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式交通与生活中的时间:以近代江南为例丁贤勇(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内容提要】时间,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是什么,正如古罗马先哲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困惑一样,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自古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神学、哲学等传统学科,甚至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对时间的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较多;在史学研究中,又是对古代传统时间观念研究较多,而对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时期的研究又很少。在近代,交通运输系统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最需要时间纪律以维系工作效率的部门,从江南近代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说,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进入对人们时间意识的
2、影响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确立科学的时间观念,时分秒的细分并丰富了年月日的时间切分,标准时间出现并逐步取代地方性时间,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和人们的时间距离感知,也使人们开始有了“时间就是金钱”等近代观念。时间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时间是什么,正如古罗马先哲奥古斯丁(Saint Augsutine 354-430)对时间的困惑一样,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1自古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神学、哲学,甚至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对时间的研究较多;在史学研究中,对古代传统时间观念研究较多 2,而对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时期的研
3、究又很少。本文从江南近代社会变迁的角度,对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进入对人们时间意识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1、新式交通使人们开始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计时工具:从自然钟到机械钟。时间观念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观念之一。感知与时间切分对生活、生产等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最基本的意义。传统的时间主要是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植物的枯荣与动物的迁徙,这些大自然中周期性的变化天体运行、植物枯荣、动物迁徙,作为最为便利的参照系。 “日” 就是以太阳的出现和西落来划分的,夜晚是以月亮的出现为直观标志,因为太阳月亮在人们看来是浩瀚天空中最醒目的标志,是观测时间的最佳参照系,昼夜更替为一天,日也就成了人们
4、形成的第一个时间单位。汉字中“旦” 、 “晓” 、 “晨” 、 “晦” 、 “晚” 、 “昏” 、“旬”等词都从日,连“时”也从日。 “月” 亦是月亮的象形,是以月亮圆缺的周期是一个时间段,月是人们形成的第二个时间单位。古代对时间的认识,根源于对1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卷 1114,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 242 页。2 如杨联升: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 , 国史探微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年版;吕绍理:水螺响起: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生活作息 ,远流出版公司,1987 年版;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 ,南开大
5、学出版社,2000 年版。2大自然(尤其是植物)随时间的孕育、生长、繁盛和消亡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感知,依据物候的周期性变化,春华秋实,秋去春来,于是就有了第三个时间单位年。对“ 春” 、 “秋”、 “年” 等表示时间或季节的词,其本义都与植物或庄稼的生长、成熟有关。传统的时间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时间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把农事的进程作为时间的一种重要尺度,把时间和大自然的生息和人的生息紧密联系在一起。最早研究时间的科学是天文学,它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测量时间,从确定日的长短,四季的变化,到制定历法。人们如古巴比伦人通过观察太阳的起落创造了阳历,通过观察月圆月缺的变化创造了阴历,但是由于
