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毫升和升的认识中山小学 刘磊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224。教学内容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物质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质的多少,严格地说,容量是指容器能够承载液体物质的最大承载量。而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质多少的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本内容是先介绍毫升,再进行累积至升,以此来建立毫升与升的关系,在分别介绍过毫升与升这个两个单位之后,通过将 1000 毫升的饮料倒入 1 升的量杯,让学生认识 1000毫升和 1 升是相等的,进而用“1000 毫升=1 升”表示 10
2、00 个 1 毫升合起来和1 升是相同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没有学习过用什么单位来表示液体的多少,但是无论是饮料瓶、油瓶、护肤品瓶上都有 L 和 mL 这两个单位,细心观察的学生对这两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课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展开,通过他们较为熟悉的事物认识升和毫升。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得出结论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通过学习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创设体验式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毫升和升的认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
3、清晰的升和毫升这两个测量液体的量感,积累直观经验,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直观的演示,由少到多一一建立 1 毫升、10 毫升、100 毫升、500 毫升和 1 升的量感。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在一个个的小实验中解决。动手实践和认真观察不仅仅只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一种贯彻始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意识,让学生试着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务,以一种2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1.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及毫升与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经历具体的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的方法建立
4、1 毫升、10 毫升、100 毫升、500 毫升和 1 升的量感。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2.知道毫升与升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换算。教学难点: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滴管、量筒、量杯、水杯、塑料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建构标准(1)老师带来了 2 个不同的杯子,你们觉得哪个杯子装的水多?有学生回答第 1 个,有的回答第 2 个。(2)如何来衡量那个杯子大,这时引入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单位来计量水的多少。(3)水杯、水壶等容器最多能盛多少水,在数学上我们把水杯、水壶等装水的
5、多少叫做容量。(4)请学生估测一下第一个水杯的能装多少水2.揭示课题在测量水、油等液体时,可以用毫升和升做单位。(板书课题:毫升与升的认识)【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情况,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知道数学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明确学习容量单位毫升和升的必要性】二、新课探究(一)探究一31.建立 1 毫升量感你们认为 1 毫升的水是多少?用滴管向量筒中滴入 1 毫升水,请学生观察 1 毫升水的实际是多少?(板书:1 毫升可以写成 1ml)2.建立 10 毫升量感用滴管向量筒中滴入 10 毫升水,请学生观察 10 毫升水的实际是多少?3.建立 100 毫升量感向量杯中倒入 100 毫升水
6、,请学生观察 100 毫升水的实际是多少?4.建立 500 毫升量感向量杯中倒入 500 毫升水,请学生观察 500 毫升水的实际是多少?5.交流日常生活中用毫升表示的物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创设体验式的情境学习,让学生真实感受到 1 毫升、10 毫升、100 毫升、500 毫升的量感,并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物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深刻的表象。 】(二)探究二1.建立 1 升量感动手操作向量杯中倒入 1 升水,请学生观察 1 升水的实际是多少?2.交流日常生活中用升表示的物品。3.毫升和升之间的关系将 1000 毫升的饮料倒入 1 升的量杯。1000 毫升等于 1
7、升。(板书:1 升=1000 毫升)【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周围的物体建立 1 升的量感,在建立 1 升量感同时发现毫升和升之间的关系,经过多次对 1 升进行体验,知道 1 升是 2 瓶矿泉水,或者是 3 杯的一次性水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 1 升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一)基础练习1.中填入升和毫升(1)一瓶橙汁的容量是 15004(2)一盒牛奶的容量是 980(3)一瓶定型水的容量是 240(4)一个热水瓶的容量是 5(5)一个水桶的容量是 12(6)一个电热水壶的容量是 2800(7)一盒冰红茶的容量是 375(8)一只护发素的容量是
8、400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一个药水瓶容量是 200 毫升( )(2)一个玻璃鱼缸容量是 100 毫升( )3.选择(1)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升多?(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能盛多少容量的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4.填一填4 升=( )毫升 90000 毫升=( )升6000 毫升+7 升=( )升 80L 72000mL=( ) L(二) 综合练习1.在 3000 mL 的浓缩橙汁里加上 10 L 的水,可以制成多少 mL 的饮料?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 13 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2.买 2 瓶 2L 装的可乐,获赠 1 小罐 335 mL 的可乐,小胖买 6 瓶
9、 2L 装的可乐,一共可以获赠多少毫升的可乐?3.某小学有 500 名学生。如果每名学生每天喝水 400 毫升,学校里订购的5纯净水每桶可盛水约 19 升,那么每天要订购纯净水几桶?【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毫升和升量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四、本课小结板书设计:毫升与升认识容量单位1 毫升 10 毫升 1 升=1000 毫升100 毫升 1L=1000mL500 毫升1 升6教后反思: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仔
10、细观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于毫升和升的认识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没有学习过用什么单位来表示液体的多少,但是无论是饮料瓶、油瓶、护肤品瓶上都有 L 和 mL 这两个单位,所以这两个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细心观察的学生对这两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接触,因此本节课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通过老师手里拿出的一个塑料瓶和一个玻璃杯,问哪个水杯里装的水多,来开展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找生活当中的 100 毫升、500毫升和
11、 1 升等物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实际经历中有了量感的建立。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平时生活经验积累当中的。通过学习可以发现,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二、演示实验、建立量感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得出结论的时候,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感兴趣,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这两个测量液体的量感,积累直观经验,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认识 1ml 时,老师通过在量杯中倒入 1ml 让学生用口数水滴数,用眼睛观察 1ml 的量,尤其是让学生在手掌心倒入 1ml 的水亲历感知。又如在认识 1000ml 时,从学生生活中的
12、的 1L 饮料入手,将它倒入量杯发现正好是 1000ml,通过量杯与饮料从而建立1L=1000ml 的等量关系。倒入过程由师生共同完成,并通过观察让孩子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节课中对于升的量感建立还不够,学生对于升以上的量感的建立本身就很难,在学生的意识里只认为升比毫升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如学生在练习题中对一个饭桶的容量做错的很多,说明学生对升的学习体验还不够。因此,本节课对于升这个量感的建立还应再多花点心思,让7学生对升的学习也要多次感知。 三、动手操作、注重体验“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 。学生没有动手验证,没有体验的过程,很多知识如“过眼云
13、烟” ,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为此,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整节课对学生量感的建立很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毫升和升的量感,但是学生的感官观察和亲自体验相比较,肯定是自己亲自动手过、体验过,留在头脑里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从整节课对毫升和升量感的建立来看,教师都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的,比如 1 毫升、10 毫升、是老师自己向量筒里操作的,接来下的 100 毫升、500 毫升和 1 升都是由学生代替老师操作的,没有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印象肯定不会深刻。因此,在整节课中能否把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用眼见看和亲自动手操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