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69.50KB ,
资源ID:935728      下载积分:5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357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与改革.doc)为本站会员(心***)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与改革.doc

1、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及变革1、古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本质是土地国有就是国王一个人的,国王再分封给诸侯、大夫:人、财、物完全属于贵族阶层)性质:土地国有兴衰: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特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2)封建社会(商鞅变法就是在根本上确定了这一制度,大大促进了秦的发展,为之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秦朝的建立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被消灭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王莽改制时使用(复古,与井田制一脉相承)屯田制:汉武帝、曹操、金、元、明使用(政府主导,吸引农民耕种,没有改变土

2、地所有性质)均田制: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中国古代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 北魏孝文帝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 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 (1)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叨亩,限 4 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

3、 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 50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始创于北魏,隋唐沿用完善;(缓解了土地兼并,使得农民也有机会获得土地,虽然没有触及到既有地主的利益,对其封建统治大大巩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导著名土地改革:西周“井田制”(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春秋 齐“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 语出国语 齐语。是春秋时代法家先驱管仲为齐桓公所设计的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方案之一。“相地而衰征”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均地分力” ,二是“ 与之分货” 。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即“ 均

4、地分力”;在“均地分力” 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即“与之分货”。总之,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而有轻重的差别,就是“相地而衰征” 的含义。鲁“初税亩”,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 594 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普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在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施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

5、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 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战国 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封建制确立)唐 唐德宗废均田制,行两税法,杨炎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开始实行两税法。它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6、, 唐中央是以 779 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按九等分摊),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7)如在两

7、税外擅自加征者,以违法论处。4 实施办法两税法其主要分四点: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可以避免一些官僚、富人为逃避租庸调,而到其他州县置产。 取消租庸调及杂税。 夏秋交税。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5 深远影响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2)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

8、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3)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 ,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多。尽管如此,两税法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两税法的“舍人税地” 使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并且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两税法以土地资产纳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此后八百年,直到明代末年实施一条鞭法以前,两税法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税制。两税法的深远影响是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

9、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 “舍地税人”到“ 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北宋 王安石变法(对于土地所有实际上没有涉及,只是在缓解地主和农民两极分化的问题上作了努力)明 一条鞭法(张居正借此平衡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产生的税负不平等)主要内容(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针对当时存在的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只有从清丈土地入手,才能做到赋役均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 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

10、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由于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农民得以稍安。(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我国封建田赋,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征实。唐代两税法虽以货币计算,但缴纳仍折实物。宋代征税,只是偶有折银。元代科差虽行色银,但积粮仍为谷粟实物。唯自明代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而且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

11、皇室食用之外,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与此同时,赋役征课也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从此,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4 实施特征在役银编征方面打破了过去的里甲界限,改为以州县为基本单位,将一州县役银均派于该州县之丁粮。编征时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即所谓“量地计丁” 。据隆庆四年(1570)户部奏:江南布政司所属府、州、县各项差徭,通计一岁共用银若干,照依丁粮两项编派,有丁无粮者作为下户,仍纳丁银;有丁有粮者编为中户,丁粮俱多者编为上户,“俱照丁粮并纳”。此经批准“著为定例”

12、 。可见“量地计丁”是当时编征役银的基本原则。一条鞭法执行过程中,各地区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有的固定丁粮编征的比例,如南直隶江宁、庐州、安庆等府,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和新野等县役银按“丁一粮三” 比例编征,陕西白水县役银按“丁六粮四 ”比例编征;有的固定民每丁、粮每石或地每亩摊征的银额,如江苏嘉定县每丁摊征役银一分、每亩摊征役银七厘七毫,浙江余姚县每丁摊征役银五分、每亩摊征役银四厘,山东曹县每丁摊征役银七分二厘、每大亩摊征役银七分一厘;也有将役银全部摊派于地亩的,如广东始兴县每粮一石带征丁银二钱六分,山东鱼台县将役银均派于税粮。就役银由户丁摊入地亩的比例而言,除明代晚期少数地区将役银全部摊入

13、地亩,户丁不再负担役银者外,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以丁为主,以田为辅,以州县为单位,将役银中的小部分摊入地亩,户丁仍承担大部分役银。按丁田平均分摊役银,即将州县役银的一半摊入地亩,另一半由户丁承担。以田为主,以丁为辅,即将州县役银中的大部分摊入地亩,其余小部分由户丁承担。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 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

14、经济。总之,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民间极度缺乏白银流通的是铜钱,而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民间只有在交税的时候才会将铜钱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这是明清延续的一大弊政,又被称为残民一条鞭。黄宗羲为此抨击过一条鞭法,他提出的办法是民间直接以产出上交,这样就避免了商人和胥吏的双重盘剥。清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

15、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到乾隆时通行全国,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也比较彻底。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使赋役一

16、元化。自改革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丁随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无田无丁税,从而调整了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的状况。据记载,我国自西汉至清初,每次人口统计数字最多时在五六千万之间,这显然是人口不实的缘故。地丁合一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94 年)为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1812 年),为三亿六千万,这显然与实行地丁合一之后,人丁负担从法律意义上说取消了是有密切联系的。另外,摊丁入亩的推广导致与古代赋役制度相联系的人丁编审制度失去意义,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佣工、

17、经商、从事手工业等,这显然对商品经济的活跃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近代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太过理想,而没能实行下去)(2)三民主义“平均地权”(也没能实行下去)(3)国共十年对峙:1931 年土地革命路线,改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4)抗日战争: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5)解放战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GCD 的两次土地改革奠定了其胜利的基础。)3、现代土地制度(1)经济恢复时期: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1952 年底完成。(2)三大改造时期:土地由私有转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3)1958 到 1978,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4)1978 年后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