稱之為行動研究法(註3)。李祖壽: 行動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領域謀求革新的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種團體法,重視團體歷程,團體活動,不過特別重視行動,尤其注重實際工作人員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行動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
10、驗證真理、謀求進步(註4)。陳伯璋: 行動研究法是研究和行動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即情境的參與者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講求實際問題之解決的一種研究方法(註5)。夏林清: 簡單的說,行動研究中研究這兩個字可以拿掉,它就是一種行動,然而在這個行動的過程不斷去針對行動的目的、方法及結果進行檢討、修正與形成新的行動,並在最後對這整個行動的過程記錄,整理成一種可以分享與實踐的知識。其看似簡單但扣在行動的實際實踐的本身,就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科學性探究過程,站在社會正義及社會實踐的立場上累積出一種實務工作上之知識,解決傳統專家模式下所
11、無法單獨處理及面對的困境(註6)。Rapoport (1970): Action research is a strategy for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 way that contribute to general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knowledge. (註7)行動研究是一種策略,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務問題,以對一般社會科學理論和知識有所貢獻。Carr and Kemmis (1986): Action research is a form of collecti
12、ve self-reflective inquiry undertaken by participants (teachers, students or principals, for example) in social (including educational) situa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justice of (a) their own social or educational practices; (b)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actices, and (c) the
13、 situ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which these practices are carried out. (註8)行動研究是參與者(如教師、學生或校長),在社會或教育情境中,所進行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進下列三項教育實務的合理性與公平性:(1)參與者本身的教育實踐,(2)參與者對其實踐的理解,(3)研究進行所在情境或教育機構之改善。此定義說明了教師做為研究者的立場與效果,一方面改變了外在的教育環境,一方面透過自我反省,調整教師本身對教育實踐的理念,累積教師個人的漸進成長,促成整體教育環境的改善。McCutcheon and Jung (1990): Act
14、ion research is a systemic inquiry that is collective, collaborative, self- reflective, critical and undertaken by participants in the inquiry. (註 9)謝寶煖、邱雅暖85行動研究是一種有系統的探究,是團體的、合作的、自我反省的、批判的、而且是由參與者執行的一種探究。Elliott (1991) 對行動研究之簡明的定義: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品質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研究取向。則是明確地引出了行動研究之基本動機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
