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39.50KB ,
资源ID:7644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7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公民罢工自由权【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一***)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公民罢工自由权【文献综述】.doc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论公民罢工自由权专业班级法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罢工权即罢工的自由或称为罢工的权利,是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均有罢工权的规定。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宪法中并没有对罢工权进行规定。1975年,新中国第一次在宪法中确认了罢工权。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8条规定公民有言论、通信、集会、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罢工的自由。此后1978年宪法也有相同的内容。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所规定的罢工自由,只是被作为公民的一种政治权利来看待,忽略其物质性和利益

2、性特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1982年宪法又将其从公民的权利中删除了,这一决定与当时客观情况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后,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所有企业被视为利益不可再分及共负盈亏的职工集体,企业组织的集体活动替代了公民个人的自主活动,因此也就不需要罢工自由。由于我国现行宪法未规定公民的罢工权,所以一般法律虽然也在一些方面涉及罢工及有关的有关规定,但法律中却没有直接规定职工罢工或行使罢工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经济主体日趋丰富,而劳动关系错综复杂,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不再仅仅是单纯简单的雇佣关系,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形成了诸多非国家主体与劳动者

3、之间的劳动雇佣关系,在这类雇佣关系中,劳资双方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社会保险及社会福利等条件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劳动争议不断,我国的劳资纠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在通过和平方式无法满足雇员的正当要求时,罢工就成为雇员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二)有关概念1、罢工罢工行动,或被简称为罢工,是工人为了表示抗议,而集体拒绝工作的行为。大多数现代罢工由工会组织,主要目的是反对雇主所提出的政策。非工会组织的罢工可能是因为工会并不认同罢工策略,也可能是因为工人根本没有联合组织。很多国家都没有保障无组织罢工的法律权利。也有国家规定罢工必须经过工会正式投票表态,才能得

4、以合法地进行;英国是其中一例。2、罢工权罢工权是指劳动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且已经无法通过其它途径得以解决时,经大多数劳动者同意,由一定的团体或者组织,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为劳动者合理合法的经济目的或精神利益的实现而行使的一项集体权利。罢工权作为一项权利,有区别于其他权利的一些特征。首先,罢工权,只有劳动者才能享有,即在劳资关系中劳动者一方专有的权利,雇主一方并不享有该权利;第二,罢工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它的权利主体为个人,而义务主体为国家;第三,罢工权是一种集体权,即权利的行使必须通过一定的团体或组织来进行;第四,罢工权的行使,必须以缔结集体合同为目的;第五,罢工权的行使,有法律上诸多限制,

5、必须依法行使,并保证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最后,合法行使罢工权,享有特定的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合法罢工的民事免责和刑事免责方面。3、工作自由权工作自由权首先是一种个人的基本宪法自由权,当然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性质。关于否定性、消极自由,柏林曾有一个精辟的定义“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他人阻碍的情况下活动的空间。如果我被别人阻止去做我本来可以去做的事情,那么,在这个程度上,我是不自由的;如果这个空间被别人压缩到某种最低限度之下,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受到强制和奴役。另一方面,工作自由权又是一种经济自由权利,属社会经济权利范畴,必然具有经济权利所具有的肯定性、积极性自由权利性质。(三)综述范围和有关争

6、论焦点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包括有关的期刊、学术论文、书籍,并在收集足够多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将公民罢工权纳入到宪法及相关法律文书中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学习研究,发现了现行宪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对公民罢工权进行确认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就几个焦点问题进行简单阐述(1)劳动者的权利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工会根本无法完全行使其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工会的经费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的划拨,其可能受制于企业。在此情况下,应该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是否应该将罢工权纳入到宪法之中,使之真正

7、成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既然如此,罢工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3)如果将罢工权入宪,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一些人会利用法律漏洞制造非法活动,作为制定者,我们应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是否像反对者说的那样去否定它呢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一)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我国对罢工权曾进行过相关规定,但在历经几番存废后仍没能得以确认。而且仅有的两次,也都只是作为政治权利的形式存在的。1954年宪法中没有关于罢工权的规定,但1975年和1978年宪法都对罢工权给予了承认。然而1982年宪法又将其从公民的基本权利

8、和义务中删除。当时取消的理由有两点一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公有制性质的的,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完全一致,不存在劳资关系及劳资矛盾,不可能会有罢工的利益诉求,罢工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二是前两次宪法都是把劳动者的罢工权归结在为政治性权利下的,这也是罢工权为何会被被取消的主要原因。此后,我国宪法中没有出过有关罢工权的直接规定。虽然法学界对所谓的“隐性罢工权”抱着乐观态度,但笔者并不认同,如果没有明确规定保障和规范罢工权,也没有明确的实施规则和程序,就只能认为罢工权是不存在的,所谓的“隐性罢工权”对现实中公民罢工事件的解决毫无作用。当前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非公

