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版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串讲讲义导 论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 世纪中叶产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 17 世纪后半期,完成于 19 世纪初期。从配第开始,经过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看,政治经济学可以简称为经济学,经济学已经成为学科门类众多的体系,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我国现在将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和应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学科相区
2、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 19 世纪 4060 年代。(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从年轻时就投身社会实践,19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开始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直到 19 世纪 90 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领导第二国际的革命。半个世纪历程中的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理论品质。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
3、本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2.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即生产资料。3.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它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研究生产关
4、系。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如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一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5.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是劳动者,物的要素即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
5、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6.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
6、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相反则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济运动的客观经济规律。8.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9.经济规律的特点: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会随着经济条件
7、的变化而变化。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自然规律无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直接或间接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经济规律的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还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经常采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等。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阶级性是指该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
8、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定历史条件所规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具有社会性。研究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必须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规律。13
9、.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意义: 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导论共 13 个知识点第一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2)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
10、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特征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制度。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
11、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封建制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土地所有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起来,并通过一定限度的调整,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它还有相当的生产力。同时不自觉地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物质条件。3.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经济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劳动联系具有不同的经济形式。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是商品经济。自
12、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式。4.自然经济及其基本特征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特征:自然经济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力的发展受自然条件极大限制。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自然经济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产品无需交换由经济单位共同享用。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13、者。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2)这两个条件,都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6.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具有两个经济特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3)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7.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商品经济作为多个社会共存的经济形式,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14、,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规模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达商品经济又称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达阶段的商品经济始于资本主义社会。8.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如何理解按一定比例配置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1)任何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生产要素都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同时数量又是有限的。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增加,就意味着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资源减少,这就有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2)充分利用有限生产要素,避免人、物、财的闲置浪费,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共同要求。9.社会
15、化大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方式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人们把以市场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称为市场经济,把以计划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方式称为计划经济。10.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属性,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西方国家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以“看不见的手”推动社会发展,由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现代市场经济则辅之国家干预。11.市场配置的长处与不足长处表现在: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合理分配,引导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
16、的要求,将资源配置到效率高的环节中去。发挥竞争机制作用,改进技术,提高效率,进而推动整个生产力发展。实行优胜劣汰,给微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不足表现在:容易造成经济总量失衡。单个分散的市场主体只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实现供给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更难以避免资源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市场对于解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无能为力。1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
17、的总和,是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形态中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是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然而,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标志。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可实行不同经济体制。第一章共 12 个知识点第一篇
18、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价值的实体。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2.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进行交换,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时具有了交换价值。3.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1)商品的使用
19、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种物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不是为了交换,就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消费者,才能获取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而要获取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20、3)二因素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交换不成功,商品生产者陷入困境。4.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1)统一性: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
21、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矛盾性:有四方面表现: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22、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由于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无法真正解决价值形成问题。劳动二重性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7.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生产完全是私人的事情
23、。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8.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从三方面分析:(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劳动交换是商品经济的本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4、的矛盾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并导致了简单商品经济的产生。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矛盾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亏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在贫富两极分化中的命运。9.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就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同一种商品有多种个别劳动时
25、间,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只能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商品社会价值。10.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关系(1)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技术装备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也取决于大多数生产者所达到的水平。(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生产上的分配,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
26、时间,即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分别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社会只能用它能支配的劳动时间的必要量来生产各个部门的商品总量。(3)两种含义的区别: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涉及价值决定,即同一生产部门某种商品的劳动消耗,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不同生产部门生产规模角度来讲的,涉及各种商品的需求总量,决定某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联系: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第二种含义决定第一种价值量实现程度,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供给大于需求,第一种含义的价值量不能完全实现。1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2)复
27、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任何经济社会都存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可以创造多倍于简单劳动的价值量。1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2)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涉及一定时间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变化,而同一劳动在该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
28、动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会降低。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3.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状况;生产资料的数量是否充分,质量和效能如何,直接决定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1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客观上要求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29、符合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个别价值的根本原因。(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若不能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就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生产缩减;同时,其他的商品生产者也就不能通过交换得到这种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商品生产也就难以为继。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15.为什么商品价格与价值的不相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第一,从商品交换的总体和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与价值是相等
30、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第二,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各种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16.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第二章共 16 个知识点第一篇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 货币与信用1.价值形式及相关概念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交换的另
31、一种商品上。公式表示为:1 只绵羊2 把石斧绵羊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交换,它的价值在石斧上相对表现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石斧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去表现绵羊的价值。石斧叫个别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与它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实际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第三,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
32、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货币形式。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这种形式就是货币形式。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商品交换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产生了货币。(3)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3.货币的本质及职能(1)本质上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3、,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也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4.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而作出的技术规定。作用不同:价值尺度表现商品的价值(价格),价格标准是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变动,价格标准是货币单位所包含的金属重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
34、自发产生的,价格标准是国家法律规定的。5.货币流通规律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6.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作为金属货币代表,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了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
35、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7.信用又称信贷,指的是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形式日趋多样化。按主体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是指发行国债、企业债。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消费信贷。8.试比较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赊购赊销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它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2)商业信
36、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银行信用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3)商业信用特点: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4)银行信用特点: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债务人是职能资本,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发生信用关系。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它可以突破商业
37、信用的局限,扩大了信用规模和范围。银行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业流转方向的限制。9.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1)信用作用是双重的,促进经济发展;加深市场经济内在矛盾。(2)积极作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自由转移,促进资源优化。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信用把闲置的资本集中起来,汇成巨额资本;同时,还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可以加快商品流转,节省流通费用。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有效调节国民经济运行。(3)消极作用表现: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虚假繁荣,引发盲目扩大生产。信用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
38、贷款难以收回,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牟取投机利润,引起经济秩序混乱。第三章共 9 个知识点第一篇总计 37 个知识点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这种差别可以通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的对比表现出来。这两个流通公式,都是以商品货币形式进行运动的,因而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即都有卖和买两个阶段,都是卖和买两个阶段的统一,都有买者、卖者、既买又卖者三种当事人。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
39、。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与联系。(1)从流通形式来看区别: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商品流通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商品流通起点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起点终点都是货币。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2)从流通的性质和内容来看,二者也有根本的不同: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为消费,资本流通为获取更多货币。流通的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两极的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不同的使用价值交换是它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价值增殖是它的实际内容。完整的资本流通公式应该是GWG。两种流通在运动上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要获取使用价值,一旦交换到所需商品,流通就结束了。资本流通追求剩余价值,没有限度。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流通公式 GWG表明资本运动的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增殖。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形式都适用,表现为资本总公式。3.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指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