15、之品質(註10)。行動研究法自1950年代起即於教育領域蓬勃發展,產生諸多探討與實證研究,雖然教育領域所發展出來的定義,難免偏向以教育為主體來述說,然由前述教育界學者對行動研究之定義,仍可得出行動研究之要義。行動研究明顯地將理論與實務、研究與行動,加以緊密地串連起來,在知識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行動研究之目的來看,Elliott明確指出行動研究之基本動機為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之品質,可知,行動研究之目的即是要協助人們增加對其所處情境之瞭解,進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註11)。透過行動研究達到研究發展和改善實務之目標,發展研究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及對實踐的瞭解。綜合上述各學者對行動研究之釋義,行
16、動研究可說是一種結合研究(知識)與行動(問題解決)之研究途徑。其執行乃依一定程序,以合作與參與之方式,有系統地以行動對實際情境進行分析,進而產生改善行動及改善結果之評估。二、行動研究的發展行動研究之起源說法不一,然行動研究一詞則是濫觴於1930年代,John Collier於1933至1945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局局長時,曾與局內、外人士合作研究改善印地安人與非印地安人之關係。他認為專家研究之結果猶需靠行政人員及社會人士予以執行評鑑;不如讓行政人員及社會人士依據自身之需要,自行為研究主體,或更具效果。Collier稱此法為行動研究法,提出了由實際操作人員根據實際問題需求進行研究之
17、初步概念(註12)。1939-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因應戰爭之需求,社會心理學快速地發展。為解決許多社會上脫序之問題,科學家轉而從心理學角度對問題作診斷,以行動方式,藉由改變每個案例本身或周遭環境來作實際之介入,行動研究概念於此時被廣泛地運用而快速發展。在此概念下科學家即診療者,即為研究之參與者,所實施行動之效果,更可以完整地記錄與探討,對於發展實踐知識有顯著之助益。此時期美國軍方亦廣泛地採用此性質之研究方法,作為有效軍事行動之用,此為行動研究在社會學領域之快速成長時期。1946年,社會心理學家Kurt Lewin,鼓勵人們透過對自身的探究,以增進人際關係,並正式為行動研究下定義。Lewin
18、認為所謂行動研究乃指將科學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於一件合作事業上的方法。(註13)Lewin是普魯士心理學家,為逃離納粹迫害而於1933年遷移到美國,當時主要是研究戰後社會的改變,鼓勵社會工作者運用行動研究來促使社會改革,其對行動研究之觀點主要是從業者在本身領域進行行為改變之研究(註14)。Lewin提出的行動研究概念一方面是理論與實務之整合,另一方面則是研究發現之直接應用。Lewin並提出行動研究為一螺旋狀程序,每個步驟下均包括規劃、行動、觀察與反省四個階段(註15)。1951年Lewin 進一步提出一般性的行動研究實行理論,其原始的行動研究模式包括六個不斷重複的階段:(一)分
19、析;(二) 事實發現;( 三) 概念化;( 四)規劃; (五)行動實施;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86(六)評估(註16)。Lewin的理論在1950年代十分盛行,後來的研究者多以其行動研究之定義以及模式為基礎,進行修正發展,故後來所提出的步驟與此模式雖有些許不同,然基本方法均相似;Lewin被認為不僅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亦是行動研究最重要之先驅。Lewin所提出的行動研究在美國產生相當之影響力,其想法亦被廣泛地應用到各領域之研究上,包括社會工作、教育、課程發展、公共醫療、組織發展及經濟發展等,其中尤以教育界所進行之研究數量最多。另一方面,在英國,Tavistock Institute of
20、 Human relations的研究人員亦受到影響,融合了科學與行動來解決社會問題,例如戰後軍人遣返問題之研究等(註17)。Stephen M. Corey是將行動研究廣泛介紹到教育界之主要倡導者,其於1953年提出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經由應用研究結果的人來擔任,其研究結果才不致白費。同時只有教師、學生、輔導人員、行政人員、及家長、支持者能不斷檢討學校措施,學校才能適應現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員必須個別及集體採取積極態度,運用其創造思考,指出應該改進之措施,並勇於加以試驗,且需講求方法,有系統蒐集證據以決定新措施之價值。此即行動研究。(註18)其研究引發當時美國教育學界一連串之行動研究熱潮
