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91.50KB ,
资源ID:944835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448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特殊的学习体验 丰富的童年经历.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特殊的学习体验 丰富的童年经历.DOC

1、特殊的学习体验 丰富的童年经历“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万莺燕 刘明作者简介:万莺燕,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管理、小学语文教学。刘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34)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管理、小学数学教学。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从本地非遗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依托一个场馆,开发建设“春江非遗文化”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提升,形成

2、了鲜明的学校课程理念和课程特色,师生在课程创生性实施中也得到了显著的成长。关键词:春江非遗文化、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特色文化正文:六年的学校生活,可以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滋养?这是我们教书育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也许,家乡的一草一木,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孩子成长最鲜活的因子。从 2010 年开始,春江中心小学就利用建在校园里的“春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这一独特的资源,开发实施“春江非遗文化”课程,2014 年 12 月本课程在参加常州市课程基地评选中获全市第一名,2015 年 5月被评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课程。这一门校本课程的建

3、设促进了学校整体课程体系的架构、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彰显、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本文拟从课程建设的缘由、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建设的举措、课程建设的成果和课程建设的困惑几个维度来与阐述我们的探索之路。一、 “古邑遗珠,潮平岸阔” 课程建设的缘由地处长江之滨的春江镇,潮平岸阔、物产丰饶、历史悠久,如何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面的三个“如何”能很好地解释我们建设本课程的缘由,也是我们推进本课程实施的三个导向。(一)学校培育目标的达成如何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滋养?学校从 2009 年 8 月建校初就确立了“既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有根新人”这一育人目标,课程是实现学校培育目标的主要载体。现有学校课程

4、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始终处于学习活动的边缘,不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再加上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选择适切的内容与方式有一定困难,如何让课程“好吃又有营养” ,我们认为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资源开发课程,让一届届的春江学子烙上深深的家国情怀应该是可行的。(二)具有多样成长背景的学生如何形成一种新的归属感?我校的学生有三大来源:第一是原百丈地区的居民子女,他们受着农耕文化的影响;第二是原江心洲拆迁安置居民子女,他们受着渔猎文化的影响;第三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成长背景更加多元。三类学生方言不通、习俗不同,在六年的小学学校生活中需要一种新文化的融合,让这些春江新居民的孩

5、子从小了解春江,吸收春江人民“勤劳、善良、智慧”品质,让他们从知春江到爱春江,从小积聚他们建设春江的情感。若干年后这些新一代春江人必然会在一种新文化力量的凝聚下开创春江美好的明天。(三)丰富独特的课程资源如何放大自身的育人价值?学校有一座全省唯一建在校园里的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提供了较为丰富独特的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果开发一种综合性校本课程,将极大提升场馆的育人价值。春江镇本是一个由原来五乡镇合并而成的新镇,镇政府在 2009 就提升出“文化兴镇”的建设策略,学校应该有所作为,以一种新文化的打造实现学校培育目标,助推“文化兴镇”策略。学校骨干教师都是原春江五乡镇居民,对本地优秀传统

6、文化理解深刻,为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2、 “集非常于寻常,众志成城” 课程建设的目标本课程虽然只是一门综合性校本课程,但我们在定位课程建设的目标时却赋予了更大的期望。从本课程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到本课程对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期望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做得实一些。(一)形成课程实施机制:形成较为规范、成熟的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二)打造课程实践基地:打造一个面向全体镇学生学习、传承春江非遗文化的体验实践基地群。(三)彰显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实现学校课程的有效整合,彰显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四)实现学生素养提升:实现学生情感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素

7、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由知春江到爱春江的情感升华,从而形成建设春江的内在驱动。(五)促进教师团队发展:成就一支具有春江非遗文化传承能力和春江非遗文化创生智慧,同时又具有较强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教师团队。三、 “江流宛转,月照花林” 课程建设的举措由一个场馆到一门课程再到一种特色,这是我们两年课程实施的心路历程,也是对课程建设缘由中三个“如何”的回应。(一)由一个场馆的展示到一门课程的建设学校于 2009 年 8 月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以“有根新人”为培育目标, “有根”就是指具有民族情怀和家乡情结,让每一个春江的学子将来不管身处何地,都能“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这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但中

8、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何处入手?我们刚开始从常州的历史文化入手,从中优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元素作为学校“植根”课程的内容,与班队课、品生课和学生德育活动结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具体物化的资源支撑,教师说教太多,学生体验太少,实施效果不理想。2010 年初,春江地区进行大规模拆迁安置,我们联合镇文化中心把拆迁安置过程中体现春江地区特有的农耕、渔猎文化的典型物件集中收集起来,按照“人文春江、儿时玩趣、春江人家、人生礼俗、民间艺术、春江农耕、长江风情、春江故事”八个主题建成了春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从常州历史文化聚焦于春江非遗文化,重点打造了小讲解员社团、舞龙社团、打连响社团、方言社团、唱春

