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生物 工程 “鄞红” SSR亲本鉴定及大棚栽培特性研究 1. 课题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人运用各种方法对葡萄种质资源进行了研究,如刘三军、孔庆山等人运用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法对我国的葡萄进行了研究,王跃进等人 4用 RAPD 标记鉴定了圆叶葡萄和真葡萄亚属杂交的杂种, Sawazaki 等人用同工酶分析法成功鉴定了欧洲葡萄和圆叶葡萄的杂种, Stavrakakis 等人采用 RAPD 标记鉴定了希腊葡萄等等。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已在葡萄遗传学研究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分子生物技术中 DNA指纹图谱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把种质资源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 (Vaneechoutle,1996),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基于 DNA水平的 RFLP, RAPD, SSR,和 AFLP等分子标记,由于不受环境条件及发育阶段等因素影响,先后在系统演变和品种鉴别中得到应用。但是在果树上,尤其是葡萄上应用甚少,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解决。 1.2 课题研究意义 鉴于“鄞红”的外部性状与“巨峰”和“藤稔”都非常的相似,因此对“鄞红”、“巨峰”和“藤稔 ” 葡萄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以确认亲缘关系 ; 研究“鄞红”大棚栽培特性,以确定大棚栽培优势。 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和研究方案 2.1 主要内容:以“藤稔”、“巨峰
3、”葡萄品种和优良葡萄芽变株系“鄞红”为研究对象,进行 DNA 提取方法研究并进行 DNA 的 SSR 分析;分析大棚栽培特性。 2.2 预期目标:通过对“鄞红”、“巨峰”和“藤稔”三者的 SSR 分析,得出“鄞红”的亲本;通过对果实性状及特性的研究,了解大棚栽培葡萄的特性。 2.3 研究方案:采取处于生长期的“藤稔”、“巨锋”葡萄品种和优良葡萄芽变株系“鄞红”的幼叶,利用 CTAB 法和试剂盒法提取 DNA, CTAB 法中的材料分干燥和未干燥良种进行提取,试剂盒法只使用经干燥的材料。用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 DNA 进行检测,以选择提取率较好的 方法 。对提取的 DNA 采用
4、PCR 技术并进行SSR 分析。对 SSR 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对 3 个葡萄品种的亲缘关系作初步鉴定。 技术路线:“鄞红”、“巨峰”和“藤稔”亲缘关系鉴定及 SSR 分析: 三个品种的 DNA 提取筛选引物 PCR 条件优化 SSR 分析得出遗传距离 3. 课题进度计划 2010 年 6-8 月,“鄞红”葡萄品种的采集; 2010 年 7-9 月,“鄞红”葡萄品种果实 性状的研究; 2010 年 8-11 月“鄞红”、“巨峰”和“藤稔”葡萄 DNA 提取; 2010 年 10-12 月,“鄞红”、“巨峰”和“藤稔”葡萄的 SSR 分析; 2011 年 1 月,整理、分析数据; 2011 年 1
5、-2 月,撰写论文。 4. 参考文献 1贺普超主编葡萄学 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 34 2王华,崔福君,张继澍,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葡萄种质资源 !品种改良研究中的应用 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03, l: 18,-21 3文 fJ-军我国野生葡萄分类研究阴果树科学 1995, 12(4): 224-227 4刘三军,孔庆山等我国野生葡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J果树科学 1998, 15(4): 322 326 5马之胜,贺普超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对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分类和亲缘关系的研究 J华北农 学报 1998, 1 3(2): 122 126 6 吴月燕 ,陶伟芳 .葡萄离体培养及快
6、速繁殖 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18(2):188-192. 7 卢诚 .浅谈葡萄的芽变选优 J.河北林业科技 ,2009(4):92-93. 8 Sawazaki H E, Pommer C V, Passos IR-da-S, et al.Identification of parents and hybrids among Vitis vinifera and Vitis rotundifolia using isoenzyme polymorphism and RAPD markerJ. Bragantia,1996, 55(2):221-230. 9 王跃进 ,Lamikanra O,Schell L,等 .用 RAPD 分析鉴定葡萄属远缘杂种 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7,25(3):16-20. 10 Stanrakakis M N,Biniari K,Hatzopoulos P.Identific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of eight Greek cultivars(Vitisvinifera L.)by random amp 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J.Vitis,1997,36 (4): 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