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3 ,大小:321.50KB ,
资源ID:964870      下载积分:4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9648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胜败的关键决策的依据 - 咸阳师范学院.doc)为本站会员(天***)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胜败的关键决策的依据 - 咸阳师范学院.doc

1、1学术信息与动态2007 年第 3 期(总第 34 期)【 月 刊 】XUESHUXINXIYUDONGTAI2目 录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奖励金有无存在必要? 1不读书何以建设学习型社会 3学术集团中的个人因素 5知识世纪中,做有抱负的知识人 6为什么用“博物馆心理”看中国 7中国学术与人文传统 9“腐败休闲游”背后的腐败亚文化 10韩国人的汉字发明论 10从源头上刹住“恶搞”名著之风 11制度设计、自私开关与心灵和谐 12对君王的赞歌声中历史面目全非 13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 15我国将推出幸福指数 19美国侨领批高等华人挟洋自重 20大众的国学书目:该读些啥 21倾听的艺术(外三则) 22

2、自然科学迈因策尔:考量新世纪的复杂性问题 25科学靠证伪而不是反伪向前发展 28“生命海盗”窃取中国物种资源 30动物有没有笑? 33做算术汉英思维大不同 343黑猩猩过马路一慢二看三通过 34人类起源的两种假说 35人类将会渐渐消失,还是突然灭亡 36催眠究竟有什么玄机 38人脑十大未解之谜 39学术大讨论“科学的语言”正进退两难 41中国高校教育大学会不会破产 44浙大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 46兼职成主业教书退为副业 46南开不以分数论“英雄” 48想想丁肇中的“考试观” 48不应要大学赚钱 49标准化考试只能用于汰劣而非择优 54补考 56李洋:扇了谁的嘴巴 57现在不少研究生坐下来不能写

3、,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 58学生剽窃 导师受罚 58我眼中的美国教授 59大学宿舍管理 人性化一点不好吗? 60探索更合理的研究生招考制度 62校园,是否该恢复佩戴校徽规定 63上海大学:大学生可以“炒掉”辅导员 65港大考试为啥能如此“漫不经心” 654香港大学生为何不愁就业? 66上楼学理论下楼学操作 67哈佛牛在哪儿? 68大学生之页读大学良辰美景岂可虚度 72梁衡 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74在图书馆工作 10 年的收获 80记谱法 81阅读“十说” 82钱穆为孙女开的书单 82网络人才的取胜之道 83师院大讲堂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是否可能 84他山之石布劳德海德:大学创新要从保

4、护好奇心开始 90哈佛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土壤和理念 93敢说敢管的德国人 98幸福不在有钱 99美国人为何很少骂明星 100爬进图书馆 101“桃花源国”数瑞典 101国外大学如何对社会开放 1045人文社会科学 论文奖励金有无存在必要?王 静在现今中国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管理条例中,人们常常能够找到类似以下的条文:为鼓励大家发表高质量论文,更好地完成国家科研任务,制订有关论文奖励暂行条例:1发表论文成果须标注“某某”资助;2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在 1.0 以上;3被 SCI 收录 的论文,按影响因子分不同等级给予奖励,见表如下:影响因子 奖金数1.01.5 影响因子(1.0)page1001.5

5、3.0 影响因子(2.0)page1003.05.0 影响因子(4.0)page1005.07.0 影响因子(6.0)page1007.010.0 影响因子(10.0)page1001)教师为第一作者的,奖金由第一作者的教师领取支配,发给相关的合作者;2)学生为第一作者(含在职)与指导教师联名发表的期刊论文,所获奖金由导师(通讯联系人)分配;3)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在 3.05.0 以上,每篇科研配套 50000 元。学生为第一作者的,配套经费由导师支配,教师为 第一作者的,配套 经费 由教师支配。显然,这是科研机构管理研究人员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目前在科学界处于激烈

