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52.50KB ,
资源ID:940141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401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课题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课题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DOC

1、课题: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第三节 城市化作者及工作单位:杜国青 原平一中一、指导思想 :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城市化;第二部分讲述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重点内

2、容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表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 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

3、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并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

4、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采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七、教学用具 投影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八、教学过程 第 l 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真切地感受

5、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 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 2000 年和 1985 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 2000 年和 1985 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

6、、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到 2000 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 1985 年之前还是县城,到 2000 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

7、、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师:为什么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生:因为在 80 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城市化的进程。师:对!由此可见,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合理的城市化也有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引导学生阅读图 2.18,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生 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

8、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生 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师:对!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

9、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师: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许多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 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 1990 年时也只有 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为什么呢?这得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说起。(板书)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师:城市化实际上是工业革

10、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请同学们先阅读图 2.20。(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 2.20 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 P34 案例 4 完成 P35 活动题。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 2.19 和图 2.21 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师:在图 2.20 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请同学们读取图 2.20 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各段曲线表明了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某些阶段城市化进程可能产生什么问题?生:初级阶

11、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 2530.力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 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 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什么阶段?我国 2002 年城市人口比重为 39.10,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生:加速阶段。师:对!根据以上的讨论,在城市化进程的这一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什么?生:要加强引导城市化的合理发展,防止各种城市化问题的产生。师:说得不错!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 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活动” ,思考下列问题

12、)l.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2.英格兰城市带是怎样形成的?3.20 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 生 l:在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鲜明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 2:进入 20 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 ,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 2.23。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生 3:20

13、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这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所以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的乡村或小城镇。师: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生: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师:案例 4 是图 2.20 的具体实例。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

14、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下面我们结合图2.20 和案例 4,归纳、概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和出现的常见问题。(投影:表格)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结合读图分析,完成表格内容填空)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 3070,较高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 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师:现在,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

15、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哪一个阶段?生: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请同学们对图 2.19 和图 2.21 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读图 2.19 和图 2.21,思考图后的三个思考题)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提示学生读取 2000 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生:在 2000 年,发达国家平均城市人口比重已经高达 7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却只有 40左右。显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高

16、于高发展中国家。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生: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 20 世纪中叶之后。师:1950 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学生比较 1950 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提示学生结合 P33 阅读内容,完成该题)生:大约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个 19 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20 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 P33 图 2.20 加以思考。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P34 活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