6、四季变化,阴晴冷热是由太阳主导的,阴历无法充分反应一年的季节变化,于是有了农历(阴阳合历)的改进,这就是赖以计算的基础时间工具。在人类的童年还不会有什么精确的时间观念,大概只有四季和昼夜的概念。时间的概念是人类认识、归纳、描述自然的结果,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轮回, 说文解字说:时,四时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时间的概念涵盖了一切有形与无形的运动,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可见时是用来描述一切运动过程的统一属性的,这就是时的内涵。由于古代人们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宏观的、粗犷的、慢节奏的,所以只重视了“时”的问题,后来因为研究快速的、瞬时性的对象需要,补充进了
7、“间”的概念,于是,时间便涵盖了运动过程的连续状态和瞬时状态, “时间”一词也就最后定型了。时间虽是飘忽不定难以言喻,但是人类却也竭尽各种办法要捕捉住它的身影,日昝、沙漏、香线等均是古人智能的结晶。最早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后来有了水钟或刻漏等更精确的,15 世纪以前的时钟,并不是为公众计时用,而是要向君王表演天文学原理,通过机械来调节皇帝诏书的颁发,以应天体运转、 “君权神授” 的理论。今天我们去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古代皇宫中的日昝、铜壶滴漏等等,在长达 3000 年的过去,日昝成为人们最为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开设私人钟表展览会,轰动
8、朝野,从此西方自鸣钟逐渐在中国上层社会流传开来。但是,在农业时代中,在民间实际应用一般没有什么非常准确的计时工具,多是用太阳、月亮升起降落的高度与圆缺、星辰方位、燃香和鸡鸣来推断大概时间。白天,除了分成上、中、下午、拂晓、黄昏等可以初略加区分的以外,人们往往是用早中晚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来分隔时段,如早饭前、午饭边、晚饭后等等。像“ 日上竿头”、 “太阳晒到屁股上了”、 “一顿饭的功夫”、 “掌灯时分”,这样的说法常出于人们的口中,它反映的是一种民间的计时方式,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具体时间的粗略把握,质朴而实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可携带钟表的出现,使时间开始走进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人们
9、的时间概念更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钟表精度的提高,使计时朝越来越精细的方向发展。比小时更小的时间单位开始出现,并出现在钟表的刻度盘上。计时机械钟是在 13 世纪出现在欧洲修道院时,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根时针,1550 年左右分针出现了,又过了 200 年,在 1760 年左右出现秒针,人们用 4 个世纪完成了计时的精确化,但这种精确的计时器真正对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却是在 19 世纪末腕表的出现才开始的,逐渐地机械种取代了自然钟。在钟表将时间计量得越来越精细时,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被加速。从前某件事情被指定在某个时辰完成,现在则被指定在几点几分完成。社会活动的时间分割越来越细,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无形
10、中被加快。机械钟表的出现,改变3了我们人类与地球上自然生命节律的关系,时间因此不再是自然律动的征兆,而是机械化、程式化、体制化指令的象征。沪宁铁路运营初期,每日客车,沪宁间 3 对,沪常、沪苏间,上海南翔间,南京常州间各 1 对,共 7 对,快车全程 7 时 26 分,停靠约 10 站。1933 年京沪特快全程缩短为 6 时 20 分,1935 年冬京沪特快全程缩短为 5 时 45 分,1937 年 1 月 11 日京沪特快全程缩短上行 4时 48 分,下行为 4 时 50 分。 1 交通运输是一种实现客货空间的位移的服务,运输时间的每一次缩短,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影响。曼福德说:“工业时
11、代的关键机械(key-machine)不是蒸汽引擎,而是钟表。 ”2 近代的一切都与效率有关,而效率必得由钟表来标度。因此,钟表是近代世界的组织者、维持者和控制者。时间计量:从年、月、日到刻、分、秒。地球的自传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给人们以天的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决定的季节的变化给予人们气候和环境的季节的概念,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月份,而月份合起来构成的年给予人们时间概念的计量。 3 然后将这些概念用原始的数学等分。中国古代的日晷便是这一等分的最好见证。太阳光线照在日晷上的投影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换算工具。根据光照形成的影子走过的距离,人们将一天进行等分。通过数学比例计算,人们将影子走过的距离和