6、的争论之中,有赞成者,也有批评的声音。中科院某研究所的一位所长认为,如果不采用这种方式,研究者处于“大锅饭”状态,研究工作就会回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年代。这种论文奖励方式虽然有待完善,但毕竟有了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尺。尤其是在现阶段,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尚未达到“高层次” ,这样的标尺具有现实意义。一位来自地震系统的管理者认为,发表论文是研究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一位科研工作者因为奖励才发表论文,那他肯定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6研究者。因此,用金钱来标注论文的价值是中国科学界的耻辱。事实上,对论文发表者给予奖励,并非中国才有,其他国家也有相似情形。2006 年 6

7、月 15 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论文奖励金发表论文的额外嘉奖一文。文章指出,由韩国科学技术部提供的 3000 美元奖金将授予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相关作者。但与中国相比,这是非常微薄的。在中国,一些科学家甚至可以获得十倍数目的奖金。在巴基斯坦,该国科学部于 2002 年引进了一套制度,在此制度下,研究人员根据其一年之内累计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可获得 1000 至 2000 美元不等的奖励。其中一半作为研究奖励,而其他的则可供个人使用。类似的奖励制度,同样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这篇文章介绍,一位韩国基础科学政策局的代表(Young Nam Lim)称:“韩国奖励计划的目的是提

8、高科学家的士气,因为他们推动了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 ”巴基斯坦有人认为,这个方案的动机是为了给一些学术薪水较低的国家的科研人员一些补偿。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 Atta-ur-Rahman 称,1000 美元奖金可能是巴基斯坦一所大学讲师月薪的三倍。然而,反对者认为,论文奖励金制度是对他们所做工作的轻视。 “优秀的论文是汗水、乐趣与痛苦的产物。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生物学家 Sunyoung Kim 说, “如果这被计算出可以赢得 300 万的话,我觉得是可耻的”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台湾学者李远哲也同意这个观点, “如今中国的科学家为了被认可与赞誉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如果只把目

9、标放在名誉与金钱上,将会使你和你的学生变得可怜。 ”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另有一篇关于论文奖励金的文章。文章说,对科研工作进行评估,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工作。在一些国家,科学评估委员会没有经验或者缺乏人力,在另外一些地区则缺乏适当的评估机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评估几乎不可能。因此,一些地区对评审委员几乎没有信心,于是把经费直接给予那些已证明自己有价值的人,虽然这种方式存在缺点,但仍是一种奖励科学家的方法。文章认为,钱当然是有意义的,但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国家需要科学家在日益全球化的良好环境中去竞争。各地科学家都依赖他们最新、最好的论文获得荣誉,并利用这种荣誉讨论他们的工资的提升或获得新的工

10、作岗位。所以,许多国家每年都回顾一次科学成就,致力于找到一种方法激发科学家们不断发表优秀论文,或通过支付一笔巨额奖金奖励杰出的科学家。7文章指出,奖励依靠明确的出版物可能会带来不少问题,甚至会造成科学家的腐败。比如,在论文发表者名单上,谁是第一作者?谁是通信作者?这都容易引起争论。为了快速赢利,一个科学家可能会心甘情愿放弃一个幻想,而去努力赌一次报酬。研究人员用美元评价科学,就可能会更多地尝试剽窃或伪造数据。然而,国家应该避免采用简单的论文奖励方法激励科学家,而应考虑更多使用尊重的方式奖励科学家。在关系到科学家的报酬时,国家应该确保他们的成就得到强调。科学家最重要的是追求科学真理。不读书何以建

11、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倡议。但是这个倡议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如何营造读书的气氛,如何把学习、特别是全民读书落到实处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但是我总以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仍然是读纸质书。玩游戏也好,读手机短信也好,大约与学习是关系不大的。对比中国人读书时间大大减少而读短信时间急剧增长的现象,我总觉得中国离开学习型社会的距离还很大学习型社会当然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建设完善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图书馆,但是如果社会风气不扭转过来,再多的图书馆再多的图书也是白搭,不过是文化“政绩”和摆设而已近日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学

