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语文味儿” 创造出有质课堂郭桂英不少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像是少了些什么。 少了什么呢?少了语文味! 语文味儿,语文课的“宁馨儿”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和本体。成尚荣先生说:“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这“再语文一点”,就是指的“语文味儿”。用“语文的方式”,上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儿这,应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志,也是高质量课堂的保准。 一、“语文味儿”的个性描述 “语文味儿”这个“宁馨儿”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样?不妨先以荷花(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的教学加以描述。 荷花语言清新、洁净,短短百字,构成了温婉而轻柔的诗意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
2、“冒”的精妙: 生:(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里的“冒”写得美。 师:美在哪儿呢?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纷纷回答)钻、长、穿、顶、抽 师:作者没有用“钻、长、抽”而用“冒”,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再读一读这一节课文,体会一下怎样的长才叫“冒”? 生:憋足了劲地长才叫“冒”。 生:一下子钻出来才叫“冒”。 生:这里的“冒”还指荷花面带笑容地钻出来,在荷叶丛中亭亭玉立。 (使劲地长;自豪地长;迫不及待地长;毫不犹豫地长) 师:这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选一个你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读读,用心体会是不是那种状态、那种味道。 师:白荷花长出来想干什么呢?(
3、课件播放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然后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好像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姑娘,想看看世界是怎么样的。她看到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 (仿佛想:跟同伴比美;进行时装表演;邀好友跳舞;跟飞过来的蜻蜓说话;) 师:还有许多学生想跟白荷花说话,那就尽情地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生:荷花姐姐,你真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碧绿的地毯上跳起了优美的芭蕾舞 (之后,教师描述了“荷叶圆圆、荷花亭亭玉立”的景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得心无旁骛,如饮醇酒,如啜芳酩。当读到
4、“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脸上漾着甜蜜,气息和声韵散淡开去,轻而又缓,如幻如梦,进入一种陶醉的境界。) 这“冒”字,形象生动,内涵丰富。教师首先让学生给“冒”字换词,在换词、比较中让学生悟其意。又问:“怎样的长才是冒?”一问激兴趣、拓思路、展个性,在交流中不露痕迹地促成了对“冒”的内涵的深入领悟。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读读、体会。”“想象一下,它们出来想干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诵读、比较、想象、与荷花“对话”,不仅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又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灵性的涌动、情感
5、的流淌、个性的张扬,富有浓厚的情趣和韵味。 这种情趣和韵味就是“语文味儿”,这种教学的方式就是“语文的方式”。 “语文味儿”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解释。美学意义上的“味”儿,基本涵义就是“意味”或“趣味”。“语文味儿”就是“人语文”活动中所产生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 “语文味儿”是在言语学习的情境中,师生紧贴文本的地面,穿过字字词词的丛林,留连于课文内容的奇山异水、万紫千红之中,被言语所表达的那种意蕴和气息包围着,浸润着,如同似有若无的和风和天籁,在心与心之间传递、氤氲、荡漾。在那个瞬间,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
6、去了,全身心被一种情绪占据了,好像进入梦幻的境界,让人感动,让人沉静这就是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语文的言语魅力,语文的人文精神, 语文的整体意味。 这种“味”儿,有时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有时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有时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有时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中;有时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有时又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 课文不同语文味儿也不同。有的情感浓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的富有理趣,“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词句优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情节跌宕, “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平淡中见神奇,“看似寻常最奇崛”;有的理智中见情趣,“道是无晴却有晴”只要把握了
7、文本的语体特征,就能上出独特的语文味儿。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言语”,增长“精神”。而无论是言语还是精神,都不是“教”出来、“训”出来的,而是“熏”出来、“习”出来的;要“熏”,要“习”,必须要在充满语文味儿的 “氛围”和“境界”中。语文味儿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主体和客体、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达到“天人合一”契合状态出现的“宁馨儿”。它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儿”之中。对“语文味”的探寻,即是对语文学习内在规律的探寻,就是对语文本色和本体的探寻,
8、也是对“让艺术走进语文”的诗意追求。 二、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儿” “语文味儿”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与“意”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和美感;第四,言语的主体是“人”,同读一篇文章,每个人产生的味儿是不同的,因为它沾染着、黏附着具体个人的色泽和审美取向,它的产生离不开“人”这个审美主体。 要教出“语文味儿”,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
9、走进文本世界,让“言”与“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实现人与文本的内在交流,这种交流,哲学上叫“对话”,语言学上叫“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上叫“同化”和“顺化”。一堂语文课能否出味儿,味儿浓不浓,主要就看学生与文本是否发生了这种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流畅和完整,“言”与“意”是否完美地契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把握言意融和的切入点。文本的灵魂是什么,它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它的言语的表现力、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从哪个地方切入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应该提出什么“主问题”,拉动语言材料,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这是“语文味儿”产生的关键。
10、上个片段的教学从“冒”字切入,一下进入了言语的内部,意蕴的内核。周益民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从讲述美国时代周刊1998 年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入手,然后巧妙地把地球转化成“母亲”的形象,让学生聆听地球母亲的声音:“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听听地球母亲首先跟我们在说什么。” 于是在学生眼里,地球成了一位穿着白蓝两色纱裙、长发飘飘的母亲,后来变得憔悴了,变得伤痕累累了,心痛、醒悟的滋味出来了。在文字的体味、感悟后,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开启了情感的闸门,当学生的话语随着情思自然涌流的时候,那种情趣和韵味也就出来了。 寻求言意融
11、和的适合方式。传统教学中的诵读、品评,仍是最成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言语活动方式。“诵读”不是简单记背,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及读出问题、读到自己、触及情感。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的,“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当然诵读要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上面荷花教学的片段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品、评的方式“倾听”和“倾诉”,将“言”和“意”牢牢地粘
12、在了一起。再如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 师:你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但光这样对诗句的体会还不太深,还要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谁来读一读。(配乐后一生读) 师:你们再各自边读边想象,想象画面,进入角色想一想,李白为什么用“孤帆”?“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江里的船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 生: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生: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啊,真了不起,你们把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这真是过尽千
