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51.50KB ,
资源ID:816442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8164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doc

1、1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 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

2、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

3、发展的诸因素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是特

4、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 2.山东 3.龙门- 碣石 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 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

5、.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 3.运河的开凿。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三、五帝:皇帝、颛 顼 、 高 辛 、 尧 、 舜 。四 、 分 封 制 的 实 施 有 以 下 特 点 和 意义 : 1.作 为 一 种 制 度 , 分 封 制 实 际承 认 了 包 括 商 人 在 内 的 异 族 人 生 存的 权 利 2.旨 在 维 护 王 室 的 统 治 分 封 ,实 际 形 成

6、 的 是 周 王 与 诸 侯 共 治 天 下的 局 面 3.分 封 制 是 一 个 激 发 历 史 创造 力 的 制 度 。五 、 春 秋 战 国 的 历 史 大 势 : 1.诸 侯国 之 间 的 混 战 和 兼 并 , 目 的 在 争 夺周 王 室 失 落 的 王 权 2.民 力 的 大 发 展各 国 为 强 权 竞 争 , 有 意 刺 激 本 国 经 济 。六 、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化 大 势 : 1.北方 民 族 大 举 内 侵 引 起 中 原 人 群 大 规模 南 移 , 其 结 果 是 民 族 的 大 融 合 2.对南 方 大 规 模 的 开 发 , 新 的 经 济 区 的

7、出 现 3.佛 教 的 广 泛 传 播 , 给 固 有 的中 国 文 化 注 入 了 许 多 新 的 精 神 因 素 。第 三 章 : 中 国 传 统 的 生 产 生 活 文 化一 、 中 国 的 生 产 经 济 文 化 : 指 在中 国 传 统 的 农 耕 自 然 经 济 的 基 础 上 ,所 产 生 、 发 展 和 连 续 传 承 的 一 种 社会 文 化 形 态 , 又 称 农 业 文 明 。二 、 历 代 农 书 提 出 的 主 要 农 业 经 营思 想 与 生 产 知 识 : 有 以 下 几 点 : 1.统 筹 水 土 利 用 规 划 2.调 整 好 农 业 生产 关 系 3.“荒

8、政 ”思 想 4.人 力 胜 天 说 。三 、 我 国 民 族 商 业 有 两 个 文 化 特 点 :1.汉 族 与 多 民 族 地 区 的 内 贸 活 动 频繁 , 商 路 通 达 , 推 动 了 各 民 族 之 间的 往 来 和 文 化 交 流 2.中 国 与 东 方 邻邦 和 西 方 国 家 对 外 贸 易 的 兴 起 , 历史 悠 久 , 开 辟 了 中 外 交 流 的 长 期 通道 。四 、 市 商 贸 易 的 四 种 模 式 : 市 、墟 、 集 、 会 。五 、 市 商 贸 易 的 方 式 : 1.农 商 兼 营22.行 商 经 营 3.坐 商 经 营 。六 、 市 商 的 经

9、营 之 道 : 1.市 声 2.商幌 3.牌 匾 、 字 号七 、 营 业 习 俗 : 1.敬 财 神 2.经 销 3.广 告 。八 、 历 史 传 说 解 释 工 匠 有 三 个 特 点 :1.具 有 手 工 艺 性 , 讲 究 手 的 巧 慧 、手 的 经 验 , 手 工 的 审 美 效 果 , 肯 定用 双 手 实 现 大 脑 想 法 的 工 匠 能 力 。2.缺 乏 大 机 器 生 产 的 合 作 性 , 传 统的 手 工 业 劳 动 是 小 规 模 的 , 超 出 了一 定 的 控 制 范 围 扩 大 经 营 , 产 品 就会 变 形 3.惟 一 性 。九 、 行 会 的 管 理 方

