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传说时代新石器时代王莽新朝(923 年)南北朝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元谋人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 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黄帝、炎帝、蚩尤 父系氏族公社尧、舜、禹2、奴隶社会建立:夏朝(约 BC2070约 BC1600 年)发展:商朝(约 BC1600BC1046 年)鼎盛:西周(BC1046BC771 年)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 年)3、封建社会(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 年)(2)发展、鼎盛、衰落:秦(BC221BC207 年)封建大一统时期 西汉(BC202AD9 年)东汉(
2、AD25220 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魏(220266 年)三国(220280 年) 蜀(221263 年)吴(222280 年)西晋(266316 年)两晋 东晋(317420 年)十六国时期南朝(420589 年):宋、齐、梁、陈北朝(439581 年):北魏 东魏 北齐西魏 北周 隋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581618 年)唐(618907 年, “安史之乱” 755763 年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907960 年)辽(契丹政权) (9161125 年,947 年称辽,983 年称契丹,1066 年称辽)北宋(96
3、01127 年)南宋(11271276 年)西夏(10361227 年)金(11151234 年)元(12711368 年)原始群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明(13681644 年)清(16361912 年;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
4、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方国联盟 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政治特点:神权色彩2、西周: (1)分封制:背景: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基础:井田制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特点:层
5、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带有家族统治色彩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隶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瓦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 ;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 (2) 宗法制:含 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父系)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目 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
6、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 心: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内 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 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 、 “家国一体” ,即起源于此。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
7、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3)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4) 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由周公制定。其实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3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尚未实现最高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课标: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考纲
8、: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 ,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 ;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 ;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 。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特点及表现(1)基本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具体表现:皇权至上; 皇位终身和世袭。3.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1)措施:中央:实行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9、) ;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朝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基层机构有乡、里等)法律: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 (公元前 356 年商鞅变法曾采用李悝的法经 ,并改法为律。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修建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严刑峻法。(2)影响: 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朝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4郡县制(1)形成和演变: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
10、县制度,秦以后一直沿用。(2)特 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3)影 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建立基础 官吏权力 与中央关系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 ,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
11、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相同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第三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1)汉初的政治制度制度:“汉承秦制” ,有所调整和变化。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影响:“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中央:设中朝(内朝:尚书台) ,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 ,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地方:颁布“推恩令” ,大大削弱封国;
12、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2.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评价: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又互为补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弥补了君主才干不足。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消极:三省之间相互牵制,
13、容易导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从而降低行政效率。(3)地方:唐朝中后期在地方军镇设节度使,出现“安史之乱” ,平定叛乱后又形成藩镇割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唐朝走向灭亡。3.宋朝 (1)措施: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实行“更戍法” 。 (北宋军事政策)削实权:“杯酒释兵权” ;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相权一分为三;文臣取代武将任州郡长官; 州郡设通判,牵制知州。制钱谷: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重文轻武” 、 “强干弱枝” 、 “内外牵制” 、 “守内虚外” ;集权基础上的分权。(3)影响: 积 极:加
14、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 极:造成了“三冗” (“冗官” “冗兵” “冗费” ) 、 “两积” (积贫积弱)局面。4.元朝中央: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评价: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5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
15、弱,中央对地方( 包括边疆) 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 东汉:州郡县 唐朝:路府县 宋朝:道府(州) 县元朝:省路府(州)县 明清:省道府(州) 县(州) 5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西汉 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品德)者为官魏晋 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门第) ,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隋 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才学)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选官用官制度 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地方
16、品评推荐演变为公开考试。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主义。表现为:皇权至上、帝位世袭、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中央集权制。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评价: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第四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地方:废行
17、省、行三司。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归中央。制定了大明律 ,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设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二、明朝内阁的设置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有“票拟”之权;皇帝“批红” ,掌握最终决策权。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王权。三、清初加强皇权的措施(1)措施: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限制了皇权。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8、2)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实权,跪受笔录,传达诏令)设立:雍正帝经过:开始处理西北紧急军务,后来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特点: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保密性强;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标志) 。四、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6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
19、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五、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六、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郡国并行制)西汉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 汉武帝 全国分为 13 州,州做为监察区汉东汉 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 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 隋
20、初 州县两级唐太宗 分全国为 10 道,作为监察区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道、州、县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北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 ,在州县之上 路、州、县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明太祖 废
