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37 ,大小:1MB ,
资源ID:934723      下载积分:6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34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龙门山地区地质文献专题.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龙门山地区地质文献专题.doc

1、1四川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地震灾害、构造地质文献专辑中国地质图书馆2013 年 4 月 23 日2编 辑 说 明2013年 4月 20日 8时 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给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雅安地震牵动着中国地质图书馆人的心。为研究该地区地震,更好地进行地震预测、抗震救灾,我编辑部利用馆藏丰富的文献资源编撰了 “四川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地震灾害、构造地质文献专辑”供读者参考,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我馆自建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到的 1985年以来的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地震灾害、构造地质相关文献,共计 785篇;第二部分是从我馆购买的 GeoRef数

2、据库中检索到的 1985年以来的龙门山地区地震的相关文献,共计 254篇。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数据室中国地质文摘编辑部2013年 4月 23日 3目 录第一部分 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文献 .41、地震地质 .42、地震灾害 .1283、构造地质 .148第二部分 GeoRef 数据库文献 .2634四川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地震灾害、构造地质文献专辑第一部分 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文献1、地震地质第 1/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地震形成位移场的空间分布作者:白玉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d1976f 助理研究员;周庆;徐锡伟;徐杰; 周本刚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

3、,27(1 总 111).-2937.-表 2 参 33 插图摘要:采用 Yoshimitsu Okada 及 Steketee 的断裂位错模型和汶川地震现有成果,通过坐标转换和合成矢量的方法将断裂位错模型用于映秀北川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和北川青川断裂组成的断裂系统的错动研究中,理论上计算龙门山近断裂地区的水平位移场(包括沿走向和垂直走向方向) 和垂直位移场从震源到地表的分布。模型参数源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计算得到的地表位移场与先前研究成果,包括 GPS 实测数据,具有的近似性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但 GPS 只能测定地表水平和垂直变形,对于地下变形情况及其分布却无法描述;目前对于地下

4、变形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大量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或通过野外观测进行推测;但是反演多集中于空间较大范围,这样虽可阐述断裂运动引起的大范围位移趋势,而对于震源附近空间介质位移的描述却略显粗糙;同时,野外观测误差较大。该文通过理论模型计算汶川地震中近断裂区域(距断裂 50 km)内的位移及分布。由计算发现在近断裂区域内垂直位移场和垂直走向方向位移场变化趋势一样,幅值都是从震源到地表逐渐减小;沿断裂走向方向的水平位移场从震源到地表逐渐变大,同时计算还表明位移场的变化在断裂上盘比下盘剧烈,余震分布主要集中于断裂上盘,这说明余震分布和位移剧烈程度存在某种相关性。关键词:位移,汶川地震 2008,四川,断

5、裂带,震源,构造环境,反演问题,汶川索取号:P260.6/208-1 第 2/363 条记录题名:GRACE 卫星时变重力场的小波多尺度分解以 2008 年汶川 Ms 8.0 大地震为例作者:陈国雄/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e 硕士生; 孙劲松 ;刘天佑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6).-679682.-表 1 参 12 插图摘要:根据 UTCSR 发布的 GRACE 卫星资料,计算了汶川及其周边地区的卫星时变重力场,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卫星重力场进行分解,得到了反映不同深度的重5力场细节和逼近。通过研究各个细节和逼近成分的重力场变化,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的特点,对 G

6、RACE 观测的时变重力场及汶川地震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解释和讨论。结果表明,4 阶细节和 4 阶逼近较好地揭示了汶川地区构造形变和深部物质流动引起的重力变化,而且这种震前重力变化特征满足地震孕育发生的条件。关键词:地震前兆,重力场,龙门山断裂带,小波变换,汶川地震 2008,震源机制,卫星测量,重力场,离散元法,深部地质,地震预测,四川,汶川索取号:P810.66/331 第 3/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震前几种低频事件波形分析作者:邓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e 博士f 副研究员;李鹏/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马腾飞;赵凌云/湖北省地震局来源:地震学报.-2012,34(2).-15