12、习型社会” 。我觉得这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倡议。但是这个倡议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如何营造读书的气氛,如何把学习、特别是全民读书落到实处。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各种新的媒体和通讯工具、特别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媒体飞速发展,比如互联网、手机等,但是我总以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仍然是读纸质书,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青年学生而言是这样,因为毕竟最有代表性的人类知识仍然是通过纸质图书传播和承载的。令人遗憾的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报纸上经常有这样的调查报告:中国大众的人均读书时间正在呈现减少趋势,与此同时,上网、玩游戏和收发手机短信的时间以几何级数疯狂增长。因此我

13、觉得与其笼统地说现在人们把读书的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情了,干什么了呢?至少相当一部分是用来上网、玩游戏和读短信了。先说读短信。本人 2002 年以来曾两度赴美。由于自己英语水平有限,加上访客身份来去匆匆,对美国的了解绝不敢说多。但是有一种对比颇为强烈,因而也颇难忘记,这8就是:美国人热衷看书,中国人热衷看短信(对不起,为了“片面深刻” ,这个判断颇有些过度概括的嫌疑) 。我在美国时,无论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汽车、地铁,总是看到大量美国人在那里看书,很多书还是很旧的,泛着黄色。从他们的外表判断,大多数不是专业的知识分子或学者 。对比之下,如果你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城市中的无论什么地方游走,看到的却是全

14、民读手机短信的滑稽印象:火车、汽车、电影院、会场、大街,乃至课堂,读手机短信几乎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景观。坐飞机的时候虽然不得已读不了短信,但是一旦飞机着落,还没有等停稳,就有大量乘客急不可耐地拿出手机开始收发短信。从电影院出来时,总是有那么多人拿着手机边走边看,煞是有趣。特别是在开会、看电影乃至上课的时候也有大量的人收发短信,令人对中国社会的公德建设不敢乐观。要说中国的手机市场开发并不早,但是后来的发展速度惊人。据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手机销售市场,手机数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更有报道,中国手机市场的特点还有:手机的更新换代频率高,一人拥有多部手机的比例高,奢侈型手机的销售量大。大量中国人,

15、特别是城市青年人,热衷于拥有多部手机和频繁地更换手机。这不是出于什么实际的交往需要,更多地是出于赶时髦、比奢侈、爱面子,生怕自己的手机款式落后被人笑话拿不出手(相比之下我认识的一些美国教授们往往带着很古旧笨重的手机,对奢侈型的手机没有兴趣,更不会像中国的同行那样熟练频繁地过“信生活” ) 。虽然出于尊重隐私的需要不好打听别人手机短信的具体内容,但是每当看到“读者”脸上不时露出的暖味而奇怪的表情,我总觉他们那么起劲地收发短信,不是出于什么实际的信息接收需要,而是在那里有着其他“乐趣”所在。一个人不可能总有那么多的实用信息需要发送吧,而且即使有,发一个两个就可以搞定,为什么发个没完呢?玩游戏也好,

16、读手机短信也好,大约与学习是关系不大的。这点我估计人们没有什么疑问。只有上网好像要复杂一些。我不否定上网的人中有不少是为了学习(广义)的目的,比如获得一些对于人生、社会、事业有用的知识,了解国内国际大事。但是同样我也看到大量的报道,说上网族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上网时更多地是和别人聊天或游戏。那些因为玩游戏而离家出走、逃课旷课乃至酿出命案的事件也时有披露,由此我更确信:通过上网学习者的比例一定低得可怜。对比中国人读书时间大大减少而读短信时间急剧增长的现象,我总觉得中国离开学习型社会的距离还很大。学习型社会当然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建设完善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图书馆(这一点中国做得远

