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8KB ,
资源ID:918520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185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奥斯维辛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doc

1、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型:新授 授课人:雷苗 2014.11.5【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2)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体会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难点:体会新闻中所灌注

2、的作者的个人感情。【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M罗森塔尔:生于 1922 年美国记者,曾获 1960 年普利策新闻奖。1958年, 纽约时报基和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常驻,他到布热津卡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多少记者来过了,昔日法西斯的屠宰场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感受到善良与罪恶的对立,以波澜的情感抒写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写作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 1958 年 8 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 13 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

3、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 AM罗森塔尔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零度写作” (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2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

4、于世。1940-1944 年,大约有 400 万人在这里惨遭杀戮。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 7000 公斤头发、35 万件女装、4 万件男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当时里面只剩下 7000 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 多名儿童。1947 年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就是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3、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1)新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

5、简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消息的特点: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消息构成五要素: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一、导入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

6、慨和愤慨。下面我们来看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影像,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影像的感受? -(学生回答) 刚才是带给影像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二、基础知识1、重要字音和煦(x) 枯萎(wei) 废墟(x ) 雏菊(ch) 呆滞(zh) 扼住() 踉跄(ling qing) 毛骨悚然(sng) 不寒而栗(l)2 成语积累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十分害怕。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不可思议:不可

7、想象,不能理解。耸人听闻:指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吃惊。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三、整体感知1、 关注标题:标题中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关注?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 4 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 40 平方公里,包括 3 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

8、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1940 年到 1944 年,奥诺维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 400 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希特勒匪徒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尸旁的月台上,从中挑出极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余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子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焚化。1945 年初,纳粹德国面临失败,为消灭罪证,他们把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炸毁了。1945 年 1 月 27 日,苏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 7000 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 多名儿童。1947 年 7 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

9、难者纪念馆。在这里纳粹到底屠杀了多少人是一个未知数,不说苏军战俘和其他囚犯.就对犹太人而言,从后来4发现的纳粹档案中我们推测至少有 110 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有波兰犹太人 30 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 40 万.而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是不被“同等“对待的.他们不象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2. 文章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出来。导语部分 1-5 一方面介绍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交代了作者的情感: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主体部分(6-16)通过描写参观者的情态和感受揭露和控

10、诉了法西斯的无耻暴行。学生思考: 请同学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参观的顺序?(板书):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

11、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

12、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5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像一场噩梦” ,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 ,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

13、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合作探究二】体味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第 13 段作者突出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 “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明确】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

14、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引导: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明确: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明确】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

15、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6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小结:【合作探究三】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9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9“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10

16、“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14“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14“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15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合作探究四】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1、以作者参观奥斯维辛的过程为顺序,对这一人间地狱做了简要介绍

17、,给读者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充满对死难者的哀悼,对法西斯的憎恨,唤起世人对和和平自由的向往。72、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当堂讨论】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作者还要去报道?标题矛盾吗?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八

18、、科代表课堂总结1、总结课堂学习内容。2、评出课堂表现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小结反思】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拓展延伸】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 34 万同胞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时至今日,奥斯维辛式的罪恶仍未绝迹。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对过去有着怎样的认识?又应该为未来8做些什么?德国已经对自己的罪恶进行来真诚的忏悔,我们期待日本民族的忏悔。【课后作业】1.这篇报道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被译成中文时,标题被改成

19、了“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课后思考一下,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及理由。2. 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艺术价值A 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法b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社会价值。9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20、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课外阅读】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赏析辛德勒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 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它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 1200 名犹太人免法法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参观顺序:毒气室 焚尸室 女监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写作手法:侧面描写 前后照应主题思想:珍惜和平 勿忘历史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