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冶建第一军2第一章 问鼎江南 建设武钢钢铁是国家的脊梁。近代中国,从 189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钢铁年产量只有 15.8 万吨。而在 2008 年,我国粗钢产能就已达到 6.6 亿吨,其中过剩产能为 1.9 亿吨。及至 2013 年,全国粗 钢逼近 8 亿吨,达到 77904 万吨。中国钢铁行业的关键词 ,已 经由建国初期的“恢复生产”“供不应求” 转为今天的“铁矿石谈判”“产能过剩”“行业整合”等关键词。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成长发展,中国冶金建设如影相随地经历了钢铁圆梦、 转型发展、掘金海外、多元壮大的 辉煌历程。先有冶建
2、,后有冶炼。共和国不会忘记中国冶金建设行业的历史功勋,不会忘记“中国一冶 ”这支“中国冶建第一军”。1952 年,为着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现状,为着实现“钢铁过关” 的宏伟目标,大批党政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怀揣“钢铁圆梦”的理想,从全国各地陆续集结到华中钢铁公司。 1954 年 9 月,国家重工业部决定改组华中钢铁公司,分别成立武汉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建设公司。同年 11 月 1 日,两大公司分署办公。中国一冶,由此正式诞生。此后 10 年,累有迭变。武汉钢铁建设公司相继改名为武汉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1956)、武汉冶金建筑 总公司(1956)、武 汉钢铁 公司建设公司(1962,隶属
3、武钢)、武 汉冶金建设公司(1963 ,归隶冶金工业部),至 1964 年 11 月 16 日,冶金工业部决定所属施工企业按序号命名,武汉冶金建设公司遂改名为第一冶金建设公司。 1992 年,冶金工业部规范部直属企业名称,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改名为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2010 年组建为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冶”首先为钢铁而生。自从独立成立武汉钢铁建设公司,作为当时中3国关内最大的国有冶金施工企业,一冶就一直以承担武钢等国家重点冶金工程建设己任,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落后面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历史记录了这一切。1954 年,国家定址青山,建设新中国第一家最大的 钢铁联合企业,一冶全力承
4、担建 设武汉钢铁公司的施工任务。1958 年 9 月 13 日,武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毛 泽东主席亲自现场观看,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和冶建行业永远的辉煌。20 世纪 70 年代,一冶人参加当 时 中国最大的炼铁炉武钢四号高炉建设, 邓小平称赞为“又打了一个淮海战役”。70 年中期起,一冶参加“ 一米七”工程会战,拉开了武钢改造和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改革开放为中国一冶带来新辉煌。在此期间,一冶 经历 1984 开始的武钢“ 四同步”(武钢四号高炉、三烧结第二系列、三号平炉和五号焦炉四大技 术改造工程同步进行)大会战、二冷轧 工程和三硅钢工程等续建、扩建工程,一路写下新的 辉煌。作为武钢工程
5、的总承包方和主要建设者,中国一冶承担了武钢各个时期的工程建设,从年产钢铁“双二百”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到“双四百”“双七百” ,乃至“双一千”万吨以上的生 产能力,武钢几乎所有的工程都凝结了一冶人的心血和汗水。在实现祖国钢铁梦的伟大征程中,几代一冶人默默奉献 60 年,托起共和国的钢铁脊梁。路在延伸,梦在继续。钢铁出关 定址青山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4国成立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新生的共和国政 权,面对的却是蒋介石政府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 经济,成
6、为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站在历史之巅,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同年 12 月 6 日,毛泽东前往苏联。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国门。在莫斯科的日子,毛泽东的脑海里,萦绕着的是中国工业。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三大条约。此外,还有一个被毛泽东称之谓“ 又好吃”的成果,即苏联将帮助中国建 设一座大型钢铁企业等 50 个重大项目。中国一冶的诞生,最早孕育于共和国领袖的决策之中。因为,冶金建 设是钢铁工业的孪生兄弟。向南发展 钢铁过江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是钢铁。新中国的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 选址何方?说到选址,当时有