9、社团2016 年暑期,学校又耗资 50 多万,实现了非遗馆的升级改造,展示馆成为体验馆,同时新建了与非遗课程教学匹配的“开心农场”和“快乐厨房” ,创设了非遗体验长廊、非遗运动区域实现了非遗课程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二)由一些社团的活动到课程整体育人的实现如何由一个场馆、一些社团的活动上升为一门综合性校本课程,并与其他课程整体实施来实现“有根新人”的培育,这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推进本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2014 年初,学校承担了区课程顶层设计的实验项目,围绕“有根新人”的培育目标,学校整体架构了“阅读与表达” 、 “思维与探究” 、 “品德与生活” 、 “艺术与审美” 、 “体育与健康

10、”这五大课程群,但如何在课程顶层设计中体现学校特色呢?学校先后邀请了成尚荣、彭刚、董洪亮、郝京华、驼冬青、高峰等一批教育专家和高校教授,与全体教师一块进行专题研讨,确定开发建设“春江非遗文化”课程。接着专家与我们又一起围绕“春江非遗文化”课程与学校整个如春课程体系的关系是什么?本课程的核心素养有哪些?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程内容体系如何架构?课程实施方式有哪些?课时如何保障?课程如何评价等内容进行具体指导,最后确定了学校课程框架的第六板块“世界与未来”包括春江非遗文化课程与真爱梦想课程,并以课程纲要的撰写为抓手,对春江非遗文化课程进行整体性架构,为一线老师具体实施本课程提供明确的路径。下图是春江

11、“非遗”文化课程纲要的局部内容:(三)由活动的开展到课堂教学的深入研讨一门课程产生的教育影响最终要通过教学活动才能辐射到学生身上,这是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教学性所决定的。 “春江非遗文化”课程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如何发挥它的教学特性?我们从开始初点状的活动讨论到每月一次的全校性系统教学研讨,每次都提前确定好主题,邀请市教育局戚宝华、潘莉、市教科院潘小福、王俊、钟楼区教育局原教育科科长吴美云等课程专家与学校 24 位非遗课程骨干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每次至少由一位教师执教非遗课程教学,以课例研究的方式围绕非遗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各类课型的教学结构、如何备课、如何开展课堂交往、

12、如何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体系的研究,为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育人实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四)由一门课程的创生到学校特色文化的彰显春江非遗文化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只有与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融合才能实现它应有的育人功能。我们除了每周利用地方课程中的一课时进行专门的非遗课程教学外,还向所有学科课程渗透:春江童玩课程向体育课渗透,春江故事向品生课渗透,春江人文地域向综合实践课渗透,春江农耕副业向科学课渗透,春江民风美食向德育活动渗透同时我们还努力用春江非遗元素提升改造整个校园环境,学校“春曦园”地面有显示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图、墙上有体现春江过去与未来的青铜浮雕“长江之春” 、 “春晖园”和

13、“春华园”景观中点缀着本地特有的渔船、渔网、石磨、凉亭既是校园非遗景观,也是孩子们课间休闲玩乐的场所。于是这不只是一门校本课程,而且成为了一种特色,更是一种文化。相信六年的熏陶,每个孩子身上将会深深地烙上春江的印记。四、 “春江之春,持之以恒” 课程建设的成果从 2010 年 10 月开始, “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已经实施了 6 个年头,从一个场馆到一门课程到一种特色再到一种文化,本课程的实施已经渗透到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课程整合实施、课程评价、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和课程资源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春江非遗元素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师生成长,促进了学校的整体、持续发展。(一)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所

14、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课程,在推进“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调整优化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今学校围绕“有根新人”培育目标,构建了“阅读与表达” 、“思维与探究” 、 “品德与生活” 、 “艺术与审美” 、 “体育与健康” 、 “世界与未来”六大课程群。其中“世界与未来”课程群包括“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和梦想课程,共同指向“有根新人”培育目标的达成。学校课程结构合理又具有鲜明的校本化特色,初步形成了“润泽和融”的课程文化。(二)清晰了“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为了让本课程实施路径更加清晰,我们边实践边思考,在相关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下,围绕本课程的核心素养 情感素养、人文素养、

15、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形成了“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实施纲要。明确了课程的性质、课程实施的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课程实施具体建议。为课程的规范实施、科学评价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实践路径。(三)架构了“春江非遗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我们把“春江非遗文化”化为一个个故事、一次次亲历,每一节课按照“读说试问 评 ”的结构进行设计与呈现,还把教材为分长课时教材(40 分钟)和短课时教材(20分钟)两类,形成了涵盖一至六年级的教材内容序列,我们还把春江非遗文化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各类学生活动相整合,形成了全学年共九次的春江非遗文化学生活动序列。(四)积累了课程实施的具体