10、 式 : 1.祖 师 崇 拜2.师 徒 传 承 3.行 业 禁 忌 。十 、 农 业 生 产 经 营 与 文 化 特 征 : 1.天 时 、 地 利 、 人 勤 的 重 农 经 验 2.以 工 补 农 、 以 商 求 富 的 农 人 心 理 3.精打 细 算 、 知 足 节 用 的 务 农 传 统 。十 一 、 居 住 建 筑 的 文 化 含 义 : 1.居住 方 式 : 半 穴 式 、 井 干 式 、 干 栏 式 、石 室 、 土 木 结 构 或 木 石 结 构 式 。 2.居 住 建 筑 格 局 : 3.仪 式 : 选 址 仪 式 、上 梁 仪 式 、 贺 新 房 仪 式 、 使 用 家

11、具的 仪 式 、 祭 灶 仪 式 、 搬 迁 仪 式 。十 二 、 中 国 的 饮 食 观 念 : 1.民 本 思想 2.节 约 粮 食 3.人 格 教 育 4.食 疗观十 三 、 我 国 的 群 体 饮 食 活 动 : 1.仪式 饮 食 2.阶 层 饮 食 3.节 日 饮 食 4.民间 组 织 饮 食 5.待 客 饮 食 6.馈 赠 饮 食 。十 四 、 服 饰 的 构 成 要 素 : 1.质 ( 原料 ) 2.形 ( 样 式 ) 3.饰 ( 佩 戴 的 饰物 ) 4.色 ( 颜 色 ) 5.画 ( 图 案 )十 五 、 服 饰 的 形 制 有 四 种 基 本 类 型 :1.衣 着 2.附

12、属 装 饰 品 3.人 体 自 身 的装 饰 4.带 有 装 饰 性 的 生 产 工 具十 六 、 自 然 范 围 内 的 服 饰 文 化 标 志 :环 境 标 志 、 性 别 标 志 、 体 型 标 志 、年 龄 标 志 。十 七 、 人 文 范 围 内 的 服 饰 标 志 :信仰 标 志 、 阶 层 标 志 、 仪 礼 标 志 、 政治 标 志 、 职 业 标 志 和 审 美 标 志 。十 八 、 道 路 分 : 径 、 畛 、 凃 、 道 、 路 。十 九 、 交 通 行 旅 行 业 的 习 俗 传 承 :1.行 旅 规 矩 2.行 业 范 围 3.信 仰 禁 忌4.行 业 技 术 。二

13、 十 、 中 国 家 庭 管 理 的 文 化 要 素 主要 有 : 1 字 辈 谱 2.家 谱 3.家 风 4.人生 礼 仪 。 5二 十 一 、 家 族 共 同 体 的 文 化 功 能 :1.血 缘 凝 聚 力 2.地 缘 凝 聚 力 : 生 产互 助 、 生 活 互 助 、 在 公 共 地 的 建 设上 实 行 基 层 民 主 制 。二 十 二 、 社 区 与 地 方 圣 地 的 活 动 特征 : 1.对 神 仙 、 圣 贤 所 在 地 的 崇 拜2.交 换 农 副 产 品 3.赌 胜 4.吃 喝 5.娱乐 。二 十 三 、 社 区 文 化 互 动 的 历 史 价 值 :1.社 区 文 化

14、 活 动 可 以 跨 越 多 民 族 的界 限 成 为 一 个 地 方 社 会 的 共 同 活 动2. 社 区 文 化 活 动 可 以 保 持 各 地 方 、各 民 族 的 文 化 特 质 。 3.社 区 文 化 活动 可 以 保 持 地 方 文 化 遗 产 。二 十 四 、 中 国 日 常 生 活 的 文 化 习 惯 :1.血 缘 社 会 的 礼 俗 美 德 2.人 情 社 会的 公 益 传 统 3.耕 读 社 会 的 奋 斗 精 神 。25、 四 大 发 明 的 民 族 贡 献 :中国的传统科技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是四大发明。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

15、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纸的发明,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我国明清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火药: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指南针帮助哥伦布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促成了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

16、的出现。第 四 章 : 中 国 传 统 的 制 度 文 化一 、 秦 汉 以 后 中 央 集 权 的 君 主 专 制制 度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1.皇 帝 总 揽 天下 大 权 2.拥 有 庞 大 的 官 僚 办 事 机 构3.严 密 的 人 身 控 制 。二 、 宗 法 观 念 对 秦 汉 以 后 国 家 政 治结 构 的 渗 透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三 个 方面 : 1.“家 天 下 ”政 权 模 式 的 长 期延 续 2.亲 亲 伦 理 政 治 原 则 的 不 断 扩张 3.宗 法 原 则 成 为 维 系 王 朝 政 治的 习 惯 力 量 。三 、 汉 代 察 举 考 试