7、一个不小的波澜。 苏联部分专家勘察中国钢铁厂地址后,向斯大林建议将这个项目放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提出两大理由:第一,白云鄂博资源矿产丰富;第二,靠近 苏联,便于控制。毛泽东没有同意这一方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第二大钢铁基地,也就是新中国建设 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不能简单地从资源方面考虑,更要 “从国防和工业布局方面”考虑,钢铁要向南发展,把新型钢铁基地建在南方,一句话, “钢铁要过 江” 。毛泽东一语中的,决策高瞻远瞩。中国自己最早的 钢铁工业,可追溯到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时称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但是, 时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 钢铁
8、产量只有区区 15.8 万吨。恢复国民经济,急需大5量钢铁材料,发展国民经济更需要钢铁支撑。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成阵营,妄图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对我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必须让中国钢铁过关,过好增加产量这道大关,挺起自己的钢铁脊梁。钢铁过关,向何而行,事涉中国钢铁工业的大布局。从 1947-1950 中共中央先后接管 30 多家钢铁企业,开始集中人力,物力恢复 钢铁产业的生产。鞍 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钢铁厂的炼钢高炉很快恢复投产。但当时的钢铁企业主要居于东北,其中最大的钢铁企业就建于山海关外的鞍山,形成“ 北重南轻”的局面。 发展
9、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必 须改变这一布局。因此,这就有了党中央关于钢铁过江的重大决策,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第一支大型冶金建设队伍将出生长江以南。慎重勘察 定址青山1950 年 12 月,北京灯市口“工程师协会”旧址礼堂,国家重工业部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在中国钢铁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史称“ 第一次全国钢铁会议”。会议由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主持,朱德总司令担任会议主席团主席。出席这次高规格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位代表十分令人注目。他就是钢铁专家,地处湖北大冶的华中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名叫刘刚,30 年代留学英国, 时已年届五十。他被安排在主席团 的位置上。抗 战胜利后中国冶金界有“ 北陈(北方的陈大受擅
10、炼锡)南刘(南方的刘刚擅钢铁)” 之说。 这次会 议的一大议题是讨论在华中地区兴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厂。刘刚的出席,并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 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1951 年,毛泽东同意了由重工业部呈送的关于在华中地区兴建一座大型钢铁厂的建议。6然而,具体勘察过程中,筹建大型钢铁厂的目光,却不断朝着中国腹地的武汉聚焦。 1950 年 10 月,受中国重工业部的邀请,苏联专 家马洛歇夫到大冶考察,他主张厂址应选在武汉周边。 1952 年 2 月, 苏联黑色冶金工厂设计总院院长赫列布尼可夫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率领专家再一次来到大冶考察建厂条件和铁矿基地,认为 原拟定的大冶厂址,土质不好,厂区太
11、小,建筑费用昂贵。考察过后,建议我党中央,将这座钢铁厂建在武汉、大冶一 带。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则有待踏勘。为了选择一个具体的合适厂址,从 1952 年 3 月第一次选择厂址算起,到1954 年 4 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有过五次大的野外踏勘。其中,沿 长江和粵汉铁路线的大规模踏勘有过两次。一次是沿长江踏勘湖北省内的石嘴、白沙洲、徐家棚、湛家矶、阳逻、葛店、黄石石灰窑、氵韦源口、下陆、流芳岭等 处。另一次是沿粤汉铁路,踏勘土地堂、贺胜桥、横沟桥、官埠 桥、汀泗桥、新店、蒲圻和湖南岳阳的城陵矶、长沙的东登渡、捞刀河等处。前后选 点 23 处,其中十多处是在今天武汉市境范围内。除此之外,还组织踏
12、勘湖北境内的保安、金牛、崇阳、羊楼司;湖南境内的湘阴等处;并且着重在大冶、武昌等地作详细测量和钻探。其目光逐步缩小范围,初定流芳岭、下陆和徐家棚三个点为候 选厂址。1954 年初,苏联选厂组来到武汉, 经认真考察和具体分析,否定了徐家棚和流芳岭两个点,而对下陆厂址感兴趣。但是,对这种投资巨大、关系到子孙基业的大事,中苏专家不能不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当他们由下陆回到武汉后,又 对青山地区 进行了察看。在此之前,第一机械工业部已在此作了一些测量和地质钻探工作,准备在青山建 4 座工厂。而参加钢铁基地选址的同志们,原先却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专家们一到青山, 经过细心考察,异常高兴,一眼相中,认为在青山
13、建厂比在下 陆好得多。出于事业7心和责任感,有一部分专家还是到粵汉铁路继续踏勘厂址。他们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后,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 详细的计算,一致认为没有比青山地区更合适的了。因此,专家们在 1954 年 3 月 26 日提出了厂址选择意见书,推荐青山地区为钢铁基地的厂址。1954 年 4 月至 5 月,在汉口胜利饭店,国家 计委副主任蔡树藩召集中苏专家近 200 人, 讨论审查了以青山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厂址的设计任务书。会上,在讨论这座钢铁企业的称谓时 ,中方 认为仍然沿用“华钢”名称,苏联专家别良可夫则 提议:“钢厂依城而建,按惯例随地取名,应称武钢。 ”“武钢!
