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2 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回忆背景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知识分子群体的改革呼声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5.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材料 1:农民骚动、战争失败、财政危机、国内外民主派声势浩大的反农奴制活动,迫使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到处都在谣传,说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正确的,你们也可以把这一点向周围所有的人说。我不想对你们说,我完全反对这样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纪里,所有这些事还是将最终发生的。但是,遗憾的是,
2、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人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使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通过改革阻止革命的爆发,刚上台的亚历在山二世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地位下降,最主要是人民反专制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2、宗旨:化解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重振大国雄威;3.改革的目的:(1)巩固沙皇的统治(根本目的)(2)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3)缓解社会矛盾(4)增强抵御西欧国家侵略及扩张能力4、表现:历史基础:彼得一世
3、、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均颁布过改革法令;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组织基础:成立各层次的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法令;个人因素:亚历山大二世接受以前改革失败教训,坚持改革二、二一九法令1.概念1861 年 2 月 19 日(公历 3 月 3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2.特点:包括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 17 个),规定在一个长时期内分阶段地解放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地主农奴3、内容:亚历山大二世优质文档优质文档(1)政治上【颁布“二一九”法令“】1861 年 3 月 3 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 。因为这一天是俄历 2 月
4、19 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称为“二一九法令” ,又称解放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赠送抵押,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婚姻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2).经济上【赎买土地】: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土地大小肥瘦由地主决定,农民所负担的义务订立契约,契约由地主拟订并由政府在地主中挑选调解员负责监督;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 2025%,赎金高于当时地价的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 49 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益。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 40 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
5、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地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村社社员相互负责,村社定期按户重分耕地,为防止农民外出增加其他社员损税负担,家属必须留下;农民担心全家外出会失去份地,也让家属留下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就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地主贵族集体权力的控制之下。结合措施分析 2.19 法令产生的影响“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是,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
6、在局限性。A 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B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付出了沉重的负担(赎买的份地价格高出市价,期满前仍要为地主服役)此目要明确四个问题: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三.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但是,地主对农民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如,根据法令的规定,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前,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 ,继续受到地主的奴役和支配。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
7、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 ,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 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 2040。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三.关于赎地的手续和实质。农民的宅旁园地可以赎取,向政府交纳约 60 卢布的法定赎金,六个月后即可获得所有权。赎地须得到地主的同意,赎金数以每年 6%的年利率加以资本化后得出。如,每年代役租为 12 卢布,则赎
8、金为 200 卢布。赎地时,农民须先付赎金的 2025%,其余部分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 49 年内以“赎地费” 的形式偿还。这样,作为赎金基础的并不是实在的土地的价格,而是资本化的代役租。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几个村社组成乡,管理听命于地主贵族中产生的调停吏。这样,从前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现在相当程度是处于地方贵族控制下。村社中还建立了连环保制度,监督农民按时完成各种义务。四、评价进步与局限性1、进步性:(1)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2)地位: 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生产关系一定程
9、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过渡优质文档优质文档(3)进步作用: “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工业革命的开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局限性:(1)“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2)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3)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几
10、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土地质量不高,为了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奴役。(4)改革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的资产阶级不能如欧美资产阶级那样在国会里参政议政,不潇洒;经济上,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仍然不能彻底摆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在欧洲境内的俄国,80%的私有土地约 7300 万俄亩,仍被贵族地主占有,其中的 3000 万俄亩属于 1000 个大地主);劳动人民受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重剥削和压迫“解放”的后果:这次改革并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解放。虽然农民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
11、管理;农民支付土地的赎金总数超过了改革时地价的几倍,改革 “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改革过程中就爆发了空前的农民骚动。1862 年一年内,全国就有 400 处领地发生了严重的农民暴动。深化练习:1.19 世纪 6070 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这些数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企业发展较快、工人人数增多、经济效益增加。说明了农奴制废除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具有进步性。材料
12、 3:臭名昭著的“解放”事实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实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请问:你如何理解?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答:农奴制的废除具有双重作用,即进步性和局限性。列宁强调了其局限性,即废除农奴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探究:请看书思考:“解放”法令的颁布和实施,是否意味着俄国的农奴真正获得了解放?为什么?你会怎样评价它?由于是沙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革,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农奴制形式,带有农奴制性质和采用农奴制方法。 ”这次改革是在当时条件下以最有利于地主阶级的方式进行的。农民在改革中遭受了一次野蛮的掠夺。通过改革,地主割去农民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土地,农民为了赎买份地,又被勒索了超过实际地价 12 倍的价钱,这使农民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通过改革,农民并没有得到彻底解放和摆脱穷困处境。因此,农民起义在改革后仍然不断发生。对改革的评价:尽管改革很不彻底,而且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但客观上它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换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