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51KB ,
资源ID:943865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438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DOC

1、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标题的单元,这是小学数学前所未有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常见数量关系,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没有解答过的实际问题,涉及的题材宽广,不局限于某些类型,引导学生体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例 1 引导学生关注已知条件,从关键条件突破,向问题推理例 2 应用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想方法,探索实际问题的解法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本单元教学的思想方法是:关注已知数量之间的联系,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推理,形成解

2、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一) 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对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和今后的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 解决问题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每个人都需要学会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具备解决新颖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前面关于全册内容编排的说明里,曾经说过,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以及一生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经常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随着问题被解决,困难克服了、矛盾化解了、事情成功了、个人也进步了。可以说,人们通过解决问题而生存发展。在众多要解决的问题中,有些是解题者已经见过的、熟悉的,有些是陌生的、新颖

3、的;有些已经知道怎样解决,有些暂时还没有解法。对学生而言,常规的、熟悉的、已经会解答的问题,一般在教科书里已经学过和练过。事实上,人们往往会遇到非常规的、陌生的、没有现成解法可以利用的问题,学生应该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数学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全、教完,只能教学其中的一部分。怎样以少量问题为例,教会学生解决大量问题的本领,是数学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显然,数学教学不能只抓某些题目的列式计算和最后得数,应该抓住解决问题最本质的思想方法如何探索问题的解法,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作为解决问题之本,毫无疑问会影响解题活动。事实很清楚,具有策略的人善于解决问题,效率高、效果好,

4、缺少策略的人在问题面前会迷茫、会畏惧,会拿不定主张,想不到办法。策略作为解决问题之本,毫无疑问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不能用过去教学应用题的办法来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新的教学内容既呼唤新的教学方法,也造就新的教学方法。2.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发展数学思考的重要渠道,尤其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怎样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总的来说,要通过数感、符号意识、计算能力、空间观念、图形直观、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数学内容,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展开些说,要在上述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学会使用思维的各种方法和形式;要在上述数学内容的教学过

5、程中,经常开展观察、猜想、实验、举例、证明等学习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同时关注思维品质的养成。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能发展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这样说有两点理由:首先,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时,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要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整理信息、理解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方案,要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推导,所有这些都属于解决问题策略的范畴。既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连贯、严密、系统的思维过程,那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必定伴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展开,必定与数学思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其次,解决问题的教学留给学生的不都

6、是题目,也不都是答案。他们不可能长时间记住解决过的所有问题及其答案。留给学生的主要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如进行了哪些活动,是怎样进行的;选择了什么方法,是怎样选择和使用的;是怎样检验结果和评估过程的这些经验的积累与提炼,逐渐成为个体的策略,势必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的提升。3.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深入改革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措施。应用题曾经是小学数学中很大且很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在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常用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与发展逻辑思维、培养解题能力和习惯等方面起过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应用题教学也客观存在许多弊端,需要从根本上大力改革。改革应用题及其教学确实是

7、一个难题,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应用题教学的弊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策略的应用面非常宽,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方法。一个策略,不仅能解决同一知识领域里的不同问题,还能解决不同知识领域的问题。以教学策略为线索编排教材,不受实际问题的题型、结构、内容的限制,能够以一个策略和少量例题,带动一大片实际问题的解答,从而克服传统应用题按题目类型教学的弊端。学生也不需要记类型、辨题型、套解法了。第二,策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解题资源。探索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从条件向问题推理或者从问题向条件推理,还可以画图列表、枚举计算、假设调整、转化变形,解题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活

8、动平台。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是解题资源,主动性、能动性会有很好的发挥。第三,策略使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得到落实,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实施。人们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一般要经历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检验结果等系统过程。教学策略就是教会学生理解题意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制定解题方案的技术、选择解题的方式、检验与评价结果的形式,积累解题经验和体会,从根本上培养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几年课程改革的实验里已经初步看到,教学解决问题策略以后,学生面对新颖的、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是等待老师讲解,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自己解决,较好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初衷。(二) 从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向所求

9、问题的推理,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考方式之一“综合”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它把若干有内在关系的部分,按某种联系组成整体,帮助人们实现对整体的把握。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教科书创设的还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问题情境,通常总有若干个已知条件,以及一个或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条件与问题之间有着明显的或隐蔽的联系。正是这些联系,才使问题有可能得以解答,才使条件成为解决问题的资源。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现、整理、沟通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像这样探索并形成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就是通常所说的解题思路。沟通条件与问题联系的思路,按其思考方向分,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的单向推