17、远不够,比美国差很远) ,但是如果社会风气不扭转过来,再多的图书馆再多的图书也是白搭,不过是文化“政绩”和摆9设而已。(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集团中的个人因素梁子民 毕文昌梁: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普遍感觉,我们的学术一代不如一代。当老一代学者纷纷谢世后,这种感觉特别强烈。这些年高校的扩大,学术带头人受到的重视,特别是经费的增加,已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条件发生了很大改观。但学术水准的提高,学术大家的出现,还没有呈现让人期待的局面。从大的学术条件观察,虽然我们距理想的学术自由还有相当距离,但在学界,学术自由已成为基本共识。事实上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了进步。但学术何以还是如此局面呢?我

18、想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术界在学术发展中,对个人因素没有给予特别重视。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本来不错。特别是传统的文史哲研究,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厚的传统。就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建立的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的基础也建立起来了。比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考古学以及人类学等等,1949 年前,在国际上也还有些地位。你提到的学术集团建立中的个人因素,我想主要是指一个学术集团建立时期的核心人物的作用。梁:我们现在的学术制度,表面上看起来重视学术带头人,其实很难真正落实。我以为学术集团中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指这个集团中学术带头人的个人作用,主要包括选择人才的权力和使用经费的权力。我们看过去,中国凡有

19、学术传统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里面,确实是因为先有个人,最后才成就集体事业的。比如中国早期的地质学就和翁文灏、丁文江他们的努力分不开,静生生物所的发展与胡先骕个人相关。自然科学是这样,人文社会科学也大体如此。比如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建立就主要是李济的作用,中国近代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赵元任、李方桂他们的作用。著名的“史语所”的成绩和学术地位,与傅斯年有相当大的关系。除了用人和经费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术方向的建立和发展,主要依赖个人的学术趣味,这是学术集团形成的主要因素。毕:这个传统,其实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还在。当时中国高校中各个系科间学术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学者个人的学术声望。一说北大历史系

20、,就会说邓广铭的宋史、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研究,一说复旦则是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刘大杰的文学史研究等等。其他高校也大体如此。10梁:吴文藻早年在燕京大学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后来费孝通在云南“魁阁”时期的学术团队形成,也主要是个人的因素。可惜我们现在对学者个人的作用看轻了。其实一个研究机构只要选择了学者个人,其他就是学者的事了,学者比机构更在乎自己的名声。他要干啥就干啥,他用谁就是谁,绝对不能用条条框住。学术民主不能在这个意义上发生作用。毕:前一段我看商务出版的方显廷回忆录 ,也有这种感觉。我们知道南开大学的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一直非常有名,在国际上也很有声望。这就和两个人有关,一个是何廉,一个是方

21、显廷。南开工业经济研究起步的时候,当时方显廷刚在上海有了非常好的职业,但何廉的邀请还是让他动心。他到了南开,不但和何廉共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学术集团,如陈序经、李锐、吴大业、袁贤能、陈振汉、滕维藻等等,今天南开在这方面依然有优势。何廉、方显廷在南开经济所的建立过程中,以个人的学术趣味和学术训练决定了未来这个研究所的主要学术方向。他们把自己个人在专业方面长年积累的学术材料完全贡献出来,最后成就了南开在这方面的研究地位。梁:现在的学术制度,使个人在学术集团建立中很难发挥作用。我们现在提到某某学术研究机构,甚至知名的大学,很难把一个系科与一个具体的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对学术发展是不利

22、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学者的个人声望,这对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是最重要的事。重要学术职务,一定要让有声望的学者担任,行政方面的事务可以用助手解决,不然学术机关就和衙门一样了。这次中国社科院评选学部委员,所以受到学术界普遍质疑,主要就是学术声望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的质疑和建议,都值得主事者深思。相比之下,1955 年的学部委员的选择尚能说得过去,就是还顾及了学者个人的社会声望。因此,重视学术集团建立中的个人因素,是当今中国学术机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知识世纪中,做有抱负的知识人高希均作者: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新闻传播学家。出生于南京,1949 年赴台,1959 年赴美主修经济发展,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经济系执教 34 年,曾可选为美国杰出教育家。1982 年创办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目前担任王阳明文教基金会董事等职。曾先后出版二十余本著作,其中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 观念播种 、 构建一个干净社会 、 经济学的世界等在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