12、地球自转一周的长度进行了换算。中国的时间计量,也有一个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开始的标志,主要表现在计时单位的更新和统一、计时仪器的改进和普及上。就计时单位而言,除去年月(朔望月)日这样的大时段单位决定于自然界一些特定的周期现象以外,小于日的时间单位一般是人为划分的结果。中国人对于日以下的时间单位划分,传统上采用了两个体系,一个是十二时(辰)制,一个是百刻制。大概从夏商周时期,逐渐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月、计日,到最后计时辰,类似于一天 24 小时,把一天分为 12 时辰,时辰又分为上、下两半。十二时制是把一个昼夜平均分为 12 个时段,分别用 12 个地支来表示,每个特定的名称表示一个特
13、定的时段。百刻制则是把一个昼夜平均分为 100 刻,以此来表示生活中的精细时段划分。下列中国天干地支记时与西方 24 小时制的关系表,代表性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天干地支记时与 24 小时制的关系表天干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时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时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新式交通成为新时间制度引入的重要管路,它不但是新时间制度最大的利1 张雨才编著中国铁道建设史略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02 页。2 Lewis Mum
14、ford,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New York,1934, p.14.,见吴国盛:时间的观念 ,第 105页。3 (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时间 ,郑乐平、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18 页。4用者,更是推行这一制度的动力来源。科学的时间走进民间,还是靠了近代交通的进入与近代工厂制度的实行。时间它事实上是用来表示空间中物体位置变化的一个计量标准,时钟即为这一计量标准的表现形式。而空间中物体位置变化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自然界的变化,如天体运行、动物行走,其二就是人为的交通运输使空间中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因此,交通与时间也就在了某种天然的联系
15、。班船、班车的出现,首先使人们知道了时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的日常生活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最基本的时间观念包括年、月、日、四季、昼夜、时辰,较短的时间划分是不可能以大自然生物变化样态来确定的,只有像四季、一年这样的长时段才可依据生物样态来作大致的划分。现在出现了明确的短程的时间概念:时、分、秒。今天,在科学计算中,时间的基本国际单位是秒,但在近代社会的实际运用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准到 1 分钟也就够了,秒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在近代的社会生产、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部门,对时间的要求就高得多。而时、分的运用本身就带有一种革命性。1937 年 1 月 11 日京沪(
16、南京上海)特快全程缩短上行 4 时 48 分,下行 4 时 50 分,停靠苏锡常镇四站,时刻表中有定点列车 18 对,其中 12 对为客车,6 对货车。行车密度,上海常州间 15 对,常州镇江间 15 对,镇江南京间 14 对,区间行车速度为每小时 80公里。 1 运行时刻均精确到了分钟。时间标准:从地方时到标准时。因为人们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不同纬度和经度,而地球本身并不是光滑的正圆,地球自转时的昼夜交替在这些不同的点上是不同的。经过漫长的时间,人类选择了地球来做人类的钟,地球的自转提供了一个事件序列,其基本事件是太阳在每天正午在天空达到最高点。这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也是与
17、人类的时间直觉相吻合。直到近代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 “准确的时间”依然是当地的“太阳时间” 。每天在太阳当头的时候,人们经常说现在是正午 12 点了。例如,在杭州,太阳当头照的时候,是 12 点。但如果在这同一时刻,对远离杭州以西约 1700 公里的地方,太阳还在偏东方向离开当头照还差 1 个小时,也就是说,对该地而言只是 11 点钟。相反,对杭州以东约 1700 公里的地方,太阳早已偏西了 1 个小时,它已经是下午 1 点钟了。总之,不同地方有它自己的中午,或者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不过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现在我们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为标准,而不是用各自的地方时间。因为标准时间
