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总则1.1.目的山洪灾害是指由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结合景区实际,特编制龙虎山景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2.编制依据本预案编制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防汛工作条例、山洪灾害防御编制大纲等。1.3.编制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2、的工作方针;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2结合景区特点,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龙虎山景区范围内山洪灾害及其引发的山塘、水库垮坝、圩堤决口、山体滑坡等次生衍生灾害。2、基本情况2.1.自然情况2.1.1.河流分布龙虎山景区境内河网密布,径流属信江水系,主要河流为信江一级支流泸溪河(白塔河)与白露河,二级支流有圣井港、泉源港、通桥港、历山水、龚店水、西源水等。流域面积在 10km2 以上的有 6 条,圣井港、泉源港、通桥港、历山水、龚店水汇入泸溪河,西源水汇入白露河。信江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西并市区
3、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入鄱阳湖。泸溪河是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 45km,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 29m/秒,河水清澈无污染,是一条旅游观光水道,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的白露河并流入信江;上游源于资溪县,名泸溪。32.1.2.气象、水文龙虎山景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 20km 处,地处武夷山脉西北支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赣东丘陵西翼,属于中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太阳年辐射量为 108.5 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总日照时数为 18001900 小时。泸溪河由景区东南流向西北,河水清澈见底,汛期河水迅猛,枯水期出现过断流。景区内主要水
4、系分布为一河三港三水,即一河是指泸溪河,泸溪河主流发源于武夷山脉,由资溪冷水、耳口流入上清、龙虎山,再经过余江、锦江、余干注入信江,是信江一级支流, “三港 ”即通桥港、泉 源港、圣井港, “三水”即历山水、龚店水、西源水。龙虎山景区多年平均降雨量 1875 毫米,最大年降雨量 2654 毫米,最少年降雨量约 1000 毫米。降雨集中在 37 月,占 60%以上, 49 月为 汛期,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 67 月。2.1.3.地形地貌龙虎山景区以红砂岩丹霞地貌为主,属高丘陵地带,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地壳构造的变动和造山运动的影响逐渐发育成奇峰、怪石、赤壁和岩岗。黄海高程一般在4240280m。地
5、形为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属高丘陵地带。东南部花岗岩高山地区,多深幽峡谷。地表层属红砂泥岩,土壤为红壤类型,土种有红壤、红砂岩红壤、红砂泥土、红色粘土红壤、黄泥土、麻沙泥土。水土流失总面积 33.73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16.9%,流失总面积不大,但流失程度严重。局部地区由于坡度大,砂岩裸露,林被稀疏,多是针叶落叶残次林,林地蓄水保土能力差,水土流失以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尤其是泸溪河两岸海拔 300 米以下的山坡人为砍伐,造林、开荒较为严重,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造成河床、农田、渠道、山塘、水库严重淤积。2.2.社会经济情况2.2.2.行政区划及产业结构龙
6、虎山景区辖两镇一场,即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其中上清镇辖 9 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龙虎山镇辖 6个村委会,1 个居委会,上清林场辖 4 个分场;总人口 4.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0.6 万人,农村人口 3.55 万人。土地总面积 260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4.1 万亩;2010 年国民生产总值 2.5 亿元,财政收入 1.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00 元。2.2.2.经济社会发展预测龙虎山作为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仙水岩、龙虎山、上清宫、九曲洲、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大景区组成,有 55 个景点,261 个景点景观,面积达 260 平方公里。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
7、园,2010 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龙虎山每年的生产总值都在快速增长。其主导产业是旅游业,其次是农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随着龙虎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已逐渐成为主导支柱型产业。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原因2.3.1.历史山洪灾害龙虎山景区发生历史山洪灾害年份比较典型的为 1991年、1998 年及 2010 年,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尤其 1998 年 6 月 25 日发生在上清镇通桥庄家的山体滑坡较为典型,这次山体滑坡造成 2 栋房屋倒塌,整个山体位置向前移动约 15 米; 2010 年 6 月 19 日,百年一遇的特大强降暴雨,造成