14、”济济一堂的中苏专 家, 齐声呼唤用共同的热血浇铸出来的火凤凰。在今天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在为即将诞生的“中国一冶 ”而欢呼呢?!只是在当时“冶建合一 ”的体制下人 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长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条件优越 永久基地说到武钢选址,长期流传着一个故事。1954 年 3 月的一天。武昌郊外,一行车队朝着青山方向急驶。车队载着二十几位苏联“ 老大哥 ”,其中有列宁格勒设计分院院长别良其可夫、总工程师格里高里扬、总图 运输专家德门其耶夫、 测 量专家多莫夫、水道 专家禾秋森、铁 道专家哈利克 还有华钢领导和中国专家们。他们要到青山实地踏勘,为武钢选址最终缩小范围。在无路可走中,一行人纷纷钻
15、出车门,手提肩扛 测量仪器,沿着田 间小路踏勘而去。徒步踏勘,要数德门其耶夫专家最累了,他的一条腿在前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给打断了,平日靠一只装上的假肢,一般活动倒能 应付,眼下考察的 艰难却不言而喻。 这位俄罗斯人拾起路边的一根竹竿当拐杖,一瘸一拐踏勘而去。中方8翻译见状,从附近的村庄里找来一匹马, 让他骑马而行。田埂的尽头,一座高不过 50 米,光秃秃形似长条面包的石山,突兀地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先行的 专家们,紧走几步纷纷向山顶爬去。德门其耶夫骑马赶来,下马拄着竹竿,一瘸一拐地也朝山顶爬去。因山道崎岖,忽听 “咔嚓” 一声,德门其耶夫的假肢给扭断了,只见他无可奈何地摔掉假肢,扬臂抡起竹竿朝
16、石山四周的旷野划了一道大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走走不 动了,厂址,就就建在这里!”武钢厂址的最终决定,看似偶然,其实不然。青山地区能为苏联专家所青睐,不是出自平常人们的那种偏爱;德门其耶夫的“一言九鼎 ”,也不是一种无奈,而是由青山地区本身的地理特点、地理条件确定的。青山靠近长江,可以开凿较短的工业港与之相通,也可以在沿江设立码头,水运方便。青山又离京广铁路不远,铁路运输十分方便;青山周围有许多湖泊,有大量的水源,可以给建厂后生产生活供排水创造优越条件。因为江水的温度 较湖水低,可以利用 长 江水来解决钢铁工业所需的大量冷却水以及武汉天气炎热的降温问题;青山地区的地质条件比其他厂址侯选地都
17、要好,属于第四纪坡积层,整个厂区除个别地方属于泥质土壤和人工填积层外,其余土壤较坚实、基坑干燥,不仅适合建设重型厂房所需的地质条件,而且可相对节约厂房基础和地下工程的投资,减少技术的复杂性,缩短工期,保 证厂房坚 固耐久,能充分满足长期生产使用的要求;青山建厂有许多优越条件,只要设计部门周密考虑、合理设计,在厂区总平面布置中,渣场、铁路的编组站、工业港和运河、供排水设施的渠道等,均可恰当利用不同地形,以节约 大量的工程投资;9靠近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武汉市,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随时得到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援,加速厂区建设。同时,随着工厂的建设和投入生产,也为武汉市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两全
18、其美。武钢建设的后来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些。多少年后,人们也记起了:青山地区作为厂址的特点和优点,和当时国家财政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李富春关于“选择的厂址,最好靠近长江,能建码头,离大冶和武汉都不远,交通便利,土质较好,面积在 500 公顷以上”的指示精神相符合。从此,湖北武汉,江南青山,原来的 “荒五里”,就成为了中国一冶至今未变的永久基地。从“315”到“9.13”一冶为新中国的钢铁而生。这要从它的前身“315 厂 ”说起。初期筹建时的辉煌前史1950 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基本确定在华中地区建立新的钢铁基地。同年,中央重工业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1952 年 3 月 19 日
19、,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正式向党中央写了关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地区分布问题的报告,建议 在大冶地区建设我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新中国要建第一座大型钢铁厂,这可是个天大的秘密。为了保密,将 这座准备开建的钢铁厂命名为“315 厂” 。有人 认为,这个名字与毛泽东在 1951 年 3 月15 日同意建厂有某种直接的联系。自此, “315 厂” 便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运和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从而也就和中国一冶的组建具有了历史的联系。101952 年 5 月 1 日, “315 厂”筹备处在黄石市成立。在中南局的直接组织下,从当时的中南 6 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大批抽调干
20、部,并从社会上招集工程技术人员,经营 管理人员和工人。同年 5 月,湖南邵阳 军分区独立第19 团第 1 营从驻地武冈县调到黄石市,集体转业到“315 厂”筹备处。到年底,调集的干部有数百人。其中,地委级干部约 60 人,县级 干部约 200 人。这批干部队伍中的大部分同志,被安排在施工方面的工作岗位上。1952 年 12 月 27 日, “315 厂”筹备处与成立不久的中南钢铁局合并,组成重工业部华中钢铁公司。 “315 厂”的名称从此不再出现。新组建的华中钢铁公司,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筹备机构,而将是承担新厂的筹备、建设直至组织生产的经济实体。从这时开始, “成建制”的“ 集 结” 与“调入
21、”,便成为武 钢和一冶的前史乃至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据一冶志记载,至 1953 年底,已集 结 6129 人。年底,国家决定扩建大冶钢厂,施工队伍集结和组建的步伐大为加快。 1954 年 25 月,三支 队伍相继调到华钢,包括西南钢铁公司工程公司 1800 余人从重庆成建制调入,太原钢铁厂工程公司 2700 余人从太原成建制调入,中南建工部第二工程公司 5500 余人成立建制调入。同时,华钢已组建成 6 个工程公司和一批 辅助生产单位,建立起包括计划、施工、技 术、 设备、材料、财务、劳资等一整套职能管理机构。至此,一个大型建筑安装联合企业基本成型。单独建制后的集结壮大1954 年 5 月 12 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新厂厂址选定在武汉市青山地区。新厂建设 准备工作的重点随之向武汉转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