21、。到了1960年代,由於量化研究的興起,研究注重於實驗法和統計的檢定,行動和研究產生分離,傳統的教育研究強調以研究(Research )、發展(Development)與傳播(Diffusion)作為教育研究與推廣的三個步驟,行動研究逐漸被這種由上而下的研究趨勢所取代直至19801990間才逐漸改觀(註19)。然而在歐洲大陸,行動研究在教育界於此時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由L. Stenhouse開啟此領域之研究,其所領導的人文學科課程改革計畫(Human Curriculum Project, HCP)即是頗具代表性之行動研究計畫。Stenhouse強調教師之為研究者的好處,並將此概念推廣。
22、其中心思想為教師應視自身為研究者,是他們自身實踐最佳之評判者,而自然而然帶來教育改善之結果。(註20)其視教室為一實驗室,每個老師都是科學研究之成員。在當時,教學評估工作多半由外面的老師或觀察者來監控,並不信任且未注意老師本身之涉入。此時,教師是被研究的;Stenhouse則堅信課程與教學之發展,需靠將教師納入共同合作研究,並運用全職的研究者來支援教師的工作。於是在1970年代初期以後,由於教師專業素質的提昇、質化研究方法的強調以及行動研究本身的改進,行動研究又再次受到肯定。當時與Stenhouse一同工作的許多學者,如David Hamilton, Clem Adelman, John El
23、liott, Barry Macdonald, Jean Rudduck, Hugh Sockett, Robert Stake, Rob Walker等,後來都成為行動研究領域之佼佼者,其所進行之研究計畫如1977年Elliott的Ford Teaching Project,以及為協助教師研究者所建立的教室行動研究網路等,對於行動研究之發展,均有相當之影響力與貢獻。1980年代Kemmis將Lewin的行動研究概念加以修正,將行動研究完全地應用到教育領域,並與Wilf Carr一齊推動鼓勵,將起源於社會學研究的行動研究命名為教育行動研究(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24、),自此行動研究開始廣泛應用到教育研究之各個領域,而以課程發展、教職員訓練、教學與輔導等方面最為著名。至於其他領域之應用,196070年代,行動研究亦開始運用於社區發展領域中,當時的學者如Mayo、Town等均極力主張行動謝寶煖、邱雅暖87研究可達到應用社會知識與研究技巧來解決社會問題之目標。然而,1960年代行動研究之發展程度仍有限,原因包括受到當時民族政治運動影響、政府對科技工業較重視,以及正如Clerk所說,由於戰後對專家主義與精確資料蒐集之漸趨重視,量化之研究資料因可進行嚴謹之電腦分析,普遍受到政府重視;相對地,質化研究技巧如行動研究,於此時期則普遍地沒落。因此在美國,二次大戰後的行動
25、研究也因此無法獲得社會上之資助(註21)。造成行動研究在此時期成效尚不太明顯,推廣應用之程度亦有限。1978年Susman及Evered將行動研究與系統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為人們的活動是有系統的,而行動研究者則是介入社會系統中進行研究,此帶動行動研究在系統管理領域中之發展。1980年Warmington清楚地為系統分析領域界定了行動研究的意義。而1981年,Checkland將行動研究的使用進一步擴展到系統發展中,在系統分析研究上為一重要的里程碑(註22)。而繼教育界、資訊系統等領域之後,1980年代行動研究亦開始應用到護理領域,1979年Harries將行動研究應用到精神科醫院中,將行動研
26、究視為一個讓工作人員重新釐清自身角色的方法,並建立一個更有效地組織工作的情境;1984年Lathlean and Farnish則是利用行動研究來為病房護士進行評估發展計畫。Webb指出護理界有愈來愈多人將行動研究視為一個可提供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發展行動改善計畫以及評估計畫之方法(註23)。行動研究法正式由Lewin發端於1940年代,1950年代運用到教育界,而1970到1980年代又重新被肯定可應用到教育研究上,對教育知識發展、學校政策之變革以及作業過程之改善有實質之貢獻。其可運用之範圍相當廣泛,目前也已被應用到許多學科領域中。然對於行動研究之稱為一研究方法,亦有學者提出反對之意見,主要
27、是針對其嚴謹性與有效性的質疑。然其是否可稱得上為一種研究方法,應視其應用之思考與程序是否合乎科學研究之要求,以及整個歷程是否經過科學上客觀之判斷而決定。行動研究經過長期以來之發展與應用,從最早期之概念開始,其內涵經不斷地充實,程序架構之建立更趨完善,至今除具備穩固之理論基礎外,亦建構出完整且成熟之研究架構可茲依循,實已可稱之為一種科學性之研究方法,縱與傳統之科學性研究相異,但可互為補充。參、行動研究之理論基礎行動研究關切變革,此一觀點乃根植於發展與創新是專業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部份的想法,認為專業之所以成為專業,變革乃是其中不可避免且重要的一環。在教育界,Stenhouse曾指出:除非教師一起來探
