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
2、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P3)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8):(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阶级条件) ;(3)直接理论来源,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7)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
3、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
4、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
5、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P22. 1848 年 2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的本质属性,顺应
6、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2)实践性。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6.(1)唯物史观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
7、众为本。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度不断提高、人的个性不断丰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P147.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辩证的方法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鱼自然之间,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其
8、一点不及其余。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形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以鲜活的时代内涵。P158.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检验,同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9、。P17第一章1、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P27)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
10、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P28)3、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划分唯心与唯物主主义的标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是物质还是精神。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P29)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
11、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 19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
12、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0)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为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和辩证法的统一;(4)
13、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P31)6、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30)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3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禁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懒、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P32)9、实践的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P35)10、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P37 )11、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P3839)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P39)13、发展
15、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的旧事物的灭亡。 (41)14、什么是矛盾?(43)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15、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45)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1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7、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8、量变和质
16、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9、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P47)2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P47)21、规律
17、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征: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 (P54)2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57)2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5657)2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
18、系(P58)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P63)2、时间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什么?(P63)答: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3、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P6465)答:第一,实践产生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P6
19、5)答: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5、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P66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P66)7、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
20、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9,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
21、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P70)10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P71)1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3)12、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
22、点。第三章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P94)2、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95)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及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
23、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两种基本情况:(1)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P98)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103):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6、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
24、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的思想理论观点。 (P105)7、国家的特征: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征收赋税。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阶级不可调节的矛盾。 (P106)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9、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什么?(P109)答: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
25、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多样性:就具体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又是复杂多样的。10、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P112)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了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P113114)1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
26、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P128)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P130)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第四章1、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
27、程的基础)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P141)2、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自然经济是这些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形式。 (P143)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包含了抽象劳动。(P144145)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
28、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6、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148)答: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积极)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料的浪费。7、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29、特殊商品。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P148)8、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P148)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P149)10、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P155)1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1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价值转移方
30、式不同。 (P158)13、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4、商品:W;货币: G;劳动力:A;资本:K;剩余价值:m;生产资料:Pm;生存资料:Cm;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商品 W=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 m;m=剩余价值 m/可变资本 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159 )1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
31、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P159160)16、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17、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了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32、。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P165)18、产生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19、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P165)20、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P166)21、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P167
3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互相竞争的结果。 利润率 p=m/c+v;剩余价值 m;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P168)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P169)23、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商品生产过剩。 (P169)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P169)25、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
34、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P 173)第五章1、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P18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P183)3、垄断产生的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5、(P183)4、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常见的垄断组织:凯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P183)5、垄断本质: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牟取高额垄断利润。(P183)6、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P184)7、金融寡头是之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金融寡头。金融寡头的统治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控制手段:经济上“参与制” ,政治上“个人联合” 。 (P184185)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答:首先,社会生产
36、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P187188)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四、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P188)10、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输出资本的来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P190)11、早期的国际
37、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P192)12、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P193)1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P195 )1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
38、济体制的变革。 (P196)15、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98)16、 (重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主要表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体制的变化。(P198199)1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答: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P202203)18、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19、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有哪些?答: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