18、是国家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假如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而是各用各的地方时间,学校就无法上课,工厂就不能正常生产,交通运输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这就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混乱。地理学认可的地方时间是在生活层面上运作的,因为当地人用当地时间安排生活,跟标准时间相比有方便的地方。就像在宾馆里,会把各地时差表示出来。就好比每个人都戴着手表,然后有一个日程表,打开表几点几点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说有一个制度,这个制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础部分。晚清洋务运动在江南所施行的新政是引入新时间制度的契机,东南的开港,将江南带入当时的世界市场,而机械时钟也随着上海、宁波、镇江、温州、南京、苏州、杭
19、州等一大批开放口岸输入进了江南地区;筑兴铁路、铺设电报线路,洋务新政为机械时间的引入建立了先声。近代交通工具进入,首先就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尤其是火车的问世,要求许多地方的时间立刻统一起来。与此同时,标准世界时间系统也在西方国家逐渐成形。但是今天我们认为常识的这个标准,是到了 1884 年才制定而成的,并且与近代交通的进步密切1 张雨才编著中国铁道建设史略(1876-1949 ) ,第 202 页。5相关。1 也是约在 1884 年,由上海海关出资,在上海法租界外滩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通过在该木台上悬挂不同的旗帜,对外公布每天最新的气象预报。当时点石斋画报有一以“日之方中”
20、为题的画,其文字是这样写的:“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之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晴或雨,随时改悬各旗,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 ”2从图中可以看到,该信号台主建筑上有一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大球,它就是报时用的“验时球” ;正杆旁有数根绳索,是扯报风旗的。虽然这个气象信号台十分简单,但它却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我们也可以发现时间、天气与交通之间的密切联系。新式交通工具,这种工业文明的产物,伴
21、随着它的轰鸣,以不可遏制的强大,以其特有的速度、规则和效率,向人们呼啸而来。汽笛讯号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不只是一种时间讯号,它标示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作息规律的登场,更揭橥一种新时间观念的生成,此即所谓“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今日人们对于这套标准时间早已习以为常,可是在近代,它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尽管古代中国授时制度与近代世界标准时间制度有着许多差异,但是其中却也有其共通性,亦即要维持时间的标准性与权威性,就必须通过权力的运作来实现。古代中国如此,在标准时间最深化的欧美社会也是如此。但是,权力的动作再无论如何均敌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运用,近代交通就是运用标准时
22、间的最重要的生产与生活部门,同样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交通运输系统是社会上最需要时间纪律以维持工作效率的现代生产部门。1927 年 9 月,中国第一家官办广播电台就是由交通部正式成立的交通部北平广播电台,电台“每日报告时刻气象、商情新闻,并播送中西唱片、音乐戏曲等各项节目,颇受听众欢迎。 ”在交通部北平广播电台 XGOP 播音节目时间表 (14:30-24:00)中,排定每日 20:14-20:16 为“时刻象象”节目时间,规定以北平市政府标准时则为准则,每晚八点一刻为校对时刻时间。 3同时,1934 年南京政府为了提高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制定铁路联运时刻表:“订定联运时刻网,铁路运输,对于时间
23、经济,极为主要,查各路所行之时刻表,关于彼此衔接,尚未十分完善,实有改善之必要,铁1 自从发明了机械计时器之后,直到 19 世纪的大半期间,全世界分裂成互不协调的时区,就拿美国本土为例,现有 4 个时区,但在 1860 年代则大约有 70 个时区,每条铁路线都有它自己的“官方时间” ,而时区间的差别不仅是小时的不同,就连分钟也有差异。旅客们在乘火车穿越大陆的旅途中,可能要把手表进行多次调整。缺乏统一协调的时间标准便成了逐渐扩展的铁路交通系统的一个梦魇,使其无法建立有效的火车时刻表。有一时期,铁路业者的苦闷推动了 19 世纪中叶统一时间标准的运动,1883 年国家铁路局同意把北美划为 5 个时区
24、,但是这样的诉求也引起了不满的声浪,顽强的反对人士拒绝接受以他人的时间作为标准,许多人坚持,要以太阳上升、落下的行进轨迹来决定当地的正午时刻,甚至有报纸评论批判,单为了迎合铁路业的需求而统一时间标准是件可笑的事。1880 年,英国国会决议以格林威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1884 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上,首次确立了在世界范围内时区的划分方法,也就是今天的时区划分方法,10 月 13 日,被确定为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标准时间”有两层意义,一是华盛顿会议所制订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Greenw
