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第二次作业1、 新高中课程标准的特点有哪些?答: 高中新课程标准是高中课程改革基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为高中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它是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同以前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新课程标准有了突出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明确提出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原有的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是课程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提出高中的任务是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国民。这一任务需要通过各个具体课程来实现,不同的课程着重培养国民素质的某一方面。在国家制订的每一个学科
2、的标准中,都对学科的根本性质、价值和功能作了定位的描述,阐述了本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详细说明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为教材的编写和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提供指导。例如:“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
3、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改变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状况,在课程目标中不仅重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的这一变化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把课程功能从单纯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功能上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2知识与技
4、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合理说明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实施中,通过知识与技能,在过程和方法中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过来,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掌握。整合说明三者不是机械的组合,而是一种和谐合理的发展,共同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3体现国家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并对教学和评价提出原则性的建议,不再详细规定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反映出课程标准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4课程目标具有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课程目标主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进行描述。结果性目
5、标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体验性目标主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描述。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目标使用一些便于理解和操作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使课程目标更容易理解和操作。(三)课程标准打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2传统高中课程主要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重视学术性课程,适应地方的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课程薄弱。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选择学生终身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精心选择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知识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高中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学科严密、封闭的逻辑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之间的统整。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中设置了学
6、习领域、学科、模块。模块的设置不仅加强了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平台。学科中心的突破充分体现了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如:“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
7、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学大纲的中心是教师如何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课程实施中,学生是知识接受的对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压抑,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的角色。新高中课程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出发,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恢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中
8、课程改革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方式变革反映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将来终身学习提供学习工具。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通过学习过程整合其他两项课程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上。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了解、理解和应用,而课程标准则突出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 、 “体会了什么” 、 “感受了什么” 。如:“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和行动计划。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阅读有关考察项目的书籍,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基础
9、知识以及有关古建筑的民间传说、地方志等。访问环境设计师和城市化环境规划部门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考察报告活动进行相互评价。 ”(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 )(五)评价的多元性课程评价由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这是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趋势。高中课程标准淡化了终结性和筛选评价的功能,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工具。发展性的教师和学生评价在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各科课程中综合运用测验、观察、交流、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方式。课程评价也重视档案袋评价方式的运用,通过它来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六)实行弹性指导,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3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大纲对课程规定
10、过细、过死的弊端,在规定某一学科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后,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建议不再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行为作出硬性的规定,而是实行弹性指导。这种弹性指导的意义在于:1给教师实施课程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必像以往那样被束缚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而是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可以自己开发一定课程资源,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条件。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材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编写。虽然提倡一纲多本,但实际上限制教材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课程标准对教材
11、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允许教材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教材编写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供条件。2、 结合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谈谈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答:从广义上来说,指导教师的职责很多。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尽自己的职责,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感受和体会。1、学高为师,行正为范好的老师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尤其是当代的学生思想普遍叛逆,这就更需要一些优秀的教师指点迷津。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12、,教师没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是不行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参、教学大纲、多参与教研活动,并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努力地提高专业技能。不仅如此教师应始终树立好榜样,言传身教,行正为范。在教学中,注重仪容仪表、注重言谈举止。“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形象、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幽默的言辞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以导为主,授之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被动接受”到“主
