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图书馆是我的精神家园郑育英我是一名省直机关退休公务员。刚退休时,我给自己的今后人生做了一次新定位:不求名,不逐利,学无止境,不放弃,乘着我还没“老年痴呆” ,把“文革”耽误的学业补回来;学海无涯,不局限某一专业,博览群书,主动阅读,持续“充电” ,多读经典,少看或不看时尚书;厚积薄发,如有余力,继续操练我在职时的业余爱好写点散文。有了新定位、新目标、新蓝图,就不能“蜗居”在家无所事事,应当营造自己新的学习环境。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我就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走读生” 。如今,当我步入宽敞、明亮、整洁、舒适,具有一流现代化设施的省图书馆新大楼时,真是欣喜万分,感慨万千。抚今追
2、昔,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岁月省图给我带来的阅读快乐和幸福感。省图书馆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百年老馆。我清晰地记得,2009 年,在纪念建馆一百周年的时候,省图领导精心策划组织拍摄了六集专题片翰墨城堡 ,向广大读者全面展示了省图百年发展历程和变迁史。最令人感动的是省图书馆的前辈们,1956 年在长春新建馆时艰辛创业的历程和鲜为人知的博大人文情怀。让我记住了省图筹备处曹英这位当时三十刚出头年轻的女掌门人,如今已是白发如旗的耄耋老人的亲切话语,当她谈起当初为什么会把新址选在新民大街时说:“就是为了方便读者” ;让我记住了谈起征集古籍、馆内收藏如数家珍的乔松田,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热心
3、为读者服务的常经哲,这些用自己的平凡书写崇高的老一辈省图书馆人的名字,她(他)们是一代又一代省图书馆人的典型代表。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一代又一代读者都应“饮水思源” ,永远不要忘记这些为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做出过贡献的人们。省图这些老前辈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已经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我这么说绝非夸大其辞,更不是顺情说好话,这是我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从 2007 年 4 月到 2012年 6 月五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下午都去省图参加各种阅读活动,经常和省图工作人员打交道,他们处处为读者提供方便,时时想着为读者服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比如电子阅览室(全国文
4、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展播室)的视听服务就做得十分细致周到,主动热情。每周都有展播计划,将每天播放的时间、内容列表打印出来公布于众,便于读者按需求上“选修课” 。展播室虽然面积不大,但环境幽雅舒适,视频设备不断更新,刚开始是大屏幕后来升级为高清晰的彩电,普通桌椅也换成沙发、茶几,周边还装修成书架式隔断,里面摆放着书刊和两盆花,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得,2008 年 1 月 6 日,屏幕图像效果不太好,网络部孙主任立即带领两名员工拆卸,及时同厂家联系维修,保证了尽快修复播出。在维修期间,为了不让来看录像的读者空跑,还特意给读者在电脑上播放。他们还主动征求读者意见,想看什么,放多长时间,他们这么
5、做并不是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给领导看,而是实打实地适当调整展播题目,还延长了夏季播放时间,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偶然有的光盘效果不好或主讲人用方言讲座,读者看不清听不懂,工作人员立即作出调整,主动听取读者意见,换上新录像片,受到大家好评。有时由于天气原因读者来的少,甚至只有一位读者来看,工作人员也不嫌麻烦照常播放,真是服务到位,充满人情味,令人感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此期间,我是在电子阅览室里观看展播出勤率最高的读者,也是听课笔记记得最多的学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有幸连续三年被推荐为读者代表,参加读者座谈会,馆领导率各部室主要领导亲临会议,聆听我们畅谈、交流阅读的收获与体会,听取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
6、议,共商谋划图书馆发展大计。气氛活跃,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省图常年举办的各类讲座,如休闲时光话读书、吉林社科讲座、吉商论坛等,也都办得很有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2008 年 9 月 2 日,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郑时龄在五楼报告厅做的中国的机遇、世界的盛会专题讲座,引起我强烈共鸣,我憧憬着期盼着有朝一日去上海看世博会。我还曾先后观看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所做的2010 年上海世博会整体规划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锦堂做的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做的精神财富从世博延伸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的启示等多场专题讲座录像。2010 年 5
7、月 26 日,我终于梦想成真,亲眼目睹和体验了上海世博会的风采。被誉为“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作为永久性建筑,如同巴黎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原子塔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想起这些我十分钦佩省图领导的高瞻远瞩,在北京奥运会刚刚胜利闭幕不久,就组织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报告会。2010 年 8 月 24 日省图公益讲座 500 期特别推出名家专场,邀请厦门大学教授、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易中天来长讲学,他在省宾馆所做的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引起轰动效应,这与省图精心策划,精心准备分不开,会场服务人员全是由省图书馆年轻的工作人员担任,统一着装,十分精神;会场秩序井然,座无虚席,讲课效果非常好。让我记忆犹新
8、的,还有 2011 年 4 月 11 日,播放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石毓智讲的荆轲刺秦王的历史真相讲座专题片,其中,他对史记中的荆轲刺秦王的前后经过来龙去脉做了精彩解读。不过,他有一段对苏轼和陶咏荆轲诗的评价触动了我另一根神经,让我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他说,苏轼认为荆轲是狂生,不足道, 和陶咏荆轲也是误读。坦率地说,我喜欢苏轼,读过他的传记和一些诗文。苏轼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误读在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试想,司马迁写史记时为什么把荆轲列入刺客列传而没放进游侠列传里?难道苏轼在诗中只说了一句“荆轲不足说” ,因不合己意,就可以给他扣上“误读”的帽子吗?咱谁也别轻易下结论,我得再仔细深入学习研究一下,
9、但不是简单地寻找是不是误读的答案,而是另辟蹊径,把陶渊明集中的陶诗和苏轼的和陶诗进行一次全面地比较、对照,探索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诗集共有八册,为了阅读方便,我每天利用半天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并准备了一个大开本笔记本,每页从中间画一条竖杠,下笨功夫把陶诗和苏轼的和陶诗分别对应着一首一首抄录下来,反复品读,细细琢磨,徜徉在两位大诗人不朽的诗篇中,苏轼在他晚年一共和陶诗达 108 首,几乎涵盖了陶渊明一生留下的全部诗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陶渊明传 ,陶渊明、苏轼研究文集等大量书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忽然有一天觉得来了灵感,心里涌动着一种“我要写”的强烈愿望
10、,于是连续奋战好几个晚上写了一篇和而不同真君子读苏轼和陶诗有感 。可以毫不愧疚地说,这几年我没有虚度年华、浪费生命,我用勤奋的阅读和写作兑现了我当初的承诺,如果从 2009 年 9 月算起,我又创作了 27 篇散文,有的投寄给报社被采用发表,有三次在读书大赛征文中获奖,其中,2011 年在长春市新闻出版局与长春晚报社联合举办的“我和书的故事”主题征文中,我的作品和鲁迅相遇在 2003荣获一等奖(见 2011 年 7 月 13 日长春晚报 )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尽管这点成绩微不足道,但我还是要发自内心地感谢省图:你是我修身养性长知识的平台,你是使我增加正能量的加油站,你是使我提高生活质量的源泉!去年,省图书馆迁到新址,虽然离我家远了,但我依然心系省图。当我第一次看到大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吉林省图书馆”苍劲有力的六个大字赫然镌刻在一块巨石的场景,就觉得心里沉甸甸的,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我写这篇文章,既是对我近几年在省图阅读生活的概括和纪念,也是对未来的约定,省图永远是我心中的圣地,我的精神家园。这可能就是省图情结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