25、ich Mean Time) ;二是指经由国家机构制定的统一的标准时间。2 陈平原选编点石斋画报选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96-297 页。3 交通部年鉴编纂委员会交通年鉴电政篇 ,中央图书馆印刷所,1935 年版,第 394、396-397 页。6道部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间,召集各路主管及高职员,举行全国铁路联运时刻网会议,从沪平联运直达通车为标准,规定重要旅客列车,务须在衔接站互相衔接,俾旅客由此路往彼路者,不致耗费时间,当经决议,已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起,各路一律实行。 ”1虚拟时钟:近代交通成为一种替代性时间。过去农业时间安排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生活时间界限的模糊性。农业
26、的生活时间安排也有某种“ 共时性 ”的特征,比如到什么时间了,乡村里那位最具有农事经验的老大爷,他先去做第一件事情,如育种,插秧,育秧的时候,大家都跟着他,他好像跟个时钟一样。同样人们在火车、汽车、轮船驶进驶出之间,询问着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将人们带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定时的列车、班车、轮班,周而复始,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往往成了某一时间的代表了。人们往往会说现在是“早班船刚刚开走” (刚刚过了某一时间) , “开往杭州的火车还没来” (某一时间还没到) , “晚班车开过已有一袋烟工夫了” (某一时间过去约有一会了) ,因此,这些新式交通工具来往时刻表也成为人们大略的、替代性的计时工具之一
27、。茅盾说:“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的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划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机关车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代替它心焦。(乡村)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做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汽管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 ”2“每天早晚两次” 、 “相隔二三小时
28、” 、 “按着钟点经过” ,公路、铁路作为国家和现代化的符号延伸进入偏僻的山村,被村民们按照自己的社会文化理解赋予多重意义。在村民鸡呜、日出、日中、日落和 24 节气的乡土时间概念中增加了轮船、汽车、火车路经城镇的时间表。中国最早的火车时刻表是吴淞道路有限公司(Woosung Road Co.)在 1876 年在上海发布的。形式与内容如下:中国铁路首次发布的火车时刻表(1876 年 6 月) 3吴淞道路有限公司 _1 四届五中全会行政院工作报告关于铁道部分 (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 76辑:抗战前国家建设史科:交通建设 ,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 1984 年 6
29、月版,第 440 页。2 茅盾:乡村杂景 , 茅盾选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55-56 页。3 上海铁路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铁路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版,第 44 页。吴淞铁路1876 年 6 月 30 日通车,7 月 3 日正式营业。7本线自 1876 年 7 月 3 日,星期一开始,在上海与江湾间准时行驶火车开车时刻如下上海开: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江湾开:7:30 9:30 *11:30 *13:30 15:30 18:00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_火车客票价目单程票价 来回票价头等 0.5 元 1.0
30、0 元二等 制钱 300 文或 0.25 元 制钱 600 文或 0.5 元三等 制钱 120 文或 10 次联用票 1.00 元 制钱 200 文或 6 次联用票 1.00 元_购票使用制钱需足额完好,不足 10 岁孩童可购半票_每逢星期日,凡带*记号的车次均停开这是近代前期中国最现代化的都市与其城郊交通时刻表。下列绍(兴)萧(山)内河小轮航运时刻表则是近代晚期的情况,这些都代表性地说明了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绍萧内河现驶航线表(民国三十六年五月) 1局名地址 船名 行驶航线开行时刻大华下大路光相桥宏济 道墟-西兴6:00 道墟开,15:00 西兴到大华下大路光相桥仁济 绍兴-临浦6:00 绍
31、兴开,12:00 临浦回大华下大路光相桥溥济 绍兴-西兴6:30 绍兴开,12:00 西兴回振华西兴 越飞 西兴-道墟卓章北海桥104 号飞鲸、禅兴绍兴-瓜沥7:00、11:00、15:00 绍兴瓜沥对开正大北海桥104 号禅康 马鞍-西兴4:00 开萧西,11:00 回马鞍德强昌安门 浙明、浙涌绍兴-哨唫9:00、15:00 绍兴开,6:00、13:00 哨唫回德强昌安门 浙明、浙涌绍兴-蒿坝6:00 绍兴开,12:00 蒿坝开长兴长兴 绍兴-道墟9:00、15:00 绍兴开,6:00、13:00 道墟回1 绍萧内河现驶航线表 ,绍兴县档案馆:民国时期 140-3-239。8同昌陶堰 绍兴-