10、理;一种是从问题出发向需要条件的单向推理;一种是既从条件向问题,同时也从问题向条件的双向推理。教学解题思路是渐进的过程,上述三种思路需要逐步形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实际问题的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的推理” ,尽管解决教材里的实际问题不能完全排除另两种思路,但应该有主次之分。教学常用解题思路既不能“绝对化” ,又应有重点地扎实向前推进。从条件出发向问题推理,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有利于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全面理解问题,形成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进入问题情境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了解事件(实际问题涉及什么事情) 、了解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数据,要回答什么问题) ,产生解决问

11、题的愿望和信心。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基本方法是:先在已知条件中找出有直接联系的两个,并利用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算出一个新的数量。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可能是解题迈出的一步;这个新数量的得出,很可能为解题增加了一个有用数据。再找出与新数量有直接联系的一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算出一个更新的数量。很可能解题又迈出了一步,又增加了一个有用的数据。像这样继续寻找条件之间的直接联系,持续提出新的问题,算出新的数据,持续向所求问题推进,直至所求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可见,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过程,是一系列“利用条件、提出问题”的活动,是对问题情境里的数学信息进行“再加工”的开发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

12、逐步深入,他们的问题意识,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期望的。第二,能够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化简。找到问题情境里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并利用它们得出新的数量,经常会把较复杂的问题简化。如“用地砖铺成一块长方形场地,其中白地砖有 8 行,每行 15 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 70 块,花地砖有多少块?”问题情境的三个已知数量中, “白地砖 8 行” “每行 15 块”有直接联系,利用它们能算出“白地砖有 120 块” 。这样,原来的问题就变成“用地砖铺成一块长方形场地,其中白地砖有 120 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 70 块,花地砖有多少块?”显然,两步计算的问题化

13、简成了一步计算的问题。正是由于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具有上述的特点与作用,再加上实际问题总是由条件与问题构成,所以人们经常按“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路分析数量关系,作为解决物体的基础性的思想方法,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三) 教材设计了一条“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教学线索学生在学习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已经能够根据给定的两个已知条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具备了学习“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想基础。本单元运用“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编排两道例题和两个“想想做做” 。全单元整体设计了“启发引导感受体会直接应用逐渐深化”四个阶段,为每道例题的教学设计了“完整理解题意,抓住条件思考分析数

14、量关系,形成解答计划实施解答方案,选择解题方式回顾解答过程,积累解题经验”四步过程。1. 例 1 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初步获得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体会。教材精心设计的例 1 是这样一道题:小猴第一天摘 30 个桃,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学生读题以后,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个”这个条件上面。教材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充分说说对这个条件的理解,把比较概括的已知条件尽量说具体、说详细。正像“蘑菇”卡通说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 5 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 5 个” “萝卜”卡通说的“第一天摘的个数加 5 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

15、5 等于第三天摘的个数”这就是例题教学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已知条件,踏上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起点。出于对已知条件“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 5 个”的充分理解,多数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解题主张,很自然地依次计算第二天、第三天各摘多少个桃。这些想法,不是教材或别人告诉学生的,而是他们根据条件向问题推理的结果,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结果。解题的方式不再是唯一地列式计算,其他方法都可以使用。就这道题来说,在表格里逐一列举各天摘的个数,无疑是很好的方式。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填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30 个第二天:30535(个)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当然,除了从第一天的 30

16、 个连续加 5,依次计算第二天至第五天各天摘的个数,还可以通过 3052 直接求第三天摘的个数,通过 3054 直接求第五天摘的个数。但教材不希望教学在这里花费太多精力,因为这些不同算法不是例题的教学重点,例题不以算法多样为教学任务,要把教学精力放在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解题策略上面。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解题的体会,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学生之间的体会不会完全相同。但是, “从条件想起,向问题一步步靠拢”应该是所有学生的共识。为此,可以让学生比较上面的填表格解答和列算式解答有什么相同,是怎么想到依次求出各天摘的个数的。从而体会自己是从条件“每天都比前一天

17、多摘 5 个”得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感受像这样思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配合例 1 的“想想做做”编排 5 道题。题材丰富,富有趣味性;题目新颖,富有探索性;解答方式多样,富有灵活性;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要抓住例题教学的策略,组织学生解题和交流。如,第 1 题“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要突出利用什么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并且强调所提问题之间的连续关系。即先利用两个条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再利用算出来的数据和某个已知条件提出接着计算的问题。其中第(1)小题先根据左边天平表示的“4 个苹果重 500 克” ,提出问题“每个苹果重多少克” ,并算出每个苹果重 125 克;再根据右边天平表

18、示的“一个梨比一个苹果重 20 克” ,提出问题“一个梨重多少克” 。又如,第(2)小题先利用“3 盒钢笔” “每盒 10 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支钢笔” ,并算出钢笔的总数 30 支;再利用“钢笔 30 支” “圆珠笔比钢笔多 18 支”提出问题“圆珠笔有多少支” 。又如,第 2 题“皮球从 16 米高处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求第 3 次、第 4 次各弹起多少米。 ”要让学生在读题以后,关注并充分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由这个已知条件引发解题思路,选择解答方式。再如,第 3 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 9”“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