7、7170.- 表 3 参 31 插图摘要:列举分析了国外文献所记载的几类低频事件。选择汶川 MS8.0 地震主断层附近四川省部分台网宽频带数据,采用相应频段,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检测到 4 种类似的低频事件波形。分别为低频震颤与滑移事件(ETS 事件),深低频地震事件(LFE 事件) ,深低频震动事件(DLF 事件),以及超低频震动事件(VLF 事件) 。定位分析实例证实,汶川震前的ETS 和 DLF 等低频事件发生在主断层附近,表明大震发生之前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有低频事件发生,主要为 ETS 和 VLF 两类事件及少量 DLF 事件。因有远震记录与 LFE 事件时间相近,无法确认此类事件是否存在

8、。低频事件作为天然地震目录的补充,可为大震前兆和触发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地震前兆,四川,地震滤波,孕震构造,地震波记录曲线,震源深度,震源机制,汶川索取号:P263.066/208-1 第 4/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 MS8.0 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作者:董运洪/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e 硕士f 高级工程师;罗三明;韩月萍;陈长云来源:地震学报.-2012,34(5).-611620.- 表 2 参 21 插图摘要: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 2008 和 2010 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

9、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 4.711 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 5.1 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震位错仅有 0.064 m。20082010 年,汶川 MS8.0 地震后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 527 mm/a,江油县大康镇附近的江油广元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20.6 mm/a,而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垂直位移速率仅为 0.21.3 mm/a 。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位移,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垂直运动,水准测量,滑移速率,数据处理,构造变形,深部构造,四川,北川索取号:P263.066/208-1 第 5/363 条记录题名:瀑布沟水电站水库天

10、然地震本底特征作者:胡先明/四川省地震局 d1956f 高级工程师来源:四川地震.-2012,(1 总 142).-3036,47.- 参 9 插图摘要:瀑布沟水电站处于相对稳定的瓦山断块上,水库的库尾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相对强烈。了解和掌握水库蓄水前库坝区及其周围天然地震活动背景水平,可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进行前期评价,为蓄水后的诱发地震活动监测预测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在水库蓄水前瀑布沟水库地震台网一期运行逾 3 年,二期运行逾 1 年,该文用这批资料提供库区及附近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动水平确切实用的各项指标。用全国和四川台网地震资料,给出含库区的较

11、大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对库区的影响,同时给出库区及附近 ML2.5 地震的活动特征。关键词:水库地震,地震活动性,四川盆地,电站,震源深度,震级频度关系,地震预测6索取号:P263.06/187 第 6/363 条记录题名:基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的初步探讨作者:胡幸平/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d1987f 实习研究员;崔效锋;宁杰远/北京大学;陈连旺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5612574.- 表 2 参 59 插图摘要:该文采用理论震源机制解的分析方法,以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为约束,探讨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模式及其与汶川地震

12、序列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了龙门山地区不同构造变形模式下的构造应力场,得到了理论震源机制解,并与汶川地震序列实际震源机制解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构造变形模式对汶川地震序列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龙门山地区,青藏高原内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的构造变形模式下,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应的理论震源机制解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的相符程度较高.这种一致性可能表明:(1)青藏高原内部深部构造变形快于地表,是龙门山地区比较合理的构造模式;(2) 构造应力场是影响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重要力学因素。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构造变形,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四川索取号:P260.66/141 第

13、7/363 条记录题名: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 8.0 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作者:黄晓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d1981e 硕士研究生;朱介寿;曹家敏;黄玉婷;蒋科植;王成; 江晓涛;杨宜海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3 总 172).-328335.-表 2 参 27插图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原始资料,采用 Hypo 2000 对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 M2.0 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从 2008 年 5月 12 日汶川发生 8.0 级大地震后,截止到 2011 年 4 月 15 日,获得了 26 2

14、78 个地震记录。重新定位后对结果的总结为:(1)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央断裂中段的北川 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差为0.35 s,水平误差为1.32 km,深度误差为5 km;(2)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3)在青川附近( 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此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余震,地震定位,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模型,震中分布,四川索取号:P206.6/228 第 8/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 Ms8.0 地震大震复

15、发周期的研究进展作者:李玉江/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d1982e 硕士;陈连旺来源: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2 总 112).-455463.-表 3 参 55 插图摘要:汶川 Ms8.0 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 NE 向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以映秀、北川为中心的长达 300 km 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发属于特征地震模式。该文在考虑地形差异影响下,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汶川地震的大震复发周期进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发周期为 3 9084 482 a,该结果与古地震、断层滑动法、地震矩率、GPS 数据确定等给出的结果具