32、道墟与长兴对开和济西兴 一号、二号蒿坝-西兴第日一来一往,蒿坝 6:00 开,西兴 9:00 开地方性的时间概念被渗进带有民族国家符号意义的时间。公路、铁路的建成,航路的开辟给乡土社会带入了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使乡土社会更呈现出多样性。公路,尤其是铁路作为国家的象征进入村民的生活时空,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时间运行,并由象征国家的管理部门制定运行客货车次停靠站点及其等级,也就是说公路、铁路部门对铁路沿线时空制定了秩序体系。人们必须和新式交通的时间相配套,改变调整自己的生活时间表。光绪年间以后,上海“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1 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而迅速适应新的时间,他们
33、会把自己原来的生活时间和现在戴了手表以后的时间做很好的调整当然在使用手表不多或者说并不普及的时期,人们更多的还是早早地等候在车站码头。那么,手表和手表所反映的时间观念作为他们合理的生活和轮船、火车、汽车进入他们生活之后的安排。就是说,原来根本没有一套时间制度进入乡村基层,现在的新式交通工具它有一套固定的班次,什么时候会有那个班次到达、开出、经过等,那个时间自然人们要去等候,就要跟着时间走,标准时间成为近代的一种新尺度,所以它作为一个更大的时间制度向基层渗透,向社会的角落里渗透的一个过程。班车、班船所传递的“标准时间”讯号,透过一套全新的(而且是具体可感受到的)运输时刻表制度,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不
34、断重复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对这套标准时间的认识。2、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节奏在生产生活中,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一个古往今来的一个共同话题。“光阴如箭,日月如梭”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最直接的领会:日与夜,光与阴的交汇,也体现了古人对时间不可逆性的认识以及对此的感慨。也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古谚,但是在传统的农业时代,人们在一天中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中同样只要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作物生长规律,忙上几天,闲上半年。这种一天、一年的作息时间背景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是舒缓而有序进行着的。与此相关,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那是以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等自然力
35、作为驱动力的,如独轮车、马车、木船,依靠双脚的步行等,在自然力状态下的交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旅途化费时间长,速度却极其缓慢。比如,从杭州到皖南徽州几百里水路,沿着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逆流而上,翻山越岭,要 10 天左右的时间,所谓“十日上徽州” 。陶行知在屯(溪)昌(化)汽车路公司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说公路交通的作用时说:“安徽处万山之中,往返需时,少有进步,比方看报一层,在徽州的人想看上海每日报,快者四五日,迟者十天八天之久,像这样的新闻,令人好不烦恼。现在吾徽有省立学校三所,需想在外面请几位良好的教员,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多不愿去,以致教育不能十分振作。 ”21 黄世祚、王焘曾等纂嘉定县续
36、志卷 5, 风土志风俗 ,民国 19 年铅印本,第 344 页。9传统交通工具的这样一种速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当然是不利的,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太过缓慢。它们带来的交流使人们的观念更容易融入都市化的潮流,人们通常对大都市向往,原因就在于大都市人的观念和视野比之小城市更加开阔,人们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开拓的精神和奋斗的激情,而随着通车后交流步伐的加快,人们也同样会感受到大都市的生活气息,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多地专注于精致的生活细节,而会把聪明和智慧更多地投于创业之中。对人们来说,需要在思想上真正进入快速状态,在开放的意识、市场观念、工作节奏、时间观念上来一次真正的变革。轮船、公路、铁
37、路通道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时,新式交通工具由于时间上相对精确的规定性与每天时不我待、机不我待的一去不复返性,成为人们要追赶、去恭候的“老爷” , “赶火车” 、 “赶轮船” 、 “赶汽车”等,也就成为人们的生活内容及其守时性与重要性。过去尽管生活中也需要赶时间,如赶早市中市、抢收抢种等,但这是一个相对的时段,即使稍晚一些,也只是先来后到而已,一般不会有太大太明显的关系,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目标时点,如 11:15,要赶到这一时间点前面,才能登上这一班特定的交通工具。可以说,通过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就从模糊的时段精确到了时点。周作人在空闲无事中,把在家