9、有制经济重要地位的确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利益追求清晰化、公开化、复杂化,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愈加明显,劳资双方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社会福利等条件上的矛盾日益突显。劳动者的权利意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而空前强烈。中国已开始步入“劳资纠纷高发期”。据统计,1982年我国劳动仲裁机构受理的案件8150件,而到1998年已锐增至93649件。其中,劳动者的怠工、罢工事件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二)对存在问题的评述我国于1997年10月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在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该公约。依据公约第8条的规定“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

10、担保证(甲)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有关工会的规章的限制。对这一权利的行使,不得加以除法律所规定及在民主社会中为了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利益或为保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所需要的限制以外的任何限制(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个国家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对于该条的规定我国曾作了如下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八条第一款甲项,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办理。”由此可见,罢工权已经在国际法层面上为我国立法机关所认可。但是这项权利没有及时地转化为国内法中的权利得以明确

11、的保障,并且在实践上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内容。虽然在中国罢工不属违法,但是中国法律是不提倡罢工和不保护罢工的。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现行的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都没有将罢工作为职工和工会的权利,其实际意义不仅表现为国家不鼓励罢工,而且还表现为国家是用一种消极的方法来制止或避免发生罢工。既然罢工不属于职工和工会的法定权利,那么,罢工的行为就不被法律所保护或保障,国家也不承担保障职工或工会罢工的义务,这主要表现为罢工不享有民事免责、行政免责及刑事免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罢工现象,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处于敏感位置。谈及罢工,人们总是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诚然,罢工确实有些出于政治

12、上的目的,但就罢工的实质来讲,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手段。从法律意义上讲,罢工行为属于劳动关系范畴,它是企业职工为维护自己的一定权益,针对企业而采取的集体停止工作的行为。传统观点认为罢工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与资本家斗争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出现罢工现象。而实际上我国从建国至今,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罢工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经常出现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导致企业劳动关系紧张,企业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等突发事件日益呈上升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罢工现象,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侵犯而引起的,或者由于劳动争

13、议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企业职工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因此,我们在看到罢工现象消极一面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罢工现象的积极一面,合法的罢工应当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国家从法律上应当予以承认。目前,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对罢工现象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使罢工问题不能得到依法调整和规范,企业发生职工罢工现象后无所遵循,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特别是一些自发组织的罢工更加难以控制,并且有可能被利用,从而由劳动争议而转为政治性罢工。一些企业职工当其合法权益被侵害后,往往用怠工形式来反抗,造成了劳动关系的矛盾暂时隐性化,并且愈积愈深,从而隐藏着更大的危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关于罢工立法的步伐显

14、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纵观国内外劳工发展史,罢工现象比较多的时候,大多是在社会经济变革时期。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认识。既然罢工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应当将其纳入市场运行的轨道。罢工立法的作用在于使企业的劳动关系能形成一种平衡与稳定的利益关系,规范和保护合法的罢工行为,使我国劳动争议的解决更加趋于完善。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作出预测)罢工权的确认,虽可能会给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这些都是无关大局的。它是推动劳动关系改善和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必要的罪恶”,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起到一种“社会安全阀”

15、的作用。而且,通过立法规范罢工权的行使,可以避免无序罢工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我们不可能消除罢工,但可以通过罢工立法管理好罢工。目前那种将罢工与游行、示威等不同性质的行为混在一起,统统作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恰恰将问题搞得更加复杂,增加了问题处理的难度。罢工是企业范围内的劳资矛盾的表现,而游行示威等行动则主要涉及到与政府的关系。而压制罢工或不保护合法罢工,直接的结果是将工人与雇主的矛盾促成为工人与政府的矛盾。结果是政府替雇主承担了责任,并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在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的处理原则之一即是劳资自治,政府不再介入劳资关系之中,而是在这一关系之外对其进行监管和协调。从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

16、验来看,实施罢工立法,恰恰是正确处理劳资矛盾、有效发挥政府作用、长期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有效的法律举措。四、参考文献1、唐忠民关于修改现行宪法的几点建议,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2、问清泓关于罢工权的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7期。3、杜承铭论工作自由权的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实现,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4、苏苗罕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法学2001年第5期。5、史探径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6、曹艳春劳动者罢工权初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7、赵德淳关于我国罢工现象的立法思考,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期。8、

17、于维同、杨大富论我国的罢工权立法,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9、李余华、束安娜罢工权的法理透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0、常凯罢工权若干问题的立法思考,学海2005年第4期11、仲亚钰、左维、刘章罢工权立法问题初探,文教资料2007年第3期12、李湘刚论公民罢工权的宪法地位,前沿2005年第7期13、苏苗罕、姚宏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法学2001年第5期14、孙惠民关于健全我国罢工立法的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5、李楠规制胜于逃避罢工权的合法化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6期16、冯彦君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17、张金孝罢工权在我国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2期18、杨春磊论非公有制经济中罢工权的确认,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19、周超职工参与制度的法律结构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20、葛少英我国立法问题初探,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