16、有较好的一致性,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依据。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地震周期性,龙门山断裂带,数值模拟,研究现状,进展,地震活动性,四川索取号:P260.6/208-1 7第 9/363 条记录题名: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S8.0 地震动力学背景的数值模拟实验作者:廖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f 研究实习员;张东宁;杨建思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26136.- 表 2 参 26 插图摘要: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S8.0 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该文基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结果,以及高精

17、度的地形数据、大地热流测量数据,建立了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限元模型;以 GPS 观测数据、构造应力场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为约束,研究了该次强烈地震的动力学背景。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考虑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压流动的同时,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地形差异和流变强度差异、断层摩擦强度差异和断层产状形式均对地震起始破裂的发生位置和断层错动形式有着重要影响。该文利用地球动力学的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传播的过程。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法,断层,破裂,数值模拟,四川索取号:P260.66/141 第 10/363 条记

18、录题名: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2 号孔 350800 m 井段的钻探泥浆气体组分变化作者:刘舒波/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d1986e 硕士研究生; 唐力君/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孙青;岑况来源:物探与化探.-2012,36(1).-4853.- 表 4 参 21 插图摘要: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2 号孔 350800 m 井段的钻探泥浆中某些气体组分测定数据,以及 2009101020100524 钻孔附近断裂带范围内里氏震级 ML3.5 的目录、断裂带岩芯岩性为基础,探讨钻探泥浆脱气气体组分异常与构造环境、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660680 m 井段附近岩石破

19、碎程度达到最大,各气体归一值也出现明显的正、负异常,得到的最大、最小值所对应的井段也是面波震级 MS 3.0以上余震的频发处,气体异常多数出现在岩石的裂隙、破裂面、断层处。关键词:地下流体,汶川地震 2008,龙门山断裂带,断裂带,钻探工程,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四川索取号:P630.6/363-11 第 11/363 条记录题名: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作者:柳畅/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e 博士生;朱伯靖; 石耀霖来源:地质学报.-2012,86(1).-157169.- 表 3 参 39 插图摘要:2008 年 5 月 12 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

20、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该文根据 GPS 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川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震后应力松弛,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汶川 8.0 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造成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处遭到相对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之后,部分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下堆积产生应力集中。两个重要因素为应力集中提供了重要控制作用:其一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较低的粘滞系数与四川盆地中、下地壳较高的粘滞系数的差异,其二是从青

21、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 Moho 面深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突变。低应变速率的龙门断裂带岩石圈在数千年时间尺度的应力积累过程中,脆性上地壳的应力随时间近乎线性增长,并且上地壳深部的应力增长率超过浅部,6 000 年内应力积累最大量达到-21.6 MPa,应力增长速率为-0.003 6 MPa/a;而柔性的中、下地壳以及岩石圈上地幔的应力在增长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在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压应力从断层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减小,而剪应力从西南到北东方向逐渐增大,应力状态有利于地震发生时断层的破裂方式从西南的逆冲运动向北东的逆冲兼走滑运动的方式发展。通过应力积累与地震应力降的计算得到8汶川 8.0 级大地

22、震的复发周期约为 5 400 年。关键词:应力,地震周期性,龙门山断裂带,大震,数值模拟,汶川地震 2008,四川索取号:P206.3/141 第 12/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地形变短期前兆现象的解析作者:牛安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d1964f 研究员;张凌空;闫伟; 吉平来源:地震.-2012,32(2).-5263.- 参 34 插图摘要: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灾难最为严重的一次强地震,有关震前该区域地壳变形情况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该文给出了沿龙门山地震带地倾斜及跨龙门山断裂断层水准剖面临震前变化的特征: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康定、汶川及茂县

