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5.72KB ,
资源ID:863522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8635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原创征文七篇.docx)为本站会员(yoush****ohua)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原创征文七篇.docx

1、精编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原创征文七篇在太行山西麓的丛峦之中,坐落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却依山傍水,地上有良田千亩,地下有黑白宝藏,真真是一个好去处。上个世纪 90年代,我就出生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这里的黑宝藏指的是煤,1912 年孙中山来山西视察时,曾来回两度途径平定,提出了“以平定煤铸太行铁”的强国思想。村子里盛产无烟煤,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用煤。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村里大队按每户人口发煤票。煤不能单独使用,燃烧火焰小不耐烧,得按一定比例配上红土再放些水,跟盖房子和泥一样搅拌均匀,记忆中,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少不了黄土堆黑煤堆。然而做煤糕可是个苦差事,泥槽里的煤糕通常只够三四天使用,村里担

2、红土的地方又远,母亲挑着扁担晃晃悠悠将红土卸在院子里,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常常取些红土捏泥人玩,说是泥人,多半捏得四不像。厨房的炉灶旁边是一个泥槽,母亲把院子的红土倒到泥槽里,三铁锹煤配一铁锹半的土,和出来的煤糕粘合度最好,不仅耐烧火力还旺,每次做完饭都需要添煤糕,只见母亲用铁锹把煤糕铲到炉灶里,把整个炉口堵实,再用“火柱”(通火用的铁棍)在煤糕上戳一个眼,每次一通火,整个厨房就会灰尘四起,烟雾弥漫,呛得人睁不开眼。好不容易打好的煤糕,常常一到吃饭时就甩脸色饭烧到一半,炉灶里突然轰的一响炉膛塌底了。母亲只好手忙脚乱赶紧再填些煤泥,我们几个孩子下午要上课急着吃饭,赶紧打开下面的火门,用笤帚、簸

3、萁扇大约在我十岁左右,村里开始时兴使用蜂窝煤,家里新增了打蜂窝煤的铁模具,院子里找一块平整的空地,将煤粉与红土按比例掺和起来拌匀,从中间挖一个大坑,把外围一圈拿铁锹拍瓷实,并开始倒水。水要慢慢倒,边倒边用铁锹将掺和起来的煤粉和红土一点一点往中间撮,慢慢撮,要小心,稍不注意就漏水塌方。等水和煤泥完全融合到一起,浸透了才能开始打蜂窝煤。从煤泥的边上开始,母亲将模子放入煤泥中,使劲转一转模子,里面的煤泥就瓷实了,再一推,一块蜂窝煤就打好了。边上摆着一盆水,每打好一块,模子放进水盆过几遍,这叫“利边儿”。模子利边儿之后打出来的煤球才光滑,干了以后可以码很高,保证不会塌倒。否则缺边少沿,干透后凹凸不平,

4、卖相难看。母亲打出的煤球棱角分明,太阳下看,竖列横行,一排一排光滑如镜,漂亮得像工艺品。打一次蜂窝煤得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可到底是比每餐做煤糕省力多了,到了饭点儿,家家户户炊烟缭绕,厨房里飘出阵阵菜香,我们放学回到家,肚子里的馋虫早被勾了起来,一进院子就直奔厨房,看看今天要做好什么好吃的。母亲总爱在炉台上烤点馒头片、红薯、包子什么的。馒头片烤得金黄酥脆,红薯软糯香甜,包子馅里面的油滋滋地冒了出来,吃起来那叫一个香!2005 年,我考入了县城里的一所重点高中,功课越来越繁忙,回家的机会慢慢变少了,和家里打电话时,母亲总是絮絮叨叨地说些家长里短,有一次,母亲说家里新添了电磁炉,我说:“那多方便,做饭

