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103.50KB ,
资源ID:77276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7727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梳理.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梳理.doc

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梳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教育随着 人类 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 学校教育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 学校系统 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 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 前制度化教育 ,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 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 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 、近代的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 学校教

2、育系统 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 正规教育 ,也就是指 具有层次结构的 、 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 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 壬寅 学制)以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 癸卯 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提出 构建学习化社会 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9、 19 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0、普通教育

3、主要以 升学 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 就业 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 职业 化、职业中学 普通 化的趋势。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13、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14、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 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

4、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15、汉武帝以后,采纳了 董仲舒 的“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 隋唐 以后盛行的 科举 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17、 宋代 以后, 四书(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 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18、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强调 军事体育训练 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5、法也比较严厉。19、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 僧侣教育, 其次是 骑士教育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 , 道统性 , 专制性 , 刻板性 ,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1、二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1)教育的 终身化; (2) 全民化 ;(3) 民主化 ;(4) 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1、 教育学 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 教育问题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2、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论记载在 论语 中,如“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3、战国后期, 礼记中的

6、学记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教育思想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4、苏格拉底 问答法 第一步称为 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 定义 ;第三步叫 助产术 。5、 柏拉图 理想国 6、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 追求理性 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斯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 自然 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 分阶段 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 和谐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 人的发展 的思想渊源。亚里斯多德

7、 政治学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夸美纽斯 的 大教学论 。8、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爱弥尔 。9、德国哲学家 康德 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10、瑞士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11、英国哲学家 洛克 提出了著名的“ 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为标志美国 杜威 的 民本主义与教育 是 20 世纪初实用

8、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3、 赫尔巴特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 伦理学和心理学 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 心理学 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 伦理学 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 , , )14、 赫尔巴特 的教育思想对 19 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 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 教育即生活 , 在做中学杜威强调 儿童 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 学生的发展 为目的,围绕 学生的需要和活动 组织教学,以 儿童中

9、心主义著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实用主义 教育思想体系。16、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教育目的 ;(4)教育 相对独立于 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人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 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 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 促进民主 。4、通过 培养人才 实现

10、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5、 政治经济制度 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 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 相对独立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生产力水平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初等教育 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 初级中等教育 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

11、了普及 高等中级教育 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要求。4、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 基础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 、 高等教育 、 成人教育 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 提出 人力资本 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 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 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 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

12、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 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 科学研究 的功能;(4)教育具有 推进科学技术研究 的功能。3、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 学校教育 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 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 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1、教育是一种 特殊 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 相互依存 、 相互制约 的关系。3、 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13、方式。4、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 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5、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6、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 学校物质文化 、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 , 规章制度 , 角色规范8、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 校风 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0、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14、:(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1、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12、学生文化的特征有:(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 积极 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

15、的身心发展是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 内发论 , 外铄论 ,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 身心成熟机制 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 格塞尔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 外在的力量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 荀子

16、。英国哲学家 洛克 的“ 白板说 “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华生 ,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 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的结果。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顺序性 , 阶段性 , 不平衡性 , 互补性 , 个别差异性 )9、 皮亚杰 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 个体认知发展 的一般规律,即按照 感知运算水平 、 前运算水平 、 具体运算水平 、 形式运算水平 顺序发展的特征。10、美国心理学家 柯尔伯格 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 前

17、世俗水平 到 世俗水平 ,再到 后世俗水平 的发展过程。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 遗传素质 、 成熟 、 环境 和 个体实践活动 的影响, 学校教育 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2、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前提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 。但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不能夸大

18、遗传的作用。4、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5、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 大环境 和 可能性 。 )6、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19、也是错误的。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茨基 的研究揭示: 教育 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一种是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 最近发展区 “。9、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

20、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 生理 、 心理 和 社会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潜能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与精神力量的综合。4、个性是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

21、 危险期 “或“ 心理断乳期 “。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 , 内心世界的发现 , 自我意识的觉醒 , 独立精神的加强 。 )3、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未来 “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4、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

22、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 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 导向作用 , 激励作用 , 评价作用4、 教育目的 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

23、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 教育目的 的制约。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培养目标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 普遍与特殊 的关系。 教育目的 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 培养目标 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8、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具体与抽象 的关系。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

24、于 特定的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具有 历史性 、 时代性 、 社会性 ,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 阶级性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现阶段我国的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是 面向全体学生 的教育;素质教育是 全面发展

25、 的教育;素质教育是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的教育;素质教育是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的教育。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26、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6、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7、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8、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

