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45.26KB ,
资源ID:800777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8007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doc

1、第 0 页 共 11 页必修 政治专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以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 地方:汉初,

2、郡国并行制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北宋:中央:参知政事、三司使 地方:文臣作知州元朝: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选官制度1汉朝实行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 3、明朝设特务机构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 、设内阁(明成祖)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

3、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2、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3)梭伦改革(奠定民主制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民主制)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古罗马的基本法。2、公民法罗马时期3、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4、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3 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 年结束。3、1688 年英国

4、发生“光荣革命” ,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3、 1787 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 4 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 ,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美国第一任总统:华

5、盛顿 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 ,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四、德意志帝国的体制1、德国统一:1864 年-1870 年,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2、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年。 (1)主要内容 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为国家元首,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2)特点:议会权力很小,体现浓

6、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1840-1842 年 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 年,虎门硝烟)结果: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建立租界等特权。 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 原因:根本原因-英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7、-清政府拒绝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结果: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签订-增开天津等 11 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 800 万两白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原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 2 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为新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影响: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8、考试历史复习提纲景阳中学历史组 周 杨第 1 页 共 11 页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的“胜利” ,刺激了列强,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年 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北京陷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 4.5 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二、 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2、过程兴起的标志:1851 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

9、权:永安建制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失败的标志:天京陷落资政新篇三、 辛亥革命同盟会:1905 年孙中山、日本东京。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爆发武昌起义:1911 年 10 月 10 日;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

10、意义: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5 月 4 日6 月初 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具有反帝反封性质) 、 “废除二十一条” 、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第二阶

11、段:6 月 5 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1921 年 7 月 23 日、上海

12、、 嘉兴主要内容:党的名称 党的奋斗目标 中心任务 领导机构(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1922 年、上海)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五、新民主主义革命1、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 年)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北伐战争(1926-1927 年)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

13、张作霖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 年):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2、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8。1)(2)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1927 年 10 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3、土地革命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

14、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提高,巩固红色政权4、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 年 10 月从瑞金出发(3)结束: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5)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15、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 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6、抗日战争:(1)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2)9 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3)国民为主导的: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相持阶段;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1940 年,彭德怀指挥 百团大战(4)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成立细菌战部队即 7

16、31 部队;毒气战;烧杀抢掠等等。(5)1941 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6)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7、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2)解放战争内战爆发的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 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第 2 页 共 11 页山1948 年秋开始1949 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

17、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 共产党宣言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法 国 里 昂 丝 织 工 人 起 义 、 英 国 宪 章 运 动 、 德 国 西 里 西

18、亚纺 织 工 人 起 义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3、 (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俄国十月革命1917.11.7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 中国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 9 月北平)通过共同纲领 (

19、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诞生:1949年 10 月 1 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7 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 ,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4、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基层民主选举1、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2、1998 年,通过了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自治制度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一国两制:1、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1981 年,叶剑英: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3)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4)1982 年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5)1984 年,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1999 年 12 月 20 日香

21、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 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 30 年来真正停火(2)80 年代通邮、通航、通商放宽,交流增加(3)1992 年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1995 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5)2005 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反对遏制“台独”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1、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

22、殖民地的地位(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外交站在社会主义阵营2、重大外交活动(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 4 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3)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 4 月) 。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

23、方针。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1 年联合国 26 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三、70 年代以后外交成就(1)中美建交: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订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 年在上海成立。(3)新时期的外交和平与发展是

24、世界两大主题,提出霸权主义是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即坚持不结盟政策。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冷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4、美国冷战的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3 遏制共产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4 扶持和控制欧洲; 军事: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 5、苏联为首阵营冷战表现: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6、冷战的影响: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二、多极化

25、趋势在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1951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3 年欧盟成立2、日本崛起:1956-1972 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3、不结盟运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不结盟运动兴起。 4、中国日益强大。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 3 页 共 11 页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质)2、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外

26、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 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 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必修 经济专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 “火耕”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又名东江犁)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水利灌溉: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历代治理

27、黄河;西域坎儿井。二、耕作方式商周时期:简单协作 春秋开始: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三、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的三种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4、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5、手工业 a.冶炼 青铜器铸造:商周技术已相当

28、成熟司母戊鼎、龙虎纹尊 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燃料煤:始于汉代,北宋普遍 ;焦炭:始于南宋,明朝流行b.纺织 丝织: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出现缂丝技术。棉织: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江苏的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制瓷: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成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明清: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d.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

29、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六、商业与城市(1)商业:商朝,商人已经产生;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隋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明清不但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成为商品,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2)城市: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坊市制不复存在, “市”突破时空限制, 还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唐宋时期港口城市繁荣:广州、泉州、明州(宁波) 、杭州、扬州、登州(蓬莱)等;明清除了南京北

30、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7、 “重农抑商”政策1、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3、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实行祖限制商人政策。4、明清时期 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阻碍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8、资本主义萌芽 1、明中叶以后,在江南一带出现资本主义

31、萌芽。苏州纺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匠)计工授值” 、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实质:雇佣关系。2、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九、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1)经济根源(根本):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欧洲人追求货币和黄金-“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

32、纪的刺激3)商业危机(直接):意大利、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4)思想、宗教根源:文艺复兴;传播天主教的热情2、过程航海家 开辟的新航路迪亚士 抵达好望角哥伦布 到达美洲达。伽马 直通印度麦哲伦 首度环球航行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三、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结束的标志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出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船(轮

33、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未与生产相结合2)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 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 4 页 共 11 页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解体原因:资本

34、主义的入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二)洋务运动客观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主观原因: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9 世纪中期创办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二、民族工业的兴起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2、

3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三、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1915-1921)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3)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4)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二)曲折发展

36、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三)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 19451949)2)原因: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b 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缺陷)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以轻

37、工业为主。(5)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双重性)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二)“一五”计划(1953-1957)1)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三)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1、中共八大(1956 北京)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2、1958 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38、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4、国民经济的调整农村纠“左”、八字方针四)文革时期(19661976)根本原因: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局部回升的原因:1971 周恩来恢复调整1975 邓小平全面整顿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和意义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社会主义市场经

39、济的建设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1992 年 10 月 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 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 年,海南省(最大)。(2)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 年(5)19

40、90 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近代(1840 年至 1949 年) 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移风易俗 主张“ 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报刊-19 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 年创刊的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小说林 月月小说 绣像小说 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电影

41、- 1905 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摄制了电影定军山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二、交通和通讯的变化:近代:1、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的交通工具:(1) 铁路建设(火车):1881 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1909 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2) 水运(轮船):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洋务派创办) ,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3) 航空(飞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 1918 年2 、电报: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第 5 页

42、 共 11 页现代: 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导火线:信贷消费、股票投机过度直接原因:供需矛盾突出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 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3、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表现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福利制

44、度在二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2、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策 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领导人却希望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核心内容)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控制关系国家命脉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等允许资本家经营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

45、遍劳动义务制;实物分配制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实行按劳分配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变。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 1925 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斯大林模式”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管理体制:高度

46、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仍没有根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

47、制、总统制、多党制,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苏联解体。(1)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

48、雷顿森林体系” 。(3)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 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二、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3、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 年 1 月 1 日欧元正式问世。4、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5、1989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6、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1、世界贸易组织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贸组织的前身是:第 6 页 共 11 页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