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74KB ,
资源ID:834509      下载积分:5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8345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二)鉴别、检验题天津.doc)为本站会员(心***)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二)鉴别、检验题天津.doc

1、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二)鉴别、检验题天津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二) 鉴别、检验题二. 教学重、难点会解有关除杂、鉴别类的综合性题目。三. 知识要点1. 检验的几个方面(1)鉴别:利用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它们区别开。(2)鉴定:根据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分析它们的组成,从而确定这种物质。(3)推断:根据题中给出的现象,运用物质或离子的特性,对推断的物质或离子作正确的判断。2. 物质检验的要求和一般步骤(1)要求:现象明显,方法简单,注意排除干扰离子。其原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和最明显的现象进行鉴别,以达到简便

2、、快速的最佳效果。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标明“用化学方法鉴别”的例外),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产生。对于不用试剂的鉴别题要从被鉴别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寻找突破口,从而鉴别出一种试剂,然后再用这种试剂与其他物质间的两两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去鉴别其他试剂。(2)基本步骤: 看外观色、态、味等。 准备试样取少量,必要时应配成溶液。 检验根据离子的特征反应加入试剂,同时要考虑排除干扰。 叙述按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化学方程式)环节叙述。3. 表

3、示方法(1)文字叙述(2)图表表示(3)图示表示4. 鉴别题的常见题型及典型例题分析(1)一种试剂一次鉴别通过加入试剂呈现出的不同现象鉴别物质。例如:NaOH、HCl 、NaCl 可通过加入石蕊试液鉴别。又如:用 NaOH 溶液可鉴别 Mg2 、Cu 2 、Fe 3 、NH 4 等。(2)一种试剂二次(多次)鉴别加入一种试剂鉴别出部分物质,然后利用第一次鉴别出的结论继续鉴别。例如:如何鉴别 NaOH、HCl、NaCl 三种溶液?通过酚酞试液 HClNaNaOHClHlaNaClHO 红 色 变 为 无 色仍 为 红 色滴 有 酚 酞溶 液的酚 酞 、原 物 质 为无 色 原 物 质 为红 色(

4、3)二种(多种)试剂鉴别【典型例题】例 1 把盐酸、碳酸钾、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透明溶液鉴别开来,下列实验方案中所加试剂和先后顺序合理的是( )。A. 氯化钡溶液 稀硝酸 石蕊试液 B. 石蕊试液 稀硝酸 硝酸银溶液C. 稀硝酸 石蕊试液 硝酸银溶液 D. 稀硝酸 石蕊试液 氯化钡溶液解析:此类题目存在鉴别顺序,总的原则是先用试剂分成几组,再在各组内分别区分。A. 4233423232 SOHCKSOHCKNlNlBaCl 无 明 显 变 化产 生 无 色、生 成 白 色 无 变 化变 蓝变 红、无 明 显 变 化未 知 五 种 溶 液 稀 石 蕊B. 32 4234KNOCClSHlA

5、g不 变 色 、变 蓝 和不 能 鉴 别微 溶 物白 色、变 红未 知 石 蕊C 与 B 类似,均不能用 AgNO3 鉴别 HCl 和 H2SO4。D 与 A 类似。答案:选 A、D(4)不用试剂,组内鉴别常用方法 鉴 别根 据 不 同 实 验 现 象 一 一使 同 组 内 物 质 两 两 反 应现 象 描 述 法 得 结 论从 已 知 找 未 知: 黄 色: 浅 绿 色 、: 蓝 色 、找 特 征 颜 色 的 物 质 , ,)( 322 FeFeCu例 2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 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B. 盐酸、硝酸银、氢氧化钠、硝酸钠C. 氢氧化钠、硫酸

6、镁、碳酸钠、硫酸氢钠D. 氯化钡、硫酸钠、氯化钙、硝酸钙解析: A 组内氢氧化钠,硫酸钠与其它物质相互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故无法区分。B 组物质中盐酸与硝酸银混合有白色沉淀,硝酸银与氢氧化钠混合有白色沉淀 AgOH 生成,AgOH 易分解成黑色 Ag2O,现象不同,B 组可以区分。C 组物质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镁混合有 白色沉淀生成,向沉淀中分别加入另外两种溶液,使 溶解的是硫2)(HMg 2)(OHMg酸氢钠,另一溶液是碳酸钠,碳酸钠与硫酸镁混合有碳酸镁沉淀生成,该组也可以区分开。D 组物质中只有氯化钡与硫酸钠混合有硫酸钡沉淀生成,故不能相互区分。答:选 B、C例 3 不用其它试剂,用最简便方

7、法鉴别下列五种溶液: NaOH MgSO4 FeCl 3 KCl 则正确的顺序是( )23)(NOaA. B. C. D. 解析:首先观察外观,呈黄色的是 FeCl3,然后取 FeCl3 分别与其它试剂反应,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是 NaOH,再取 NaOH 分别与其它未知物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MgSO4,取 MgSO4 与其它两种物质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Ba(NO3)2,最后余下的一种是 KCl。答:选 D例 4 怎样证明某白色晶体是 ?ClNH4解析:这属于鉴定题,其目的是要确定某种物质的组成,这就需要证明该物质中既有这种成分,又有另一种成分。即需要证明该白色晶体中既有 ,又有 。4

8、NHCl实验方法是:取少量白色晶体放在试管中,加浓 溶液,加热。如能放出氨气,aO则证明该白色晶体中含有 , 。44 23再用另一支试管取少量白色晶体,加蒸馏水制成溶液,滴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如果能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该溶液中含有 , 。CllAggl综合上述两个实验,可确定该白色晶体为 。N4另一种鉴定,是检验某混合物是否含有某种成分。例 5 怎样知道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经充分煅烧的石灰石?鉴定方法是: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盐酸,如冒气泡,则证明生石灰中含有石灰石。 HClaO23 22COal加入盐酸,生石灰 不是也能跟盐酸反应了吗?这没关系。因为题目要求的是证明生石灰里是否含有石灰石,不