8、上清镇通桥庄家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倒塌房屋 12 栋,毁坏农田 325 亩,上清镇老石港村泥石流,6直接经济损失 6800 万元,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现实说明,山洪地质灾害已成为防汛抢险中的一个较突出问题。2.3.2.龙虎山景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2.3.2.1.灾害的形态、结构特征龙虎山景区部分村庄位于红砂泥岩沉积上面,由于上游地层在强暴雨的浸泡作用下变得松散,逐渐发生位置移动,而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崩塌: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的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 6070的斜坡上。崩塌体大多数为土质,只有少量岩质;崩塌点母岩岩类多为岩浆岩,次为变
9、质岩、混合岩。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常会诱发崩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一般为滑体与水流混合下泄,穿过狭窄的沟岩,在沟口平缓地带呈扇形堆积。泥石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来7势凶猛,成灾迅速;二是推、垮、堵、压数种破坏同时并发,灾情规模大,为害深。2.3.2.2.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因素龙虎山区山洪灾害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有:地质构造、地形面貌、岩土体类型、大气降水等,人为因素主要为人工切坡、人工堆坡、植被挤
10、占河道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区、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山坡坡度大,地段的断裂带,崩塌、滑坡往往集中发育。地形面貌:区域地貌控制着区域内山洪地质灾害的总体分布,微地貌则与山洪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密切有关。中低山丘陵区,山洪丘陵区,山洪地质灾害总体比较发育,调查数据显示,丘陵区比中低山区的灾害更加发育,这是因为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切坡更加强烈的缘故。岩土类型:岩土类型决定着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水理性质、岩石类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内混合岩、变质岩发布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岩浆岩次之,其余岩土体分布则较少发育。8降雨:降雨是区域山洪灾害形
11、成的最重要诱发原因。降雨对灾害发育形成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集中强降雨形成山区河流洪水,溪河主槽过流能力差造成水位暴涨,给两岸造成人员伤亡;二是雨水漫流,侵入坡体后,在坡体内造成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增强了坡体下滑能力;三是雨水侵入坡体所造成的地下水托浮力,降低了滑体自重所产生的岩土抗滑摩擦阻力;四是侵入坡体的雨水渗入坡体后,使岩石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同时润滑滑动面,促使坡体的滑动。人为因素:主要为人工切坡建房、人工堆坡、植被挤占河道影响行洪等2.3.2.3.景区山洪灾害的特点龙虎山景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形成局部强降雨,导致山洪灾害频发。龙虎山景区山洪暴雨洪水,洪水出现的季
12、节性与暴雨出现的季节特性相同,大洪水主要由降面、气旋雨及台风雨形成。由于小流域山体陡峭,坡度较大,暴雨来时,极易形成量大而集中的地表径流,使溪水在短时间内暴涨,形成山洪,从而造成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洪涝灾害。龙虎山景区小流域的山洪具有以下特点:9突发性由于暴雨强度广,山丘区坡陡谷深、高程起伏大,河道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突发成灾,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需几个小时,最短的甚至仅 1 小时,往往防不胜防,预测报难度大。区域性由于暴雨的区域性加上地形、地貌、地质特点,一般中上游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概率明显大于下游河谷地区。季节性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
13、,龙虎山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46 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在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山洪及山洪灾害的发生也就相应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频率高。另外,79 月份,受台风影响,也可能产生局部的强降雨,从而引起山洪灾害。破坏性山洪的突发性,来势凶猛,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山洪成灾很快,顷刻之间,就可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10公路中断甚至溪、水改道,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较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4.1.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历史上龙虎山景区洪涝灾害频发,2010 年 6 月 19 日,由于强降雨,上
14、清镇发生山洪灾害,龙虎山镇西源村、龚店村受灾人口 2666 人,水淹房屋 49 间,耕地 1438 亩,龙虎村受灾人口 2456 人,水淹房屋 1430 间,耕地 290 亩,鱼塘村受灾人口 3114 人,水淹房屋 554 间,耕地 2100 亩,豪岭村、水北村受灾人口 5529 人,水淹房屋 521 间,耕地 4290亩。2.4.2.山洪灾害防治措施2.4.2.1.非工程措施 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各级政府把普及防灾知识作为一个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渠道,加强水法、 防洪法、 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防御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张贴标语、在威胁区发放了明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