17、 与 后 代 科 举 考 试的 区 别 : 察 举 以 举 荐 为 主 , 考 试 只是 一 种 辅 助 手 段 , 有 察 举 而 来 的 士人 , 没 有 落 选 的 忧 虑 , 对 策 、 射 策等 考 试 只 对 任 职 等 级 发 生 作 用 。四 、 科 举 制 对 唐 宋 文 化 面 貌 的 影 响主 要 表 现 在 : 1.科 举 制 将 儒 家 思 想全 面 推 进 到 社 会 各 层 面 , 成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精 神 核 心 。 2.科 举 制 强化 了 读 书 尚 文 的 文 化 传 统 , 促 进 了学 校 教 育 的 发 展 , 造 就 了 大 批 优

18、 秀的 文 化 人 才 。五 、 科 举 制 的 负 面 影 响 : 1.科 举 考试 耗 费 了 士 人 几 乎 全 部 的 精 力 , 读书 做 官 成 为 知 识 阶 层 的 最 终 目 标 ,造 成 传 统 文 化 畸 形 发 展 2.科 举 制是 对 极 端 专 制 王 权 的 维 护 。六 、 古 代 法 律 制 度 的 文 化 特 色 主 要表 现 : 1.以 儒 家 伦 理 学 说 作 为 立 法的 指 导 思 想 ( 1.以 “三 纲 ”为 核 心的 封 建 礼 教 作 为 指 导 立 法 、 司 法 活动 的 基 本 原 则 2.贯 穿 “德 主 刑 辅 ”“明 刑 弼 教

19、 ”的 精 神 , 以 德 为 主 ,德 刑 并 用 是 统 治 者 所 倡 导 的 统 治 方法 3 通 过 引 经 断 狱 , 引 经 注 律 等 方式 使 儒 家 经 典 法 典 化 。 ) 2.家 族 本位 的 伦 理 法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3.皇 权3至 上 , 法 自 君 出 4.强 调 等 级 特 权 ,主 张 同 罪 异 罚 。七 、 传 统 礼 俗 规 约 的 特 点 : 1.传 统礼 俗 的 等 差 性 2.传 统 礼 俗 的 调 和 性3.传 统 礼 俗 的 规 范 性 。八 、 传 统 社 会 礼 俗 规 约 的 层 位 表 现 :1.皇 家 贵 族 礼 制 的

20、严 整 性 2.庶 族 平民 礼 俗 的 规 范 性九 、 官 方 礼 制 的 若 干 特 性 : 1.祭 祀典 礼 的 神 圣 庄 严 (1.天 神 祭 祀 : 天帝 祭 祀 、 日 月 星 辰 祭 祀 、 气 象 神 祭祀 2.地 神 祭 祀 : 大 地 祭 祀 、 社 稷 祭祀 、 山 川 祭 祀 3.人 神 祭 祀 : 宗 庙 祭祖 、 祭 先 王 先 师 )2.冠 婚 丧 礼 的 隆重 盛 大 ( 冠 礼 、 婚 礼 、 丧 礼 )十 、 民 间 礼 俗 与 贵 族 礼 制 的 联 系 :1.它 们 来 源 于 同 一 文 化 母 体 , 所 依托 的 是 统 一 宗 法 社 会 结

21、 构 , 贵 族 不过 是 特 殊 家 族 , 2.上 层 礼 法 思 想 渗透 民 间 , 家 族 社 会 模 仿 国 家 礼 制 ,制 定 自 己 的 家 法 族 规 3.随 着 社 会 的变 迁 , 朝 代 的 更 替 , 士 庶 差 异 的 消失 , 贵 族 礼 制 除 保 留 在 统 治 集 团 内部 外 , 相 当 部 分 化 为 庶 民 的 行 为 规范 。十 一 、 庶 族 平 民 礼 俗 的 规 范 性 : 1.岁 时 礼 俗 的 伦 理 性 ( 一 岁 时 礼 俗 的自 然 伦 理 属 性 二 岁 时 礼 俗 的 社 会 伦理 属 性 : 1 四 时 祭 祖 聚 族 2.以

