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物理试卷时间 :90 分钟 满分 : 100 分 第卷(选择题 共 4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6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710 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首先,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的刻度读数为20 cm, ( 取 10m/s2) 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 )A01
2、B0 2s C03s D04s2.在哈尔滨冰雕节上,工作人员将如图所示的小车和冰球推进箱式吊车并运至冰雕顶部安装,先后经历了向右匀速、向右匀减速、向上匀加速、向上匀减速四个直线运动过程冰球与水平底板和右侧斜挡板始终保持接触但摩擦不计,则冰球与斜挡板间存在弹力的过程是( )A向右匀速过程B向右匀减速过程C向上匀加速过程D向上匀减速过程3从三亚飞往银川的波音 737 航班,到达河东国际机场着陆的速度为 60 m/s,然后以大小为 5 m/s2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下,则飞机在着陆后第 14 秒内的位移为A0 m B350 mC360 m D1330 m4.如图所示,小球的质量为 m,用弹
3、簧和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弹簧和细线的质量忽略不计,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 60,当细线被剪断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正确的是( )A0 Bg,竖直向下C g,竖直向下 D g,右下方与水平方向成60角5如图所示,A、B 质量均为 m,叠放在轻质弹簧上(弹簧上端与 B 不连接,弹簧下端固定于地面上)保持静止,现对 A 施加一竖直向下、大小为F(F2mg)的力,将弹簧再压缩一段距离(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而处于静止状态,若突然撤去力F,设两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 A、B 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 FN,则关于 FN 的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 g) ( )A刚撤去外力 F 时, B弹簧
4、弹力等于 F 时, C两物体 A、B 的速度最大时,FN=2mgD弹簧恢复原长时,FN=mg6如图所示,倾角为 30的光滑斜面上放置质量为M 的木板,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一端与木板相连且细线与斜面平行,另一端连接质量是 m 的物块 C,质量为 m 的物块 A 位于木板顶端。现由静止释放 A,此时 B、C 仍保持静止。已知 M=1.5m,重力加速度为 g,则此时 A 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 )Ag B C D 7 (多选)质量为 m 的物体 P 置于倾角为 1 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斜面足够长,轻细绳跨过光滑定滑轮分别连接着 P 与动力小车, P 与滑轮间的细绳平行于斜面,小车带动物体 P 以速率
5、 v 沿斜面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车的速率为 v B小车的速率为 vcos 1C小车速率始终大于物体速率 D小车做变速运动8.(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斜面 AE 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 ABBCCDDE,一物体由 A 点静止释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 VB:VC:VD:VE=1: : :2B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 C物体从 A 运动到 E 的全过程平均速度 D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 9 (多选)如图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其上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轻弹簧秤甲、乙,甲、乙系住一个质量为 m=1kg 的物块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
6、秤被拉长,示数均为 10N则当小车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N,则( )A弹簧秤乙的示数为 12 N B弹簧秤乙的示数仍为 10 NC小车的加速度为 4 m/s2 D小车的加速度为 2 m/s210如图所示,A、B 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 2m 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 g,现对 A 施加一水平拉力 F,则( )A当 F 2mg 时,A 、B 都相对地面静止B当 F= mg 时, A 的加速度为 gC当 F3 mg 时,A 相对 B 滑动D无论 F 为何值,B 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7、 g第 II 卷(非选择题 60 分)二、实验题:(共 14 分)1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是: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b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 O 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 F1、F2 的大小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 a、b 两点,并分别将其与 O 点连接,表示两力的方向c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 O点,记录其拉力 F 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实验中确定分力方向时,图甲中的 b 点
8、标记得不妥,其原因是 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 是 F1 和 F2 合力的实际测量值实验中的一次测量如图丙所示,两个测力计 M、N的拉力方向互相垂直,即 +=90若保持测力计 M 的读数不变,当角 由图中所示的值逐渐减小时,要使橡皮筋的活动端仍在 O 点,可采用的办法是 A增大 N 的读数,减小 角B减小 N 的读数,减小 角C减小 N 的读数,增大 角D增大 N 的读数,增大 角12.如图 1 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 50Hz 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t 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探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
9、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a)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 的点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带,在纸带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 m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每 5 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 x1,x2,求出与不同 m 相对应的加速度 a以砝码的质量 m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 m 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 与 m 应成 关系(填“线性
10、”或“非线性” ) (b)完成下列填空: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 设纸带上相邻两个计数点分别为x1、x2 、x3 、x4、x5、x6 来表示从 O 点开始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用 T 表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则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用符号写出表达式,不要求计算)打 E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vE= m/s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图 3 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 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 b,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 ,小车的质量为 三、计算题:(共 46 分. 必
11、须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和公式及配图,直接写结果不得分.)13、 ( 10 分)气球下挂一重物,以 v010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 h175 m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长时间落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 取 10 m/s2.14 ( 10 分)一物体在水平推力 F=18N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 F,其运动的 vt图象如图所示,g=10m/s2 求:(1 )0 6s 和 69s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 (2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和物体的质量m15 (12 分)如图所示,把一质量为 m 小球 A 夹在固定的竖直挡板与三角劈
12、 B 的斜面之间,三角劈的质量为 M,其倾角为 45,劈的底部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三角劈的斜面与竖直挡板是光滑的。(1 )问欲使三角劈静止不动,求小球的质量 m 与劈的质量 M 所满足的关系?( 设劈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2 )如果把这个质量为 m 的小球 A 用细线拴住放在三角劈 B 的斜面上,其倾角为 45,三角劈的斜面和水平面都是光滑的,斜面足够长,如图所示。现用水平力 F 推三角劈使三角劈缓慢地向左移动,小球沿斜面缓慢升高当线拉力最小时,水平力为 F,则小球的质量 m 等于多少?16 ( 14 分)如图所示,一水平的长 L=2.25m 的传送带与平板紧靠在一起,且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皮带以 v0=4m/s 匀速顺时针转动,现在传送带上左端静止放上一质量为 m=1kg 的煤块(视为质点) ,煤块与传送带及煤块与平板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均为1=0.2经过一段时间,煤块被传送到传送带的右端,此过程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随后煤块在平稳滑上右端平板上的同时,在平板右侧施加一个水平向右恒力 F=17N,F 作用了 t0=1s 时煤块与平板速度恰相等,此时刻撤去 F最终煤块没有从平板上滑下,已知平板质量 M=4kg, (重力加速度为g=10m/s2) ,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