13、动创造”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应协调教法与学法。如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巧妙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从“教会知识”转变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是加强指导与训练。如在“细胞增值”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较容易懂的 FLASH 动画,教会学生读图看图,掌握相关问题的主要解题技巧。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再次是注意反馈与矫正。可通过随堂演练,提问等形式随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奖优罚劣,及时纠正错误形成良好
14、的学习思维习惯。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之经历提出4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过程感悟中,感受到课堂教学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4、创设情境,讲究实效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15、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促使学生发展的第一要素。教师创设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隐含着学科内涵,富有吸引力。让每位学生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5、合作学习,狠抓落实 “合作学习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较为繁杂,学生自学过程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时采取的一种方式。教学中切忌只搞形式,再简单的问题也合作,毫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出示问题后不管不问,放任自留,这样做不仅浪费了时间,学习效果也很差。教师应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做到小组安排合理、分工明确,讨论学习时间适度,学习内容有价值
16、,交流方式、学习结果有反馈。在合作学习中,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到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全程把握。随时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力争全员参与。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并且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给成绩好的小组以奖励。激励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启发,使他们能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某一地理问题,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6、教书育人
17、,统筹兼顾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教育不仅讲究科学,更讲究艺术。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熟悉教育的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认真备好每节课。按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主要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水平的制约。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应认真剖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在备课时,可以注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注重知识点的呈现上,可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突破重难点;还可以选择新颖有趣的课前导入,课后注重知识小结;还应该合
18、理安排讲、评、练,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巩固知识点,向 45 分钟要效益。3、结合我国教学的现状,谈谈教师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会遇到哪些问题?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答: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也需要将教学的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由此可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种活动。它是在理论指导下5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教师及学校的专业发展。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19、,“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的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有人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为了教学”是指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是指研究的题目是教学之内的,非教学之外的,研究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研究现实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假设与思辨;“通过教学”是指问题研究与问题解决的过程都应由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不是到教学之外寻求解决途径,也不是放弃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决。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则是尊重研究者(中小学教师)的观点,以及从他们看世
20、界的方式了解他们眼中的教学现实。从以校为本的研究者对具体实践进行描述和总结的角度,可以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理解为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其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虽然是针对学校的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教师是研究主体,但它绝不是仅仅依靠本校内的力量,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还需要同伴合作和专业人员的引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这三要素是
21、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力量。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从不同的逻辑出发点来思考和陈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可能会有多种含义。但各种言说都应突出“以校为本”的特征,应该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和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学校实际状况的研究活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校本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保障,需要资源的保障、制度的保障、行政政策的保障等。明晰校本教学研究的保障机制,不仅可以普遍增强校本教学研究的研究意识,还可以促进各方面的
22、协调配合,使校本教学研究蓬勃开展。一、校本教学研究的资源保障 (一)人力资源保障 校本教学研究,既向教师提供了机遇,也为教师提出了挑战。因为我国的教学传统将教师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研究中教师多是被研究者。新校本教学研究挑战并改变了教师传统的研究观念,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具有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的教师正是校本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新校本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转变埋头教学的观念,而应具有自由的主体意识、敏锐的问题意识、积极的课程意识以及友善的合作意识。主体意识可以让教师明了自己的研究优势,明晰自己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学研究;
23、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的课程意识可以促进教师逐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仔细研究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实施更富有针对性;友善的合作意识可以尽量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作用,避免校本教学研究的自我封闭、孤陋寡闻。为了促使教师形成积极的教学研究意识,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可采取多种培训的形式,或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学习。6 教师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主要的人力资源保障。除此以外,教研专业人员和校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也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除了注重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外,还要开发教研专业人员和校长的人力资源潜
24、力,以期为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物质资源保障 新课程校本教学研究的展开需要相应的物力资源作保障,包括教学材料、图书资料以及必要的教学及科研设施等。它们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否则校本教学研究只能是空洞的、形式主义的。 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既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也是开展研究的得力助手。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教学材料已不仅仅是指教科书,还指围绕教科书开发的系列教学资料,包括与教科书同步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新的教材开发
25、政策还鼓励一线教师自主开发适宜的教学材料。其二,图书资料。图书资料是教学材料之外的供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教学研究之用的书籍、报刊、杂志等书面材料。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教学研究所需要的方法指导、前沿信息和相关研究的经验以及更广阔视野的资料信息。其三,必需的科研设施。针对新课程校本教学研究主要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特点,教师必需的科研设施主要表现为必需的教育教学设备,如现代电子技术设备、光学投影设备、模型等,还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如实验室、研究室等。 开发和利用校本教学研究所需的物力资源,不仅是教师的事务,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有开发多种教学资料的意识,学会甄别和选择各种教学及