19、4”是画图的依据,根据这些已经条件画出示意图,就能看出问题的答案,想到算式怎样列。2. 例 2 进一步加强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路,培养自觉地像这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意识与习惯。经过例 1 的教学,学生初步感受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在此基础上,例 2 加强对这种策略的体验,促进学生自觉地利用这种策略探索问题的解法。例 2 通过三个小朋友的对话给出已知条件:“绿花有 12 朵”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 倍” “红花比黄花多 7 朵” ,要求的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教材在找出所有已知条件以后,用线段图表示这些数量关系,从图上能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三种花的朵数的关系。例题要求学生根据

20、已知条件设计解题步骤,并说出自己的思考。希望他们利用“绿花 12 朵”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 2 倍” ,先算出黄花的朵数;再利用“红花比黄花多 7 朵” ,算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次进行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的推理,体验这样思考的有效性。例题保持“绿花有 12 朵”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 倍”这两个条件不变,把“红花比黄花多 7 朵”变成“红花比黄花少 7 多” ,仍然求红花的朵数,仍然像上面那样利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比较变化前后两题,在利用条件向问题推理的过程中,都根据“绿花有 12 朵”和“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 倍” ,先算出黄花的朵数,再接着求红花的朵数。这是因为有直接联系的两个已知条件

21、“绿花有 12 朵”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 倍”没有改变,所以解题思路没有改变。但是,求红花朵数的算法变了,这是因为红花与黄花朵数的关系变了,从“多 7 朵”变成“少 7 朵” 。教学例 2,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从条件向问题推理是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体验线段图能直观表示题意,能帮助推理的进行,有利于解题思路的形成。从而增强“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推理”的自觉性。尤其要注意题目给出的相差关系或倍数关系,这些已知条件往往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突破口,是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关键所在。配合例 2 的“想想做做” ,继续突出本单元教学的策略。第 1 题根据由线段图呈现的已知条件,有次序地提出连

22、续计算的问题。如,第(1)小题的线段图,依次表示“篮球有 50 个” “排球比篮球多 15 个” “足球比排球多 20 个” 。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先算出“排球有多少个” ,再算出“足球有多少个” ,这两个问题的先后次序不容颠倒。第(2)小题的线段图上可以看到“桃树 48 棵” “梨树 36 棵” “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0 棵” 。根据这些条件,应该先算出“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再算出“苹果树有多少棵” 。这道题用线段图呈现数量关系,培养从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寻找已知条件的能力。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培养利用条件进行推理的能力。第2 题“小华、小丽和阳阳参加 60 米游

23、泳,小华比阳阳多用 1 秒,小丽比阳阳少用 1 秒,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这道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一些抽象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发现小华用的时间最多,速度最慢;小丽用的时间最少,速度最快。一些需要具体思考的学生,可以先假设阳阳用了 60 秒,那么小华需要 61 秒、小丽需要 59 秒,谁用的时间最多(少) ,谁的速度最慢(快)就容易判断了。要突出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思考方式,都是根据已知条件“小华比阳阳多用 1 秒”和“小丽比阳阳少用 1 秒”进行推理的,都应用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十编排的实际问题,都要应用本单元教学的思考策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从条件向所求问题的

24、推理。有两道题需要作些说明。第 4 题用表格给出一辆公共汽车某次运行过程中部分站台上、下车的人数,要求算出这辆车从这些站台开出时,有乘客多少人。西门(始发站) 建设路 图书馆 胜利街 中心广场 上 16 人 上 9 人 上 10 人 上 6 人 上 11 人 下 1 人 下 3 人 下 2 人 下 12 人 共 16 人 共( )人 共( )人 共( )人 共( )人 学生解答以后,要引导他们仔细体会“怎样利用条件进行推理” 。如,根据始发站开车时有 16 人,以及建设路上、下车的人数,可以算出车从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根据建设路开出时的人数,以及图书馆上、下车的人数,可以算出车从图书馆开出时的人数如果不按事情进展的顺序,不根据条件进行有次序的思考,问题就很难解决。第 7 题“运来香蕉 280 千克,运来的梨是香蕉的 2 倍,运来的苹果比香蕉的 2 倍多 70 千克。运来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这道题从“求一个数的 2 倍是多少”带出“求比一个数的 2 倍多 70 是多少” ,前者是一步计算的问题,后者需要两步计算。即求运来苹果多少千克,应该先算出香蕉的 2 倍是多少千克,再接着计算比 2 倍多 70 千克是多少千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