28、索自己的教育價值觀該如何改變的啟示,或尋找方法來改變他們早已熟悉且例行化的教育實踐,否則課程的改變與發展是不易成功的(註24)。反思圖書館界何嘗不也是如此?此種對待變革之取向,為對專業主義之一種反思觀點;不同於被廣泛採用之科技理性概念,行動研究所採用的則是一種反映理性(reflective rationality)之概念,此概念之基本假設有三:(一) 複雜的實務問題需要特定的解決之道。(二) 這些解決之道只能在該特定情境中發展出來,因為問題是在該情境中發生與形成,實務工作者更是其中關鍵且決定性因素。(三) 這些解決之道並不能任意的用到其他情境去,但是他們可以被其他實務者視為工作假設,並在其自己
29、的情境下進行檢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88驗。此一反映理性之概念亦受到Peters & Waterman對美國成功企業之研究結果所支持。然欲由反映理性的觀點來瞭解專業變革,必須先對複雜的專業行動有進一步的描述。根據Donald Schon對專業實踐之分析,將專業知識與專業行動間之關係有系統地歸納成幾種類型:(一) 內隱式行動中認識(tacit knowing- in-action)此類行動之特點包括:思考與行動不分開、專業者通常對其實務知識或如何學到這些知識的來源是無自覺的、專業者通常無法清楚明白描述此一實踐知識。最重要之例子即是例行事務。(二) 行動中反映(reflection-in-ac
30、tion )行動中反映可以說是一種和情境的反映對談,當某個人在行動中進行反映時,他就成為實踐情境中的一位研究者,並不依靠既存理論與技巧的類別,而是針對一獨特的案例建構一個新的理論。(三) 對行動反映(reflection-on-action)當研究者有需要明白地用口語化來建構或形成知識時,便會在某些時刻將自己抽離出行動並且對行動進行反映,此即對行動反映。在專業行動中,對行動反映亦具備重要的特色,除可增進研究者分析與重組知識的能力外,並增加了知識的可溝通性。反映使研究者本身與活動發展出一定的距離,中斷行動,並且專注於代表行動的資料上。此為專業能力中重要的一部份(註25)。總結來說,內隱式行動中認
31、識歷程指的是在簡易或例行性環境中累積的實作知識;在行動中反映則是發生在較複雜的情境中,特別是當例行性做法已不足以因應時。而當研究者為因應困難與複雜的問題,掌握實踐的工作,以便如願地達到改變,實現對社會的責任,則便涉及了對行動反映的部份。專業工作者須具有以上三類行動的能力,專業行動乃奠基於行動中反映上,而一方面有效率地操作日常實務工作,另一方面則因應複雜問題發展對行動反映之能力。肆、行動研究之實施明確與特定之方法或技巧並非行動研究之特色,因每一個行動研究方案,不管規模大小,都有本身的特點存在,故要為行動研究制訂精緻而明確的研究模式與步驟是不容易且不必要的。儘管如此,各種行動研究仍存在基本之研究程
32、序與步驟,可作為研究者進行之指引,以下即從各學者之研究中找出基本之研究架構。一、行動研究之實施程序傳統一般研究之過程為直線進行之程序,可以圖一表示:此程序將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假設由何而來?其理由是否充分與相關?二則若未將結論實際試行,如何得知是否正確?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有新的典範模式的出現。行動研究主要即以螺旋式的模式取代傳統直線型的研究程序。而為因應不同研究目標與範圍所需,學者對於行動研究提出之實施程序模式,互有差異。最早有Lewin提出的規劃、行動、觀察與反省之螺旋狀程序,如圖二所示。以此模式為基礎,因考量實際運用上會產生不斷地重新規劃、行動觀察與反省之過程,故模式修改成如圖三,強調該研究
33、不斷改善之循環過程。謝寶煖、邱雅暖89假 設開 始 蒐 集 資 料 獲 得 結 論分 析 與 解 釋 停 止驗 證 假 設圖一:一般研究過程觀 察規 劃 行 動反 省圖二:Lewin行動研究基本模式資料來源: McNiff, Jean,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1988): 22。觀 察規 劃 行 動反 省觀 察規 劃 行 動反 省圖三:Lewin之行動研究修正模式資料來源: McNiff, Jean,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