27、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9、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0、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1)提高学生 感受 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 鉴赏 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 创造 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1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2、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

28、育,授予学生一定的 商品经济知识 。13、 创新能力 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教育活动是一种 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 人的集合 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 学生和教师是最基本的要素。第一节 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 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 ,具有 能动性 的教育对象。2、学生具有发展的 可能 性与 可塑 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

29、现实性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 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 主导 的作用。4、1989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 无歧视原则 )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 , 受教育权6、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六周岁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30、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 教师1、教师职业是一种 专门 职业,教师是 专业 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 促进个体社会化 的职业。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包括 传道者角色 , 授业、解惑者角色 , 示范者角色 , 管理者角色 , 朋友角色 , 研究者角色 )4、 教师的专业素养 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5、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1)精通所教学科的 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 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 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 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6、教师的教育专业

31、素养包括:(1)具有先进的 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 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 研究能 力。7、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8、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 准确 、 明了 、 有逻辑性 ,其次要求 富有感情 , 有感染力 ,再进一步要求 富有个性 , 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 教师 的 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主要有:(1)师生

32、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 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 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的关系。3、 师生关系 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 人人 关系。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 思想 上的、 人格 上的影响。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2、 广义的课程 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教学计划 、 教学大纲 、 教科书 )4、 课程类型 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

33、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 国家(课程以下略) 、 地方 、 学校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 基础型 、 拓展型 、研究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 工具性 、 知识性 、 技能性 、 实践性 ;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 幼儿园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 学科中心 、 学生中心 、 社会中心6、 基础型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 三基 “( 读、写、算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 必修 的、 共同 的课程。7、 拓展型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

34、,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 选修课 的形式出现。8、 基础型课程 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拓展型课程 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9、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 一级 课程。10、所谓地方课程,是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 编订的课程,属 二级 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 选修课或特色课 的形

35、式出现。 )12、 社会 、 知识 、 儿童 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第二节 课程目标1、 教育目的 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 制定教育目标 、 确定教育内容 、 选择教育方法 、 评价教育效果 的根本依据。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 总体性的 的、 高度概括性的 的,而不可能是 具体的4、 培养目标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

36、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5、 教育目的 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 培养目标 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 具体化 。两者的关系可以说 一般与个别 的关系,或 整体与局部 的关系。6、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时限性 , 具体性 , 预测性 , 操作性 。7、 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

37、化;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 学生 的研究,对 社会 的研究,对 学科 的研究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第三节 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 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 教学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8、 )3、 教学计划 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强制性 , 普遍性 , 基础性5、教学计划主要由 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 培养目标 、 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 课时安排 、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 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几部分构成。6、 开设哪些科目 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7、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

39、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9、 教材 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10、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

40、的关系。第四节 课程实施1、 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来源:考试大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 独特性 , 稳定性 , 发展性 , 灵活性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础因素 , 内部

41、因素 , 外部因素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第五节 课程评价1、 课程评价 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背景 、 输入、过程、成果( CIPP)评价模式3、 目标评价模式 是在 泰勒 的“ 评价原理 “和“ 课程原理 “的基础上形成的。4、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是由美国学者 斯克里文 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

42、段:(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第七章 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 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 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 教学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 教与学 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 的统一。4、 教学 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

43、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5、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 社会经验 得以 再生产 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 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 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又是 教育的基本途径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 教学 为主。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 教育目的 、 学生年龄特征 、 学科的特性 、 教学的时空条件 等因素制约。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0、一般来说, 知识 的掌握是形成技

44、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知识11、 智力 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 思维力 是核心。第二节 教学过程1、 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2、 夸美纽斯 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赫尔巴特 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 认为,教学过程是学

45、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 从做中学 “的过程。凯洛夫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 特殊 的认识活动,是实现 学生身心发展 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 教师领导 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 、 交往性 、 教育性 、 有领导的认识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

46、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6、学生以学习 间接 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 直接经验 为基础。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 掌握知识 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 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 赫尔巴特 率先明

47、确提出的观点。10、教师在教学中的 主导作用 ,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12、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动机 , 领会知识 , 巩固知识 , 运用知识 , 检查知识 )13、 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

48、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14、 领会知识 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 感知 和 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 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 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2)直观要 与讲解相结合 。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教具可分为: 实物直观 , 模象直观5、启

49、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孔子 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学记 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 苏格拉底 提出著名的“产婆术“。 第斯多惠 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整理。“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8、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 理解 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9、 孔子 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10、贯彻 巩固性原则 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11、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