21、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创立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明宣宗 票拟权康熙 设南书房清 雍正 设军机处7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是世界闻名的中心之一,以各自的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一直占有突出地位。古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 “航海民族”之誉的特性以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赋予了希腊文明独特的魅力,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的努力,雅典民主政治臻于鼎盛。即希腊之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文明中心,而罗马法又构成这一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万民法”诞生了。罗马法的创设成型,
22、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第一讲 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课标: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考纲:雅典民主政治形成条件1、地理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2、政治条件:希腊城邦。 城邦特征:小国寡民。3、经济条件:以工商、航海为主。4、思想条件:向海外殖民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时间 内容 作用梭伦改革前 6世纪初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的解负令 ;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重组国家政权,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
23、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前6 世纪末用 10 地域部落取代 4 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伯利克里改革公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主要内容1、运作机构:公
24、 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陪审法庭(日常司法与监督机关,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 )2、运作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3、特别措施: “陶片放逐法” ,打击野心家。 (克里斯提尼时期)向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保障公民参政。 (伯里克利时期)特征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少数人的民主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对希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
25、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作用影 对人类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8响 文明发展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局限1、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 。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2、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3、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4、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第二讲 古罗马的法律课标:了解罗马
26、法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考纲:罗马法概念指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 7 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原因条件、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罗马共和国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积极配合、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5、罗马人普遍信奉 “自然法 ”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习惯法时间:公元前 6 世纪末-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起
27、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时间:公元前 5 世纪中期颁布作用与意义: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局限: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时间:公元前 3 世纪中叶-3 世纪原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从 3 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发展过程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民法大全时间:公元 7 世纪
28、编纂完成组成:查士丁尼法典 、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内容从形式上: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分公民法(只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调整财产关系)1、核心之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用影响1、稳固了罗马的统治2、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如自然法思想)3、对欧美及至于整个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的独立宣言和 1787 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 人权宣言 。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 ;陪审制、律师制,裁决要有记
29、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男女权利不平等等实质 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维护奴隶制度)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9的价值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1、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
30、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美国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又一个先例。3、从 1789 年起,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 1875 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4、德国完成统一后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其整体与欧美国家相比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代议制:1、含义: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2、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基本特征:一种间接民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一般实行权
31、力制衡原则;大多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4、两种重要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第一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标: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考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含义亦称“立宪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确立条件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并壮大;政治基础:1640 至 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历史条件:长期的议会传统 确立和发展过程、确立:1689 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 (内容)它以明
32、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补充:17 世纪末的三年法案与 18 世纪初王位继承法等从法律上确认“议会至上”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发展:内阁制形成:内阁由国王的咨询机构转变为最高行政机构,1721 年,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内阁制开始形成,第一任首相是华尔波尔两党制形成:a、英国政党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辉格党与托利党。b、1832 年议会改革后,辉格党改称自由党,托利党改称保守党。c、20 世纪初,工党兴起,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
33、轮流执政。议会普选权扩大:a、1832 年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 结果: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影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b、19 世纪后半期的两次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超半数,这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c、1918 年的改革。妇女取得选举权。19 世纪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内阁成为权力中心,成为议会的第三院10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1、国王 “统而不治 ”2、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3、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特点内阁产生与权力: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
34、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首相的产生与权力: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国王的地位与权力: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实
35、际君主 “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上院的产生与权力: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1999 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下院的产生与权力:由普选产生,任期 5 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作用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4、为
36、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第二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标:说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考纲: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美国 1787 年宪法1、背景(1) 独立战争 后,建立邦联政体 。弊端:建立起的是松散联盟。 州保持很多的重要的权力。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极为有限。(2) 1786 年,谢司起义后,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3)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2、原则(1)联邦制 原 则: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集权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属
37、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相互独立,相互制约。(3)民 主 原 则: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3、 “三权分立”的表现(1)国会 (立法权)组成:参政院 议员: 州议会选出,每州 2 名。 任期 6 年 议长:副总统众议院 议员:选民直接选出,与各州人口成正比。 任期 2 年权力: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只有国会有宣战权。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方可生效。国会拥有弹劾权。 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权的审批权。 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2)总统 (行政权)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出,每届 4 年。 地 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权 力: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否决权。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内阁成员不能成为议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