34、tic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1988): 23Lewin的模式清楚地結合了研究與行動,以對行動結果之評估為研究中心,並以增進瞭解並產生改變為目標。1955年Blum 則是將行動研究過程初步以簡單的2階段說來加以解釋,認為行動研究主要便是由診斷問題與治療問題兩程序組成。在診斷階段,研究者與研究的主體需對情境有合作性的分析,建立假設與研究之重點。在治療階段則包括合作性變革之實施,在此階段需提出改變策略並研究其效果與影響(註26)。Stringer簡要地以圖四觀察思考行動之螺旋狀循環做為行動研究之整體研究架構,其各階段程序之內容則如表一所示。表一:行動研究
35、基本程序行動研究及其在圖書館之應用90觀察Look 蒐集相關資訊(收集資料) 描繪景象:描述情境(定義與描述)思考Think 探索與分析:這裏發生什麼?(分析) 說明與解釋:事情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發生?(建立理論)行動Act 計畫(報告) 執行 評估Kemmis和McTaggart則以規劃行動觀察反應之螺旋架構來表示教育上之行動研究進行程序(如圖五)。上述這些架構僅為眾多研究模式中較著名的部份,雖模式上或多或少有些差異,然大體之程序則是類似的。在教育界,Kemmis, Stephen、Elliott, John及Ebbutt, Dave均分別描繪出行動研究在教育上實施之程序。而這些模式可說均
36、以Lewin之規劃、行動、觀察與反省之螺旋狀程序為基礎,再根據教育界之課程發展與解決教學問題之特定需求修改而成。二、行動研究之實施步驟為使行動研究更符合科學上嚴謹性之要求,許多學者亦在行動研究之基本架構基礎上提出完整之實施程序或步驟。例如Susman即以診斷行動規劃行動執行評估詳載學習之循環來表示行動研究實施之步驟(註27);Issac and Michael則對行動研究定義出六項基本步驟(註28): (一) 定義問題,設立目標;(二) 文獻分析;(三) 建立可驗證之假設;(四) 安排研究設定;(五) 建立評量技巧與評估標準;(六) 分析資料,評估結果。Bennett及Oliver則將行動研究
37、歸納為五個階段,不斷地重複進行循環。圖六所示之觀 察行 動思 考 思 考 思 考觀 察 觀 察行 動 行 動圖四:Stringer行動研究之互動螺旋資料來源:Stringer, Ernest T. Action 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1999): 19.模式即其所提出理想之行動研究模式。(一) 情境分析:為診斷階段,研究者對於期望於計畫中檢視之主題必須有清楚之認識與想法。(二) 目標與假設:開始研究前,研究者必須決定欲從該研究達到什麼目標?要改善什麼?以及設立一些情境上之假設。例如假設在某期間內研究者仍會位於該工作崗位,負責相同業務;以及假設當前組織
38、之架構與政策在某期間內不變等。謝寶煖、邱雅暖91規 劃反 省觀 察 行 動修 正 後規 劃行 動觀 察 反 省圖五:教育行動研究程序資料來源:Kemmis, S. and McTaggart, R.,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Geelong, Victoria, Austraili: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情 境 分 析付 諸 行 動產 生 可 行方 案 資 料 收 集目 標 與 假設圖六:Bennett與Olive 之五階段行動研究模式資料來源:Bennett, Roger and Jim Oliver, “Actio
39、n research” (http:/www.anbar. co.uk/products/virtual-uni/virtual-university.htm)(三) 資料收集:協助釐清真正的問題與關鍵點何在,提出可能之解決方法。如何收集資料則與研究者所需之資料類型及計畫目標有關。(四) 產生可行方案:行動研究即是有關於產生有用的、有意義的以及有效的行動來改善績效。若要有效地達到此目標,獲得組織中重要人物的支持與承諾,將有助於有效產生可改善績效之行動。(五) 付諸行動:研究者必須能夠從先前的步驟產生的策略中挑選出最適切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一群人一同進行。除了決策與行動之實施外,更必須監控與評估行動所帶來的改變。在行動研究之實際進行過程中,指導小組之建立是必須的,研究者在計畫與研究實施期間,可透過小組激發想法,測試資料,集思廣益討論預定的行動以及一同研擬可行之方案。小組成員之互動與回應,對於研究之進行實有相當之必要性。從諸位學者所提出之實施程序可知,Lewin最早提出之行動研究基本模式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不同情境的研究中,所採行之 情 境 分 析付 諸 行 動 產 生 可 行方 案資 料 收 集規 劃評 估 界 定 學 習面 向圖七:行動研究七階段模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