5、也不用挨呛了”。“是方便,可是功率太大,稍微不留神锅就糊啦!不过有了这个新武器,倒不用担心炉灶塌了。”言语之间,我能听出母亲心里的欢喜,脑子里却又浮现出小时候一家老小扇火门的场景来。有一次放假回家,一进厨房,我就发现多了个“大家伙”煤气罐!嗬,这下可不用担心糊锅了,但是母亲一般是不舍得用的,村里没有卖气的,用完了得到县城里买,那么大个家伙,家里要没个青壮年,母亲一个人是万万搬不动的。2008 年,我们举家搬迁,住到了市里,市里全是煤气入户,做饭别提有多方便了,最高兴的还是数母亲了,经常见她边做饭边自言自语,“煤气火就是好,既实惠又干净!”有了方便的煤气灶,母亲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我们也跟着

6、这个新武器享了不少口福,再看看家里的厨房,墙面的瓷砖洁白明亮,哪里还能见得一丝灰尘?过去和泥打煤球的日子已经彻底告别了,可是每次大快朵颐时,我总是想着,老家啥时候才能用上这干净便捷的煤气啊!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天然气作为相对高效的清洁能源,受到政府和市场的青睐,“煤改气”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我的老家很幸运地成为这项惠民政策的试验区,听说了这一好消息,母亲专程坐车回了趟老家。政府统一安排工人,挨家挨户在墙上打眼、铺设管道、安天然气表、发放天然气灶。年底前,家里就通了气,母亲郑重得像是参加隆重的剪彩仪式,小心翼翼地一

7、扭开关,“噗”蓝色的火苗一下子窜了出来,欢快地舔着锅底,我知道,母亲的心里也燃烧起了欢快的小火苗。家里的旧炉灶一下子成了老古董,灰旧的灶台静静地蜷缩在厨房的角落里,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陈旧的往事,也许不知哪一天,它会被推倒拆除彻底消失。煤是家乡珍贵的宝藏,老百姓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亲们用煤生火做饭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家乡的煤给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便利。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上的转变更是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换来碧水蓝天,造福子孙后代,村民们积极响应号召实行煤改气。老家炉灶的变迁史就是改革开放

8、四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进步的小缩影,老家的炉灶变了又变,我相信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原创征文回娘家,是一种有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探访或小住几日。“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 一首回娘家生动地唱出了小媳妇回娘家一路上的“酸甜苦辣”。改革开放 40 载,纵时光悠悠,回娘家的习俗未曾改变,回娘家的路也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心。狭窄的小土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小时候特别不爱跟着妈妈回娘家,倒不是因为山高水远,路途遥遥,而是因为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只有爸妈结婚时候的那辆“凤凰”牌自行车,而且有大半的路程根本没有办法骑车,只能下来推着走

9、。如果遇上前几天下过雨,那条小土路就找不到原本的模样了。经过雨水的“洗礼”,早已和成了稀泥,深一脚,浅一脚,实实在在的“一步一个脚印”,时不时还被溅得一身泥。有时自行车还会陷在泥浆里面动弹不了。蜿蜒向前的小土路,似乎怎么也走不完。一大早出门,往往到正午时分才能赶到外婆家,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每次妈妈提议回娘家,我的兴致都是不很高。笔直的水泥路上,公交车开到村门口。“要致富,先修路。”发展的口号写满了村庄周边的墙面,也深深写进了人们的心里。政府出资修好了主干道,笔直的水泥路,看着心里都舒畅,交互会车完全没问题。外婆和邻居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里决定趁热打铁,提议筹集资金,把村里通往镇上还有村里

10、的常用道路也一并修好,大家一呼百应,“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小村庄终于可以和外面的世界“接轨”了。泥泞的小土路成为了过去,新修的水泥路上,公交车来来往往穿梭,满载着忙忙碌碌的人们。回娘家的路顺畅了许多,一张车票,就可以省下半天的时间,妈妈再提回娘家,我们也是积极响应。宽阔的柏油路上,周末农家自驾游。日子慢慢溜走 ,我也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踏上回娘家的路。每到周末,便会开车带着孩子,再带上母亲,一起去看外婆。那条水泥路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顺畅的柏油路,两旁是一排排挺拔茂盛的杨树,不远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一路上孩子欢呼雀跃,母亲也满心欣慰。从市区到外婆家开车也就个把小时的功夫,不