23、台地倾斜无明短期显变化;6 个断层水准观测场地,除耿达场地观测到较大幅度变化有争议外,其他断层观测场震前均未观测到突出的短临前兆性异常变化。该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大区域地震活动性资料及震前沿南北地震带显著形变异常点分布特点,探讨了汶川地震震中区域应变积累过程,认为近震源区域无显著短期前兆变化现象很可能与震中区域介质所具有的高应变、小变形性质有关。另外,也不排除地形变观测点所处的位置等有关因素。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地震前兆,地形变,四川,地震前兆,震源机制,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测,汶川索取号:P263.06/208-16 第 13/363 条记录题名:用小波超限率分析提取宁陕台汶川地震体应变

24、异常作者:邱泽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d1959e 博士f 研究员;唐磊;张宝红;宋茉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2).-538546.- 参 19 插图摘要:姑咱台观测的汶川地震应变异常变得越来越显著。同时,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另一端,原来不好判别的宁陕台钻孔体应变观测异常也逐渐清晰起来。利用小波分解和改进的超限率分析方法,可以将细微的地震异常变化精细地提取出来。一般地,小波分解得到的某个带通信号,可以分为正常背景和异常“坏点”两部分。通过对这两部分界线划分的研究,找到了客观、惟一确定超限率分析的阈值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沿整个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带,应变异常影响范围比我们以前知道的

25、大很多;特别是,这种异常变化明显受固体潮影响,这对进一步揭示其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关键词:小波变换,地震前兆,四川,汶川地震 2008,固体潮,余震,孕震构造,震源机制,异常提取,超限率分析索取号:P260.66/141 第 14/363 条记录题名:2008 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作者:王凯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d1976f 助理研究员;Rebetsky,Y.; 刁桂苓/河北省地震局; 马胜利;马瑾来源:地震地质.-2012,34(1).-1116.- 参 10 插图摘要:作者收集了紫坪铺水库区域台网记录到的 2004 年 8 月 16 日至 2008

26、 年 5 月12 日汶川地震前发生在震中区及附近区域的 486 个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运用碎裂分析法对这些震源机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汶川地震前 3 年多时间内震源区应力水平随时间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强震发生前震源及附近区域约在 2007 年 6 月发生了应力突变,出现了2 个应力异常高值区,其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龙门山中央断裂的应力水平降低,最终强震发生在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之间的应力梯度带上。汶川地震前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类似于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非均匀断层失稳前的地震成核现象,符合地震成核的宏观表现。巴颜喀拉块体的南边界鲜水河断裂的短基线测量也显示出,在同一时间段鲜水河断裂南段由左旋滑动转为异常

27、的右旋错动,反映了汶川强震前整个巴颜喀拉块体有向东加速运动的异常过程。9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地震前兆,四川,震源机制,应力,汶川索取号:P263.06/208-12 第 15/363 条记录题名:基于聚类分析的多尺度相似地震快速识别方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东北端余震序列分析中的应用作者:王伟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重点实验室f 助理研究员;王宝善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521962.- 参 53 插图摘要: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

28、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距离概念和聚类分析技术的相似地震识别方法,可以利用单个台站对其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快速的相似地震和重复地震识别。作者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东北端的余震序列,获得了该地区相似地震的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存在的重复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关键词:余震,聚类分析,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 2008,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四川,波形相似性索取号:P260.66/141 第 16/363 条记录题名:汶川地震余震区波速比与强余震的关系作者:王志铄/河南省地震局 d1968e 硕士f 副研究员 ;李源来源:山西地震

29、.-2012,(1 总 149).-57.- 表 1 参 7 插图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余震,龙门山断裂带,波群速度,地震波记录曲线,地震预测,四川索取号:P263.9112/110 第 17/363 条记录题名: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作者:谢俊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d1985e 博士f 助理研究员;温增平;李小军;李亚琦;吕红山;黄隽彦/台湾中央大学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631972.- 表 2 参 36 插图摘要:选取断层距小于 200 km 的 64 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

30、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 地震和 Northridge 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值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具有周期长、幅值小的特点,速度脉冲周期主要分布在 614 s 之间,其中 51MZQ 台沿平行断层的分量脉冲周期最大为14.2 s,速度脉冲幅值与 ChiChi 地震和 Northridge 地震相比明显偏小;(2) 速度脉冲记录出现在沿着地震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上,且与地表断裂的距离都在 30 km 以内,这些长周期速度脉冲的形成可能主要由破裂传播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3)速度脉冲的周期随矩震级