13、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孤帆”最易轻轻滑过,感觉不出什么情味。而这位老师却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就是具有浓厚语文味儿的教学。 展开言意融合的动态过程。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上述教学不满足于匆匆忙忙地得出问题答案,而是把提出的问题当作“诱饵”,去深入感悟文字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还语言以画面、声音、旋律,赋予语言以呼吸、心跳、体温,让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然后再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教学是一个持续动态发
14、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追求“瞬间的震撼”,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使教学不断地荡溢出浓浓的意蕴。支玉恒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上得韵味十足。他的教学过程大体是:1、围绕“地球”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围绕“只有一个”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一个地球能够养育生命);2、学生默读、对话: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哪一味?3、学生谈“味”,并朗读、体味课文中的语句,力图将“味”表现出来。4、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5、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
15、句子”。并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6、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支老师这一连串的教学环节,始终紧扣着言与意的转换:题目所表达的意味;读课文后心里的滋味并说出滋味;写自己读后的情感并创造性地连成一段小小的散文;用“实话实说”的方式再说形式多变,方式灵活,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形成了一条波澜起伏、多姿多彩的言意融合的教学主线,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情趣横生的语文韵味。创造言意融和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性和人情,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只有一个地球尽管不
16、是文艺作品,只是科学小品文,可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惭愧、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时,只有紧扣这种人文精神,建构出开放性、浸润性的人文环境,才能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同时也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环境创造人”。母语学习强调人文环境渲染和创造。从文本中拎出“人文主题”,围绕主题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浸润在母语文化的“场”中,探寻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寻求自身在文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立人”的目的就实现了,同时,语文教学的味儿也就产生了。周益民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不把课文当作
17、一个纯科学纯理性的文本,而是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于是与文本的对话就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课堂的人文环境主要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营造。请看他的教学语言: 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 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 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 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 这样的教学语言,既是对文本内涵的深情阐发,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激情呼唤,充满
18、着鲜活的人文精神,营造了浓郁的人文环境,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想象、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惭愧、担忧、愤慨、呐喊。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还愁语文味儿出不来吗? 三、教师素养与“语文味儿”的生成 语文课能否教出语文味儿,关键还在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他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语文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他能将语文课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来追求,从而不断创造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风格。 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九册)描写了天鹅破冰的壮观情形,让人感动,让人敬畏。薛发根老师教学这一课,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处处留心培养学生的语
19、文意识,如引导学生咀嚼 “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中的两个比喻,“像石头似的”的天鹅重重扑打“镜子般”的冰面,这是“硬碰硬”,而且接连不断地扑打,而老天鹅却偏偏不顾及疼痛;这样“敲打”词句,就敲出了人文精神的火花,敲出了天鹅为了求生而闪现出来的生命的美。周益民老师教学这一课,则体现了他的“诗情”追求,请看片断: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
20、不怕那钻心的疼痛?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师: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感情齐读,完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教学情景!从优秀语文教师可以看出,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儿,我们必须具有缪斯心性、敏锐的语文意识和实践智慧。 “缪斯心性”是超越功利心性的古典心性、艺术心性、诗意心性、儿童心性。有了缪斯心性,就会多一分浪漫,多一分敏感,用审美的方式去触摸阅读,感觉到
21、那春江中的鹅鸭,荷尖上的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就会在看似平常的文字中发现那感人至深的人性和人情,仿佛看到那老天鹅上下翻飞、前赴后继破冰的动人情景,听懂老天鹅“克噜克哩克哩”的丰富内涵,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尔,那歌声久久回旋、飘荡有了缪斯心性,就会从孩子视角打量教材,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上起课来就会注意创造人文诗化的课境,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让语文教学有味起来。 “语文意识”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上述课例之所以有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教师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教语文课。教师的语感是产生语文味儿的重要前提。具有良好的语感,我们必须具有敏锐的
22、语文意识。对任何一篇课文,教师要有总揽全篇的气度,要有咀嚼再三的功夫,不仅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要聚焦于“怎么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决不能让那些看似细小却又是有血有肉的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溜走。语文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立人”的最终目的。 教出语文味儿,当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智慧”。如果我们能以特殊的“职业”眼睛,从教材中“掏”出宝贵的东西;如果能通过创设情境、诵读体味、角色体验、联想触发、填补空白等途径,使符号化的课文世界“活”起来;如果我们的语言能“粘”住学生,触动学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心
23、弦,让学生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优美语言中进行体验;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之间的“茫茫地带”,如果我们能自如地穿行,从最接近孩子现在的起点,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如果我们的教学充分个性化,天然去雕饰,质朴而无华,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超越了经验,超越了技术,进入了一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智慧境界。 “慢慢走,欣赏啊!”不管人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怎样阐释与演绎,语文课要“把根留住”的理念,应该是永恒的追求。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功利心态和浮躁心理,将视角瞄准语文本体,以“慢慢欣赏”的态度投入课改,深入探索母语学习规律,着力于言与意这个语文教学的纠结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
24、洋溢出语文的独特魅力,“语文味儿”这个可爱的“宁馨儿”就会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反思: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语文课要有三味,其中一味便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25、”。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让我想到,现在语文教学一直在倡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过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支离破碎的文章字词分析,走过以情为主的感悟教学,现在把两者统一起来,对老师理解、挖掘教材,设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领会到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