11、少人会带着孩子自驾过来度周末。钓钓鱼、摘摘果子,甚至还能租下一小块田地,当一回“农夫”,自己种植蔬菜瓜果。柏油路的畅通,使得外婆家再也不是那个没人愿去的穷乡僻壤,已然成为现代人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田园之地。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原创征文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祖国西南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那里自古就是“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小时候记忆里的“路”是不足两尺宽蜿蜒曲折的“山路”,有的地面铺有小石块,大部分地方是泥土,偶有一块一米左右的石板跨过小溪。1978 年秋,我开始上小学,学校就在村里,到学校就是走这样的“山路”。由于村子小,村里只办到三年级,四、五年级时改到邻村就读,距离约五里,全是走的“山路

12、”。邻村比我们村大,紧邻清水江边,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马路”,和我们现在施工常说的“便道”相差不多,宽约 3 米多,泥结碎石路面。这条“马路”一直通到十五里外的小镇,我的中学时代是在镇上度过,小镇是我中学时代的最远行程。在镇上,我又看到了水泥浇筑的“水泥路”,那便是我中学时代见过的最好的“路”。1991 年,我考上了大学,到了千里之外的石家庄。走出大山的我第一次见到了“铁路”,还有“沥青路”。那时,从我家里出发要坐 1 天汽车才能到怀化火车站,从怀化坐火车到石家庄大约 30 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多,火车时速一般在 60 到 80 公里,漫长的“求学路”拉开了我和家的距离。记得开学报到前我到乡

13、里购了两百多斤粮票带到学校兑换餐票,可见那时计划经济还占重要地位。大一第 2 学期,春天的故事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校园的气氛开始活跃,“经济特区”成为“头条新闻”。回老家的“路”却依然那么遥远,路途时间依然要 3 天左右。贫穷限制了我的“回家梦”,大学期间我一年只能回家一趟,另一假期就做些勤工俭学以补贴开支,“千里求学路”化作四年“思乡情”。毕业后来到铁道部十六工程局,报到那天,人事部领导问我想去哪个单位?我说想到施工一线,因为我对“筑路”具体怎么干还不清楚,这也许就是我当时的“初心”吧,于是我被分到了路桥公司(当时的机械化运输处),不久便下到第一个项目 菏东高速公路项目部,职业“道路”从此开始

14、,我成为了一名“筑路人”。古语说,筑路架桥,积德积福。我开始用“心”学习“筑路技术”,努力看图、画图、学规范、学标准、还有“菲迪克条款”,白天上现场搞测量、做试验、计数量、洒灰线、甚至学开压路机,什么都学,就想尽快掌握所有施工技术。第二年,新生毕业时我当上了“师傅”,尽管还不怎么懂。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修了公路修铁路,管了路基管涵洞、桥梁,后来又管隧道,工地也从中原转战华东、华南、华北、西南。同时,也顺便“游览”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各地风土人情,见证了改革的时代变迁。在家乡人眼里我成了“筑路人”的代表,筑路成了我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筑路人”。由于长年日晒雨淋,“筑路人”的脸从来都没有

15、白过,虽然已是北京户口,可我从来都没在北京好好呆过,更没好好住过。“筑路人”四海为家,“铁道兵”志在四方,我更爱做一名“筑路人”,做一名“铁道兵”。“路”在我的心中逐渐的明朗。当我从一个工地换到另一个工地,或者一个城市到达另一个城市,看到一条条新通的高速,一座座新建桥梁,心中就在默想“这里有我的一份辛劳”,“我们是真正的工程师”。我在外边筑路的同时,远方家乡出村的“山路”也经过了多次扩修,翻修,“村村通”的好政策惠及村里,大概在五六年前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小车可以方便地开到了家门口,回老家的路变得不再那么艰难。2016 年,当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贵州参加高速公路建设时,一个消息让我无比震惊: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于 2015 年底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5128 公里。而一个新兴产业“互联网高速公路”也在贵州蓬勃发展,令世人瞩目。2005 年,公司参建了 “武广高铁 ”,一个新的名词“高速铁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08 年的 8 月1 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 京津城际开通运营,2017 年 9 月 21 日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 350 公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