26、研究的资源,如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汲取从事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并积极获取他人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学校则应把为教师的校本教学研究所需的物质资源作为学校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以丰富学校的软资源。学校应尽力为教师购置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及研究资料,鼓励教师自主开发适宜的教学资料。对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要注重图书资料的丰富性,及时更新,并提高图书资料的使用效率。科研设施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研究的切实需要和本校的经济状况建设和采购相应的基础设施,并妥善管理。 (三)经费保障 经费是校本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然而,经费短缺又是我国课程改革及教师教
27、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有多数学校空有改革的蓝图,但因为资金短缺,教学研究难以开展。贫困地区的学校甚至无力为教师购置课程标准等必备教学资料,教师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都不十分了解,何谈开展教学研究? 各级行政部门应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投入一定的资金。在学校层面上,应把校本教学研究所需的费用列入学校财政预算,保证每年或一定时期内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经费。此外,学校还应注意扩展其他的经费来源,如吸纳社区资助、私人捐赠、申请课题经费等。在校本教学研究的经费的利用和管理上,应做到合理使用,节省开支。学校及教师要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挥研究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克服资金上的困难,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 (四)
28、时间保障 时间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必要因素。没有时间,就谈不上校本教学研究。实际上,7基础教育工作是很繁重的,教师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教师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到上课、写教案、应付各类检查及开行政会议上。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发生变化了,教师应该更轻松,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才是。但新课程不但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而使教师在原有的工作负担之外增加许多新的工作。教师普遍反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保证教师的研究时间则显得十分迫切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应该意识到教师的时间问题,力求创造条件为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争取必需的时间保障。可以从
29、以下几点进行尝试性努力:第一,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挤”出时间搞校本教学研究;第二,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特别是不必要的行政事务;第三,利用行政手段,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保障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的时间;第四,结合教学开展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动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二、校本教学研究的制度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活动,需要教师的主体意识,也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制度保障可以为教师从事研究活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限制,提供基本的活动框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上的保障具体体现在激励制度、运行制度及评价制度等方面。 (一)激励制度的建设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
30、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积极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离不开激励制度的建设。 激励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要尊重教师的兴趣和性格特点,尊重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激励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还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公平对待所有的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又具有竞争性的合作环境。激励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还要有所针对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此外,还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物质激励基础上,结合精神激励,并逐步将激励的重点过渡到精神激励上来。 (二)运行制度的建设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运行制度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教学研究活动的管理上。教师在开展研究活动之后,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学校应该大致
31、对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前提性的预设,并拟订解决的方案,以免在问题真正出现时手足无措。以校为本的教学制度在我国是新兴的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且占主导形式的研究方案,运行制度的建设还要在尝试中逐步摸索。 (三)评价制度的建设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它与教育专业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另外,许多教师过去在实践中从事一些研究,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过去不是占主体地位的研究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式,多数教师还要逐步学习和摸索。所以说,我们不必要求教师像专家那样来搞教学研究,在评价教师的研究时,要建立合适的
32、评价机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这是评价原则的第一出发点。校本教研重在反思和解决实践问题,不是要宏观地建构什么理论或模式。评价时也要着重看问题的选择及解决情况,尽量避免学院式的教育专业研究评价模式。不要过度重视研究程序的标8准化,使得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课题的立项、开题、结题上,因而忽略了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实践意义。在研究成果的评价上,要注重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而不是看教师发表多少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评价要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原则。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教师的研究活动定性,也不在于给教师的研究活动贴任何形式的标签,而是以综合评价教师的研究活动为手段,
33、以此激励教师深入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活动及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明了自己的优势与缺憾,以提高自己的研究及实际教学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评价还要贯彻专家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专家参与评价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对教师的研究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的自评则可以让教师客观地了解自己。当然,无论是专家的评价,还是教师的自评,都要尽力做到公允。三、校本教学研究的行政保障 依据教育行政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行政保障分为两部分:校外行政保障(行政主体为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和校内行政保障(行政主体为学校)。 (一)校外行政保障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改变了过去的中央集权的单级课程管理体制
34、,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由此,可以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由管理角色转变为服务性角色。对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部门要给予一定的保障。 首先,要在行政上赋予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权利。事实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但长期的升学竞争压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实践研究。因此,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层面制定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加强对校本教研的宏观 引导。 其次,在校本教研管理上尽量分权。我国过去实行的是集权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倾向于标准化的
35、管理方式,课题申报、实施、结题过程中追求规范性,这限制了教师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国家和地方在改变传统科研管理的方式基础上,对校本科研的管理应尽量分权。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进行校本教学研究。 此外,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应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校本教研刚刚开始实施之际,学校、教师在此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科研经费紧张、教师研究能力不足、家长的责难等。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应尽力为学校及教师解除困难和障碍,由过去发号施令的角色转变为服务性角色。 (二)校内行政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的,它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内部方方面面的支持。从行政保障的角