22、 节 日聚 会 娱 乐 调 节 乡 里 社 区 关 系 ) 2.人生 礼 俗 的 家 族 性 3.家 训 族 规 的 礼 俗教 育 与 礼 俗 规 范 ( 1.以 孝 悌 之 道 为礼 俗 之 本 , 强 化 家 族 内 部 的 伦 理 关系 2.以 诚 信 忠 厚 为 修 身 之 本 , 塑 造传 统 社 会 的 理 想 人 格 3.以 劝 诫 惩 罚的 礼 俗 规 条 , 规 范 家 族 成 员 行 为 ,补 充 国 法 )第 五 章 : 中 国 传 统 的 思 想 观 念 与 精神 文 化一 、 整 体 思 维 : 指 把 天 地 、 人 、 社会 看 做 密 切 贯 通 的 整 体 ,

23、 认 为 天 地人 我 , 人 身 人 心 都 处 在 一 个 整 体 系统 之 中 , 各 系 统 要 素 之 间 存 在 着 相互 依 存 的 联 系 。二 、 类 比 思 维 : 指 依 据 事 物 的 外 部特 征 或 内 在 属 性 进 行 比 照 与 联 系 的思 维 方 式 。 三 、 辩 证 思 维 : 运 用 对 立 而 统 一 的观 点 、 方 法 来 认 识 、 分 析 各 种 自 然现 象 及 其 变 化 。四 、 天 人 合 一 : 人 是 天 地 生 成 的 ,人 的 生 活 服 从 自 然 界 的 普 遍 规 律 ,自 然 界 的 普 遍 规 律 和 人 类 道

24、德 的 最高 原 则 是 一 而 二 , 二 而 一 的 。五 、 天 人 合 一 观 念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影响 : 1.造 成 了 中 国 文 化 中 整 体 系 统的 、 辩 证 发 展 的 思 维 方 式 2.造 成了 追 求 和 谐 社 会 的 理 想 主 义 倾 向 3.造成 “诚 明 合 能 “的 人 生 修 养 哲 学 ,推 动 人 们 在 成 已 成 物 、 人 我 交 融 中实 现 人 格 、 品 德 的 完 善 。六 、 天 人 合 一 的 负 面 影 响 : 思 维方 式 过 分 强 调 整 体 联 系 与 统 一 , 缺乏 必 要 的 分 析 和 论 证 , 致

25、 使 我 们 没有 能 经 过 近 代 的 实 验 科 学 而 进 入 现代 科 学 , 过 分 强 调 社 会 的 和 谐 与 统一 , 而 使 封 建 社 会 长 期 停 滞 , 资 本主 义 萌 芽 生 长 缓 慢 , 在 一 个 长 时 间内 民 族 心 理 自 视 过 高 而 缺 乏 进 取 精神 。七、知行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 ),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八、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占卜。九、中国古代原始宗教

26、的社会作用:1.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麻醉和驯服被统治者。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 2.重义轻利 3.谦和礼让 4.真诚有信十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十二、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步骤:三大目标: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大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三、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教学相长。十四、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1.文学艺术 2.戏曲 3.音乐 4.舞蹈 5.绘画6.建筑。十五、中国画的特点:1.追求神

27、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十六、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1.诗言志 2 文以载道 3.乐以教化。十七、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1.中和之美 2.尚意追求 3.尊崇自然。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二、汉语的特点: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次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从音义对应的角度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三、语言观念:一方面是对语言这

28、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四、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1.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2.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3.传统语言文字教学4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两次文化交汇:1 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2.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二、第二次交汇的特点:1.交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

29、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 2.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3.交汇时间长,从 16 世纪末叶开始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 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队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三、明清之际传教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的作用:1.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学,古典哲学、史地、音乐等,2.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四、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马克思主义是文化的指导思想 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特征。六、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它有鲜明的时代性 2.它有浓郁的民族性3.它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4.它有吸纳百川的科学性 5.它有深广的群众性 6.它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