31、呈对数线性增大,且随断层距增大有减小趋势。在矩震级小于 MW7.5 时,观测到的地震动脉冲幅值为 50150 cm/s 之间,与 100 cm/s 的典型断层滑动速率非常接近;而震级大于 MW7.5 时,断层距 10 km 范围内脉冲的幅值已经超过 100 cm/s,个别记录的脉冲幅值甚至达到 200 cm/s,远超过前人给出的饱和值,这可能与大的永久形变或该处土层介质条件有关。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地震动,龙门山断裂带,小波变换,断层,断距,四川,速度脉冲索取号:P260.66/141 第 18/363 条记录题名:玉树和汶川地震前后区域水平形变的空间分布10作者:杨国华/中国地震局第

32、一监测中心 d1957f 研究员;杨博;占伟; 陈欣;华彩虹;王利来源:地震.-2012,32(2).-4051.- 参 18 插图摘要:以 19992007 年和 20092010 年两个时间段的 GNSS 观测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 MS7.1 和汶川 MS8.0 地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南地域运动与形变场,并得到如下基本认知:(1)玉树和汶川地震前震源区构造活动在空间和较长时间上明显弱化,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处在区域构造活动的最低水平;(2)与地震破裂相应的旋剪形变最大部位既不位于震源区也不远离震源区,

33、似乎存在某种协调有序活动,玉树地震发震构造断裂带基本上处在区域右旋活动与左旋活动的过渡区上,而左旋活动最大条带却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 150 km 的东北构造活动区内;汶川地震发震构造断裂虽处在右旋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但右旋活动最大条带为平行于该断裂带且相距约 200 km 的西北活动区内;(3)玉树地震震时较大水平形变的范围较小,汶川地震震后水平形变仍较突出;(4)理塘德巫断裂带的北段及周边地区应给予关注,面应变为象限分布图像,最大正应变和最大剪切应变均显示闭锁的迹象。关键词:地形变,大震,青海,四川,汶川地震 2008,玉树地震 2010,地壳运动,剪切试验,构造变形,地震预测,玉树

34、,汶川索取号:P263.06/208-16 第 19/363 条记录题名:用多种数据构建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场作者:杨少敏/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d1974e 博士f 副研究员;兰启贵/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第一测绘工程院 ;聂兆生;王庆良/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李恒;廖华/四川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 谭凯;乔学军 ;王琪来源: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5752588.- 参 44 插图摘要:该文主要以 GPS、精密水准观测和卫星 SAR 遥感图像分析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同震位移特征。GPS 数据包括:(1) 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各类

35、国家等级 GPS 网点复测;(2)沿破裂带国家天文大地网 GPS 复测。前者推算的同震位移测定精度优于 2 cm,后者 68 cm。SAR 遥感资料包括:(1)ALOS 卫星升轨相位干涉图像,精度优于 8 cm;(2)ALOS 和 ENVISAT 卫星影像合成的三维位移图,精度优于 0.5 m。同震位移场显示,断层下盘(四川盆地)变形总体呈扇形集中指向震中,断层上盘 (龙门山)变形总体上呈逆时针旋转态势,最大的实测水平位移 5.5 m。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测站位移指向破裂带方向,而平武、青川等地测站逐渐转变为平行,乃至远离破裂带方向,与汶川地震逆冲兼走滑的破裂特征一致。断层上盘大幅隆升,下盘靠

36、近断层的区域以下沉为主,远场表现为幅度很小的隆升,垂直升降区域间,有一条与龙泉山断裂带平行的升降过渡带,调节龙泉断层的应力状态。用实测变形场检验多个地震波破裂模型表明,近场(距离断层 50 km)模型形变准确度可达 4050 cm,远场精度优于 5 cm。关键词:汶川地震 2008,位移,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大地测量学,全球定位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四川,同震位移场索取号:P260.66/141 第 20/363 条记录题名: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W7.9 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作者:杨智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北京大学;苏金蓉/四川省地震局;陈天长;吴朋来源:地震学报.-2012,34(2).-127136.- 表 3 参 14 插图摘要: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MW7.9 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善性以及识别与检测初至波震相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反复试验,从上述台网中精心选取了方位分布均匀、具有近震源台站约束、直达 P 波震相确系由初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