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云港市“十三五”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规划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二一七年八月目录一、规划总体设计 .1(一)规划范围 .1(二)规划期限 .1(三)编制依据 .11、法律法规 .12、文件规定 .2二、发展现状与形势 .3(一)发展现状 .31、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 .32、生态资源及环境现状 .53、监测与评价体系现状 .7(二)存在问题 .101、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102、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03、信息化水平较低 .104、评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11(三)形势与需求 .111、海洋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的新要求 .112、海洋环境风险防范的新挑战 .123、海洋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的新需
2、求 .124、服务社会民生的新需求 .13三、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13(一)指导思想 .13(二)基本原则 .141、统筹规划,系统提升 .14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43、科技支撑,全面发展 .154、创新机制,服务大局 .15(三)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151、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 .162、培养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人才 .173、建设安全、高效、集成的信息网络 .174、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业务评价能力水平 .18四、重点工程 .19(一)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 .19(二)遥感遥测系统建设 .20(三)在线监测网建设 .20(四)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21(五)海洋资源环境承
3、载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21(六)海洋生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22(七)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方法和手段 .23五、保障措施 .24(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24(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业务体系 .24(三)健全法规制度,加强行业管理 .24(四)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 .25(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25(六)突出工作创新,强化服务功能 .261一、规划总体设计(一)规划范围本规划所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是认知海洋的重要途径,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各级政府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管理手段。涵盖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监督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是遏制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4、趋势,保障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平稳发展、推动江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二)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三)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6年修订;(5)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22、文件规定(1)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年;(2)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写技术指南,2015年;(3)国
5、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4)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2013年;(5)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更大力度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6)江苏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案(2015-2020),2016年;(7)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2-2020)的通知(国海发20133号);(8)江苏省省政府关于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2015年;(9)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十三五 ”规划纲要;(10)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总体布局,2016年;(11)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总
6、体布局及建设思路,2016年;3二、发展现状与形势(一)发展现状1、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连云港市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地处北纬 33593507、东经1182411948之间,是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与沿海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重点海港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西部最便捷出海口岸。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为连云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方起点,连云港市成为“一带一路 ”关键交汇点,被国家赋予了沿海门户功能,具备了东西双向、海陆转换枢纽作用。已规划建设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上合组织出
7、海基地,是全省实施“一 带一路” 战 略的核心区和先导区。涉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海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连云港市是长三角地区 7 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之一,已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十二五”期 间,连云港港建成旗台作业区 10 万吨级氧化铝、散化肥泊位、赣榆港区起步码头等一批深水专业化泊位,全港拥有生产性泊位 56 个,形成综合通过能力 1.3 亿吨。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建成,北疏港高速公路隧道4贯通,临海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建成贯通。青连铁路、连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新机场选
8、址获国家批复,连云港市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为彻底改变过去连云港核心城区不靠海的发展困局,在海边新规划了 58.8 平方公里的连云新城,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构建了未来几十年持续发展的崭新海陆发展新布局。相继举办国际西游记文化(旅游)节, “连云港之夏” 、“连博会”以及“ 江苏沿海会议”等一系列活动,摘得“ 中国沿海最具投资价 值新城”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海滨新城”等多项 荣誉。图 2-1 连云港区位优势示意图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十二五 ”期间总体呈现稳 定增长态势。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2160.4 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约为 6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 30%,海洋经济
9、已成为全市经济5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为支柱的海洋产业体系。沿海开发步入快车道,获批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入选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以连云新城、徐圩新区(即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涉海经济新区建设推进得力,集约化开发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承载了石化、钢铁产业基地建设等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增强了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临港产业区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板块。表 2-1 “十二五”全市海洋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率年份 全市生产总值(亿元)全市海洋生产总值
10、(亿元)占比2011 1410.52 398.99 28.29%2012 1603.42 462.2 28.83%2013 1785.42 527.1 29.52%2014 1965.89 600 30.52%2015 2160.40 642 29.72%2、生态资源及环境现状连云港市海洋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管辖海域面积 7516 平方公里,浅海滩涂 160 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 400 万亩,大陆岸线211.6 公里,其中 40 公里深水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境内有 20个岛屿, 岛屿陆域面积 6.94 平方公里,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基岩岛,岛上拥有江苏面积最大、沙质最好的浴场。连云港拥有
11、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6虾、贝类等 30 多种海产品;拥有全省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连续多年投入近 5000 万元开展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建成规模超 150 平方公里;国家级海州湾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推进建设,总面积达到 712 平方公里,渔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碧海蓝天、青山绿水、沙滩海岛海滨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连云港滨海新城建设、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陆源污染逐步增多,加上跨界水污染问题严重、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支撑薄弱等因素,给连云港海洋资源环境带
12、来了巨大的压力,海域污染逐步加剧,海洋环境不容乐观。2011 年管辖海域符合一类、二 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全市海域面积的 79.1%;2015 年管辖海域符合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全市海域面积的 42.5%,减少了 36.6%;海洋功能区水质较 差(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水质总体站位达标率为 37.0%;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有所降低,占监测总次数的 70.8%,主要入海河流检测结果均为劣五类水质。总体而言连云港海域陆源入海污染依然严重,海洋功能区达标率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7图 2-2 “十
13、二五”期间连云港市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趋势图3、监测与评价体系现状“十二五”以来,连云港市海洋生 态环境监测 机构逐步健全,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工作不断拓展,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 2015 年,全市共有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3 个,其中市级中心 1 个,县(区)级中心 2 个,实现了管辖海域全覆盖。其中,连云港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具有省级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现有 17 名工作人员,其中研究员 2 名,高级工程师 2 名,工程师 7 名,助理工程师 6 名。实验室面积 685 平方米,监测与测量设备 50 余台套,仪器设备总投资达 400 万元。赣榆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于 2013 年 12 月经区编委批准成立,现有在职在编人员 4 人,实验室 120 平方米, 正在进行仪器设备采购等计量认证准备工作。灌云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于 2014 年 10月批准成立,现有编制 6 人,于 2016 年底获得省级计量认证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