36、度来说,校本行政管理是校本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校内行政保障。 关于校本管理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名的校本管理学者戴维(David,.L)在总结了校本管理的实践后给校本管理作了如下两个界定:(1)学校是需要的决策单位,教育决定和决策应该尽可能在最底层作出,所以,学校在经费和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应该增加,学区教育中心办公室的控制应该减少;(2)有效的改革不仅需要依赖于外部程序,更多的需要有关人员的决策参与。变革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内部的需要。 有学者从组织的角度对校本管理的概念及原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校本管理是针对外控式的传统学校管理提出来的。外控管理指的是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据外界的
37、权9威或中央的指令进行的,并不照顾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校内成员只是执行工具,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与此相对的是,校本管理指的是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而制定的,学校的成员(包括校董、校监、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他们会运用各种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及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校本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校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下放。在校本管理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会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分权的基础上,校本管理强调参与式管理。学校的管理决策不再是由校长一人说了算,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教职员工
38、的人人参与,每个教师甚至社区人士、家长、学生也可参加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 “校本教学研究学校文化就是在学校领导、教师等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利用各种资源,构建适合于学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的文化氛围的过程”。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要从不同层次着手。既要重视观念层次的文化更新,也要注重制度层面的文化熏陶,还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基础保障。 校本教学研究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还存在着困惑。解除教师的困惑、树立正确的校本教学研究观念是营造校本教学研究文化的前提。要尽量改变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年复一年重复自己习惯行为的倾向,树立尊重和相信校本教学研究的思想。在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校本观念的基
39、础上,还要让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念,进行真实、真正的校本教学研究。 必要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模式。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要以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研究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兴趣及个性特征。管理的目的不是束缚教师的行为,而是促进教师的研究,因而要避免过度限制教师的积极性。积极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校本教研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为校本教研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使研究活动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文化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生成的。营建积极的校本教研文化离不开具体的研究活动以及对教师的培养和指导。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建设,
40、不仅可以让教师有机会在活动中一试身手,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也可以通过活动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使得每一个教师都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渴望。四、新课程校本教研培训 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的科研素质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的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指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研究的内涵、实施校本教研的意义等的理解和看法;科研知识,指教师从事研究时所需要的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学科、科研方法、整理科研成果的能力;科研能力,指教师研究学生及教育教学实践、从事校本教研的能力。我国整体上教师的素质水平是不均衡的,这是客观必然的。从总体上说,教师的科研素质还是比较低
41、下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师教育及开展各式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一)改革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是根据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对口培养的。我国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着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10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及校本教学研究的进行。 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的狭隘性、片面性制约了教师教育整体的发展,也制约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为了使教师教育成为一种整合的、系统的专业性教师培养
42、实践活动,为了培养新课程校本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专业型教师,应该将教师教育模式由目前封闭型改变为开放型模式。首先,要树立教师教育的新理念,确立终身的、立体的教师教育大观念,打破现在封闭定向模式,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其次,要打通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中职前教育系统与在职教育系统之间的壁垒,使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 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改革教师教育的核心。教师教育的通识学科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广博性,注重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贴近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职前教育阶段,也要注
43、重科研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多深入教学实践,在了解实践问题的基础上作相关的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日后的教学研究打基础,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 (二)重视在职教育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施者可以是院校,也可以是特定的地区,还可以是学校。这里先着重理解院校培训。 院校培训是以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综合性大学等非师范性高等学校为主体,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研究能力的在职教育方式。院校培训一般来说拥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够提供学科前沿性的知识信息和课程改革的新理
44、念。在高校教师的帮助下,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但院校培训很容易重复职前教育的内容,导致培训质量下降。另外,由于院校培训的时间短,许多问题不能得到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再加上落后地区在职教育投入不足,院校培训容易流于形式。 (三)履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 service training),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 1989年的界定,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这一界定剖析了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校本培训的主体“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目标“满
45、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以及校本培训的场所“校内”。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为出发点的,贴近学校实际,有利于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是培训的主要场所,覆盖面广,便于实施全员培训;以满足教师个体需求为目标,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教师学习的需要,形成教师在职教育的积极动力;校本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人、财、物、信息等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在职教育中的导向、管理、监控、评估、激励等功能。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教育的培训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针对性强,灵活性大,培训方式多元化,可操作性强,时效性强。 校本培训灵活性大,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关键在于是否和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参与培训的教师的素质相吻合。校本培训的方法灵活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需要根据每次校本培训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校本培训的方法具体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观摩法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