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一)教师职业道德一、1997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二、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二)新课程改革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2、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四、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
3、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五、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3六、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七、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4八、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九、新型师生关系观1、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1)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 新型
5、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1)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十、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十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 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5十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2、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十三、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1、均衡性 2、综合性 3、选择性十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1、 发展性评价 2、质性评价
6、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4、过程性评价十五、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6(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1、瑞士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德国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3、1903 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7、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1868 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1877 年,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教育心理学发展时期(20 世纪 20-50 年代末)1、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体差异
8、性7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1、发生认识论(1)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作图式。(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与顺应。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 获得客体永恒性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 岁)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具有了早期符号功能。 自我中心化 不可逆性 不能推断事实 泛灵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化 思维可逆性(4) 形式运算阶段(11-
9、16 岁)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抽象逻辑思维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8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出生到 1 岁半)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1 岁半到 3 岁)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3 岁到 7 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 岁到 12 岁)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岁到 18 岁)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18 岁到 30 岁)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30 岁到 60 岁)第八阶段: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 岁到死亡)六、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1、尝
10、试-错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2、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4)惩罚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9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结构教学
11、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1) 发现学习的优点 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2)发现学习的缺点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发现法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
12、掌握。(3)发现学习的步骤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资料。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并应用结论。10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十、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1)接受学习的优点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较低,经济易行。有利于大规模地培养学生。(2)接受学习的缺点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