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85KB ,
资源ID:876769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8767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深圳金融人力资源调研报告.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深圳金融人力资源调研报告.doc

1、深圳金融人力资源调研报告经过 30 年的发展,深圳金融业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影响力逐渐由珠三角辐射到全国,为深圳市创建区域性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金融业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经初步估算,截止 2009 年 12 月底,金融业总资产约达到 3.73 万亿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达 1200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14%,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位居第五,成为我国内地城市中排名最为靠前的金融中心等。最

2、近国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规划,提出深圳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业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深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指明了方向,创业板的成功开设又为深圳市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步伐,深圳金融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金融中心的确立,以及天津、苏州、杭州作为新型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崛起,深圳市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深圳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深圳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难以满足金融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深圳金融业积聚发展,对金融人才数量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实现金融人才的大量积聚,二是深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

3、社会能够为深圳金融业提供更多的熟悉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业务的金融人才。而深圳本地高校资源缺乏和地区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深圳市在积聚金融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的挑战。一、深圳金融从业人员基本概况深圳市各类金融机构 194 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 76家,17 家证券公司,16 基金公司,13 期货公司,保险类金融机构 60 家,上市公司 105 家;保险中介机构 197 家,信用担保公司 154 家,创业投资公司 250 多家,小额贷款公司 24 家。此外还有电子结算中心、征信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金融配套机构数百家。(一)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从 1990 年起,伴随着深圳市金融业的飞速发展,金融从业人员队伍也

4、不断壮大,从 1990 年不足 15000 人增长道120000 人。截止目前,金融行业从业数量约 12 万人,其中,银行从业人员 44984 人,证券基金从业人员 23888 人,保险机构(包括保险营销员)从业人员 4.8 万人,期货公司从业人员 1200 人,创投类机构 750 人,金融辅助配套机构约 2500人。(二)金融从业人员结构深圳金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从业人员已经向着专业化、年轻化、高学历化发展,而且金融从业人员中男女比例差别不大。通过调研,深圳市金融业中 30 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占到了从业人员总量的 53.71%(仅包括银行、保险、保险中介) ,其中保 险中介行业 30 岁以

5、下的从业人员竟占到总人数的 70.67%。在学历层次上,整个金融行业中有 47.16%的从业人员受到过高等教育,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扩招以及金融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在专业技术职称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尽占到了全部从业人员的 6.34%,70%以上都是初级技术人才。1、银行业银行业从业人员中男性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 47.61%,全体从业人员中有奖金 50%的员工受过高等教育,初级管理人员占到管理人员总数的 70.63%。银行业的从业人员呈现年轻化的特点,40 岁以下的人员占总人数的 83.61%;文化层次分布较为均匀,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管理层

6、人员分布呈金字塔形状。近年来,银行机构内部人员流出现象逐年上升,大部分流出人员为普通员工,拥有高学历、年龄 40 岁以下,流入同业的较多。主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银行间相互“挖角 ”;二是银行待遇不高 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三是银行实行问责制度压力使得少数员工被动离职。2、保险业调研结果显示,保险行业中男性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55.68%,与 银行业相似,但保险业中营销人员所占比重为47.7%,高出保 险业 24.39 个百分点。深圳保险业现状是,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但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层次需要提高。保险业

7、是人才流动最频繁的金融机构,人才争夺和流动频繁的现象尤其严重。这不但增加了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而且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影响到客户服务的水准。保险业是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最多的行业,招聘门槛较低,甚至一些保险公司为增加客户的安全性,同时减少流动频率过大带来的弊端,在招聘条件中增加了“深 户、已婚者优先” ,而对于学历、经历和其他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反而很低。这种招聘人员的简单方式决定了保险人员的质量和流动性。3、证券基金业证券基金业在深圳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深圳金融人才最为集中地行业,从业人员中男性所占比例为 58.19%,女性所占比例为 41.81%。同时,无论从从业人员的学

8、历水平还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比例来看,都明显高于其他金融行业。同时,证券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银行与保险行业高。这一方面归因于证券行业的知识高度密集性,另一方面得益于深圳市证券投资行业发展已处于成熟阶段。但是,证券投资业作为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集聚地, “挖角” 现象突出,使得证券投资业薪酬普遍高于其他行业,增加了行业运营成本。4、期货业期货业起步较晚,从业人员学历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低至高中,高至硕士、博士。由于期货专业人士稀缺,且分类监管滞后,期货公司的人才建设问题日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5、外资金融机构深圳市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是以外资银行为主。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

9、银行在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构成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外资银行的岗位构成也较中资银行平衡。主要是因为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管理经验,能为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二、存在问题(一)高素质人才引进难,对人才吸引力不够由于金融业发展迅速,市场主体扩张较快,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因此整个金融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各方面的金融人才严重不足,位于人才梯队的高端和中端人才供应不足,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金融行业分析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熟悉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深圳经过多年的发展,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