9、是要求从生石灰里除去石灰石。例 6 怎样区别 NaCl、Na 2CO3 和 Na2SO4 三种无色溶液。解析:这就是鉴别题,目的是要把不同的物质区别开。方法是: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溶液,再分别滴加盐酸,冒气泡者为 Na2CO3 溶液。Na2CO32HCl2NaClH 2OCO 2再用两支试管分别取余下的两种溶液,再分别滴入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为Na2SO4 溶液,无变化的是 NaCl 溶液。BaCl 2Na 2SO4BaSO 42 NaCl要注意的是区别 NaCl 和 Na2SO4 溶液时,不要选用 AgNO3 溶液,因为 AgNO3 跟Na2SO4 反应能生成微溶于水的 Ag2

10、SO4,出现浑浊现象。 Na2SO42 AgNO3Ag 2SO42 NaNO3若 Na2SO4 溶液较浓,这种白色浑浊现象会更明显,与 NaCl 溶液不易区分。【模拟试题】 1. 不用其它试剂鉴别 Na2CO3 KCl CuSO 4 四种溶液,先直接鉴23)(NOZn别出一种,再逐一鉴别出其余物质,则鉴别的正确顺序是( )A. B. C. D. 2. 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其主要操作过程是( )A. 在空气中燃烧 B. 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过滤C. 加适量水、微热、过滤 D. 加适量稀硫酸、微热、蒸发3. 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 CaO 中有少量 C

11、aCO3(盐酸) B. H2 中有少量 HCl(苛性钠溶液)C. FeSO 4 溶液中有少量 CuSO4(铁粉) D. CO2 中有少量 CO(灼热的铜网)4. 鉴别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 使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C. 使气体分别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 使气体分别通过赤热的铜网5.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 NaCl KOH CuSO 4 23)(NOBaK2SO4。如不用其它任何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下列顺序合理的是( )A. B. C. D. 6. 在试管的内壁附着下列物质,用稀盐酸浸泡而不能除去的是( )A.

12、 用足量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物质B. 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C. 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D. 硫酸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7. 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H2、 CO、N 2、CO 2 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8. 为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试从 A、B、C 中选择所加试剂,再从中选择操作方法,把正确序号填在空格内。所加试剂:A. 盐酸 B. 硝酸银溶液 C. 水操作方法: 过滤 过滤、蒸发 过滤、洗涤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加的试剂 所选用的操作方法KNO3 溶液 KCl 溶液 Cu

13、CuO 9. 硝酸钠溶液中含有 、AgNO 3、 三种杂质,为使三种物质转化为23)(NOCu23)(NOBa沉淀分离出来,提供的试剂是 Na2CO3 溶液、NaCl 溶液、 NaOH 溶液。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试剂,滤出一种沉淀,那么所加试剂顺序是 10. 现有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 选择试剂时,同类物质在鉴别中只能使用一次; 每次鉴别一步完成; 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答:(1)你认为鉴别方法最多的两种溶液是: 。(2)鉴别上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 。(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这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14、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1. 为鉴别硫酸钾、氢氧化钡、盐酸、氯化钾、氢氧化钾五种无色溶液,先加入一种试剂,鉴别出一种物质,并把未鉴别出的物质分为两组,再进行鉴别,填空回答:先加入一种_试剂就可以鉴别出_。把余下四种物质分成两组,甲组是_,乙组是_。在甲组中加入适量的_或_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在乙组中加入适量的_或_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12. 欲除去 KCl 溶液中的 杂质,若只准加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反2)(OHBa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3. 要除去硝酸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硝酸钡和硝酸银杂质,而所加试剂只能是酸,据此,请填写下表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除何杂质 化学方程式 (1)加适量的_ 生成白

15、色沉淀 (2)取第(1)步中过滤后的滤液加适量的_ 除去 )(3NOBa 14. 某氯化钠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杂质碳酸钠,为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加入的 A 溶液是_B 溶液是_白色沉淀 C 是_。(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15. 检验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可供选择的仪器和操作有:仪器 实验操作 试管 酒精灯 石棉网 胶头滴管 橡胶塞 量筒 集气瓶 试管夹 烧杯 玻璃棒 温度计a. 加热至完全反应 b. 溶解c. 过滤 d. 蒸发 e. 滴加稀硝酸 f. 滴加氯化钡溶液 g. 滴加硝酸银溶液用序号回答:(1)所用仪

16、器有_;(2)实验操作步骤为_。试题答案1 2 3 4 5 6B B AD B C B7. N28.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加的试剂 所选用的操作方法KNO3 溶液 KCl 溶液 B Cu CuO A 9. NaCl 溶液, NaOH 溶液, Na 2CO3 溶液10. (1)盐酸和碳酸钠溶液(2)石蕊、酚酞、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稀硫酸、锌粒等(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两种待检验的试剂,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无明显现象该试剂为碳酸钠溶液 该试剂为盐酸溶液 11. 石蕊,盐酸,硫酸钾和氯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钾,氯化钡,氢氧化钡,硫酸,氯酸钾12. CuSO4,CuSO 4+ +BaSO 42)(OHBa2)(Cu13. (1)HCl,除去硝酸银,HClAgNO 3AgClHNO 3 (2)H 2SO4,生成白色沉淀, H 2SO4BaSO 42HNO 3)(N14.(1)A:硝酸银溶液,B:稀硝酸,C:氯化银(2) %105.38WN15. (1);(2)a、b、g、e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