16、策略我们通过每月一次的系列教学研讨,逐步生成了非遗课程课堂教学模型“诵、学、议、唱” ,初步提炼出了认知互学课型、游学感悟课型、品赏体验课型、技能展演课型、视频赏析课型六大课型,同时在非遗课堂教学观课议课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尝试。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已经成功把“春江非遗文化”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进行学科渗透;每周三、四、五下午第三节课,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分别实施选修课程,学生按年级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去自由体验;彩陶、方言、春江美食、传统游戏、唱春这些课程都由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校内教师、民间艺人、家长义工组成施教团队,既保证了非遗项目的专业性,又充分发挥了学校、社区、家长、

17、校外实践基地的教育合力,取得了良好的综合影响。(五)丰富了课程评价方式课程评价的设计是决定一门课程能走多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程的实施评价:(1)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从学生喜爱程度、课程实施规范性、课程实施成果等方面进行优秀校本课程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 (2)对教师发展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评出若干“非遗种子教师”给予相应奖励,通过以上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对学生发展评价,通过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的“非遗金牌解说员、非遗小能手、非遗小达人、非遗故事王”等评选促进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我们也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的

18、展示性评价平台:第一是每周五中年的“如春舞台” ,学生自我申报、自主展示;第二类是与社区和媒体共建的舞台,挑选精品项目定期展示,旨在对春江非遗文化的弘扬;第三类是每学年一次的春江非遗文化节,与六一儿童节整合,全面展示一学年以来的课程实施成果。通过三类活动平台的创设,有力推进了本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孩子们也在知非遗学非遗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六)提升了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本课程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促进了课程整合实施的深度推进,而且也彻底颠覆学校硬件建设的理念,学校硬件建设不再随意、不再被动。目前以非遗元素打造整个校园,让景观含情、墙壁说话、场馆育人,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大的

19、春江非遗文化体验中心的理念正得到切切实实的执行,课程资源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资源的育人价值得到不断提升。 1 .场馆育人。 (1)新建成了一千多平米的地球村,这是一个集科技体验、特色社团活动、标本展示等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与“非遗馆”相呼应,通过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成为既有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有根新人” ;(2)把校门口陈旧的橱窗改换成了具有春江民居风格的文化展示墙,以学校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三个版块的内容展示着如春教育的自信与自豪。2.墙壁说话。 (1)把原来的陈旧的电子显示屏改换成为“长江之春”大型青铜浮雕,展示了春江的过去与未来,既体现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多元开放,与学校

20、的育人目标相呼映;(2)把原来的鹅卵石路面改换成刻有“二十四节气图”的时光大道,显示春江地区“春种秋收”的农耕文化,每个节气图都刻有图案与谚语,学生乐于观察乐于朗诵,体现了与学生对话的儿童立场和课程资源意识。3.景观含情。 (1)在校园绿化带中的以沙雕的形式刻着“仁、诚、勤、孝、善、礼”经典故事季札挂剑、程门立雪、卧冰求鲤、凿壁借光、张良搭鞋,生动演绎着学校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2)把正对校门的花坛改建成黑色大理石浮雕,一群具有“爱心、善心、慧心”的教师引领着“向阳、向善、向上”的如春学子在长江之水的滋润下共同成长,隐含了学校师生发展目标(“向阳、向善、向上”的如春学生、 “善心、童心、慧心

21、”的如春教师) 。五、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课程建设的困惑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冷静分析实践中的许多困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如何舍取?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泰勒早就提出要区别“适合教育满足的需要”和“适合其他社会机构来满足的需要” 。如“唱春”不仅是春江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传承有一定难度,传承一定要在学校以课程的形式进行吗?传承一定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吗?我们是不是把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课程实施的育人目标?还有其他春江曲艺的学习、春江方言的学习等,从课程建设角度去思考我们应该放弃什么?突出什么?学什么从某

22、种意义上讲比怎么学更重要!对于课程育人目标的舍取需要一线教师的智慧判断。(二)如何包容?实施“春江非遗文化”课程,如何兼顾占学校二分之一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弟的“乡愁”?在分享一个个春江故事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让他们讲讲自己家乡的趣事?在学习春江方言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已老家的“土话”?在体验春江美食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让他们带点老家的“味道?”面对多元文化,如何做才不是“侵略”而是“包容?”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挑战!“旧时明月 羡春江之水暖 古邑遗珠 临盛世之风清 丰甸沃壤 厚我典藏 潮平岸阔 畅我衷肠 先民睿智 上承天光 绵延千载 余韵犹芳 今之坦陈 一展俊朗 怀古悦新 列阡陌于纵横 吟风问俗 还田舍以天真 耕读继 渔猎欣 桑麻好 茶炊亲 风车风筝 趣指丹青 花灯毽子 意会宁馨 锦绣江南 万象传神 集非常于寻常 众志成城 幸非遗之无遗 际会风云 江流宛转 月照花林 春江之春 持之以恒”这是原常州市文联主席黄羊老师为春江镇非物质遗产展示馆创作的一首词,希望春江非遗能够得到传承和创新。通过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让春江非遗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学习体验过程中,丰富了童年的经历,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滋养,家国情怀得到积淀。(本文发表在 2016 年 10 月江苏教育研究杂志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