10、质人才,但金融人才的占有率相比北京、上海等地区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同时,受房价高企、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地区对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失去比较优势,难以形成人才聚集高地。由于各类人才相对紧缺,金融机构即使在付出较高成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引进困难的问题。(二)“挖角 ”现象突出,人才流 动秩序待 规范在金融专业人才普遍短缺而市场需求较大的情况下,行业内“ 挖角 ”“护角”现象较为普遍,甚至出席 “拔苗助长”的现象,人才流动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同时,由于人才流动频繁,行业内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企业文化和运营机制间差异较大,经常出现引入人才“水土不服” 现 象,不

11、仅影响人才的发展,还对行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作用。(三)银行、保险分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银行、保险公司尚未健全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中长期激励机制,机构更是迫于市场压力追逐短期业务和短期激励,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公司的正常稳定的经营,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部分机构分配机制不合理、不公平,这些都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甚至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人员流失。(四)引进人才难度大,深圳比较优势有待上升近年来,深圳地区住房价格快速上涨,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医疗、教育水平与其他大城市相比供给不足,同时国内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深圳为人才提供的工作生活环境

12、优势不再明显,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深圳现有金融高端、紧缺人才向北京上海等城市流动增多,造成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金融机构在招聘外地人才往往需要在薪资方面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在公司内部调动中,也遭遇过因高级人才考虑深圳生活成本过高,不愿意离开原任职地到深圳工作的尴尬。(五)保险机构保险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突出一是保险营销员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一直以来, “能干的不爱干、愿意干的干不了”这一问题 始终困扰着保险行业。同时,营销员队伍的自我经营管理能力较弱,业报保险营销员的整体形象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是,现在部分公司还停留在“人还战术 ”,精英 销售员的队伍有待 进一

13、步扩大。二是营销员制度本身带来的营销员归属感不强。营销员的考核相对比较严格,营销员不但展业压力大,其在保险公司体系内生存下的压力也同样大,缺乏从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三是销售工作本身的特苏醒导致的营销员大进大出而带来的成本问题。如前所述,由于营销员考核的严格性和各家公司为增员而设置的优惠政策,造成营销员流动性较大,从而造成了公司招聘、培训、管理营销员的成本较大。同时,新修订保险法事实上也对保险公司加强营销员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三、京沪深三地金融人才状况对比以往,深圳金融业凭借优惠的待遇和灵活的机制,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金融高端人才。正是因为众多金融人才的汇集,深圳市金融业才能

14、够在国内金融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北京历来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学云集,人才辈出,为全国各地培养了无数人才。而上海作为国家战略定位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积聚迅速,大学众多,也是金融人才大量积聚的地方。三地金融人才相比,各有优势,各有所长。(一)人才现状1、京沪深三地高等教育对比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与金融业发展也密不可分。对高等教育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一座城市后被力量和人才素质定位和提升的空间。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上,北京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名牌高校,数量达到 70 多所;上海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名牌高校 60

15、多所。相比之下,深圳本土高校深圳大学显然不具备竞争优势。2、京沪深三地金融从业人员比较三地金融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海是深圳的 3 倍多,北京是深圳 2 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深圳的金融人才存量储备上与上海、北京相比有较大差距。三地金融业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深圳金融总量在三地之间的弱势。经济与金融总量的积累对于金融人才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圳在这方面还稍显不足。指标项目 北京 上海 深圳资产(亿元) 61939.13 52296.57 20605.05存款(亿元) 43980.7 34698.23 14260.94贷款(亿元) 24891.16 24145.7 11234.05银行业

16、指标利润(亿元) 608.58 708.56 411.16证券公司数(家) 15 15 17总资产(亿元) 1,713.11 2,781.50 2,965.06证券业指标税后利润(亿元) 54.19 116.90 135.03基金管理公司数(家) 12 30 17管理基金数(只) 100 187 148基金总规模(亿份) 7,285.48 8,410.00 9,043.99期货经纪公司数(家) 19 25 12总资产(亿元) 89.30 93.30 58.85利润总额(亿元) 0.12 0.50 1.47保费收入(亿元) 585.95 600.06 240.82产险(亿元) 134.14 13

17、1.79 84.84保险业指标 寿险(亿元) 390.58 382.06 132.9(注:数据为 2008 年 12 月底)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金融从业人员比例和金融机构网点比例在全国均居前列。据有关数据显示,深圳市每 2000 人就拥有一个银行网点。另外,深圳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超过 3000 多家,这些中介服务产业对于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壮大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3、京沪深三地优惠政策的比较京沪深三地都相继出台了引进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策:2006 年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及相关实施细则,北京在 2008 年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和2005 年 4 月 4 日上海出台了2005-2007 年浦东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具体规定见下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