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4 ,大小:128.04KB ,
资源ID:919593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195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x

1、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

2、师概述。)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年出版诗集踪迹,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年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

3、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 4 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写观荷缘起。(情) (引子)第二部分:

4、()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写景中人。(情)(尾声)(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布置作业:、背诵段;、阅读课后附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 4-6 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讲解

5、:很有代表性的几句:)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明确:、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

6、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分析:、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通感”这种修

7、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自然段段: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1、“月光如流水一般,

8、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二、故都的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生把

9、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 (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

10、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1、?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 ,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 ,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分析刘禹锡秋词 (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 、 “引诗情” 、 “山明水净” 、 “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

12、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月被

13、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

14、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

15、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段主要写了槐树,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10 段主要写了秋雨,第 11 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11 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

16、(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 、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

17、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

18、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11 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

19、如、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 “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和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

20、200300 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三、囚绿记【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借物抒情的特点;绿的象征意义。【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

21、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同他谈话, “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 年,他才34 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 年 4 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 ,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 ,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

22、“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

23、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 、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 )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 ,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

24、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 这些诗句

25、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 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