38、乡坐乌逢船与都市里坐电车进行了区别,他说:“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 ,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 ,看看四周的物色,随便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冲一碗清茶喝喝。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 ,也都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 ,而且在船上行为自如, 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也可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1梁实秋说:“嘉善最令我不能忘的两件事:便桶溺缸狼藉满街,刷
39、马桶淘米洗菜在同一条小河里举行。这倒真是丝毫未受西方化的特征。二条街道,虽然窄小简陋,但是我走到街上心里却很泰然自若,因为我知道我身后没有汽车电车等等杀人的利器追逐我。小小的商店,疏疏的住房,虽然是很像中古时期的遗型,在现代未免是太无进步,而我的确看到,住在这里的人,精神上很舒服, 乐在其中矣 。 ”2绍兴人柯灵也说:2 陶行知:在屯(溪)昌(化)汽车路公司筹备会上的讲话 (1925 年 9 月杭州)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交通志 ,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42 页。杭徽公路通车后,汽车约 10 个小时就可到达。1 周作人:乌逢船 (1926 年 1 月 18
40、日),佘树森编周作人美文精萃,作家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07-108页。2 梁实秋:南游杂感 (1923 年 5 月 4 日) , 清华周刊第 28O 期。10“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我渡过很多次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江上旅游,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漫游过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自然,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只是一种遐想。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
41、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 1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却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者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2通过周作人、梁实秋、柯灵、叶圣陶们,我们发现人们已开始走出古典,走向了现代,但是这往往是人们对失乐园的甜美回忆,对新交通工具方式下的时间快速节奏的无奈与抗拒。而徐志摩则代表了以天才诗人的悟性和敏感,用简洁的文字再现了匆忽时间的形态、身姿和现实:“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
42、,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3沪杭车中是近代文化名人关于时间与交通最经典的描述。尽管时间以昼夜黑白的形式反复升降在人们生活之中,时间的本质到现代才真正成为人类致命的敏感,给人以紧张和尖锐的感受,上海与杭州间 200 千米短暂的距离已被现代交通工具火车不经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本是相对物,在诗人笔下变得浑然一体了:“匆匆匆!催催催!”原本浑然一体的自然反被切割成一卷、一片、几点、一道、一条、一支、一林、一丛的零碎片断,更深刻的、实质意义的分裂却是人类宁静梦境的破裂
43、。现代时空在人类精神深处的投影,和大自然一样安宁而永恒的梦境由分明而“模糊,消隐。 ”这现代文明的速度和节奏使诗人惊叹:“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通过“催催催”的声音让人们正视千百年来无需正视的时间。徐志摩曾在猛虎集序文中谈到时间意识迟钝的痛苦:“尤其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一点亮,不见丝纹的动。 ”事实上诗人的时间感是现代时间意识的多重折射。徐志摩写于沪杭车中之后的 1930 年的车眺和 1931 年的车上所表达的便分别是时间永恒和时间在生命中的生生不息。无论“车”这一意象多么富于1 柯灵:桐庐行 (1946 年 6 月 20 日) , 柯灵文集第 1 卷,文汇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73 页。2 叶圣陶:旅路的伴侣 , 叶圣陶文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第 170 页。3 徐志摩:沪杭车中 ,林漓编徐志摩文集第 1 卷诗集 ,海天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6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