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博士后服务管理工作指南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一三年十一月主编:副主编:编委:前 言广东的博士后事业已走过 28 载春秋。28 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社部的有力指导下,广东的博士后事业坚持培养与使用结合、坚持产学研结合、坚持人才与项目结合,大力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使博士后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博士后工作新路子。目前,广东全省设有 13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8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5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博士后工作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博士后已经成为广东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生力军,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
2、已成为我省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为加快我省转型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全省上下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 的广东工作总目标努力奋进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博士后工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划好博士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推进广东博士后事业不断创新发展。要提高博士后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一支业务强、政策精、服务好、作风正的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队伍必不可少,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博士后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此,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力量,精心编撰出版了这本广东省博士后服务管理工作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指
3、南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针对性强。 指南是针对我省博士后工作实际情况及其实际操作规范与流程编写,目标读者主要是广东各级博士后管理部门和广大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目标受众和具体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二是系统性强。 指南全面介绍了我国、我省博士后制度、政策和管理体系,介绍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博士后工作具体政策规定和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的各类基金简述等,内容丰富全面,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广东博士后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可操作性强。指南根据我省博士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家、我省和我省各地市相关政策文件,结合一系列图表,介绍了博士后工作相关操作流程和规范,具有很
4、强的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希望各级博士后工作部门充分用好广东省博士后服务管理工作指南 ,健全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同时希望广大博士后管理人员学好、用好指南 ,切实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本指南的编写过程中,中山大学的黄伟娥老师、罗茜老师、刘梓楠老师、谢敏曦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的朱志成老师、刘海飞老师、谢宏威老师等付出了大量心血与宝贵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签名:日期:目 录第一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1一、中国博士后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二、博士后制度的建立 .2三、博士后制度的发展
5、.4四、博士后制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1第二章 我国博士后制度相关概念和管理机制 .13一、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相关概念 .13二、博士后工作组织机构及管理框架 .16三、国家、广东省和广东省各地市重要的博士后工作政策文件 .19四、博士后相关项目介绍 .80第三章 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评估 .92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的条件和程序 .92二、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条件和程序 .93三、申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条件和程序 .94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95五、博士后工作评估 .96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管理 .97一、申
6、请做博士后研究的条件 .97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收类型 .98三、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进站申请和审批程序 .98四、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所需材料 .99五、出站人员再次申请做博士后研究 .100六、外籍人员来华做博士后研究人员 .100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招聘 .100八、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方式 .101九、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与审批程序图 .102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管理 .105一、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科研课题确定 .105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报告会 .105三、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 .105四、博士后研究人员成果归属 .106五、博士后研究人员职称评定 .107六、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
7、期间转站 .107七、博士后研究人员出国管理 .107第六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 站管理 .107一、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的要求 .107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申请和审批程序 .107三、博士后研究人员延 期出站 .111四、博士后研究人员提前出站 .112五、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所需材料 .112六、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评审会 .113七、 博士后证书申领及办理 .113八、出具单位接收函的规定 .113九、出站后无接收单位或出国手续办理 .114第七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退站管理 .114一、退站手续及退站待遇 .114二、退站规定 .115第八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福利待遇 .115一、博士后研究人
8、员专项经费 .115二、博士后研究人员工龄计算 .117三、博士后研究人员住房管理 .117四、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及子女的随迁 .117第九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分配 .119第十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户口管理 .120一、进站户口迁移 .120二、在站户口管理 .121三、出站户口迁移 .122第十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档案管理 .123一、入站所需档案材料 .123二、出站所需档案材料 .123第十一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可申请的各类基金列表 .124一、可申请的各类基金列表 .124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程序图示 .125附录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范
9、本 .126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办法范本(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126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范本 .134附录二:申报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样表 .140附录三: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站表格填写样表 .1401.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材料整理说明 .1402.开题报告会举办程序和表格 .1413.博士后中期考核报告会举办程序和中期考核表 .1414.博士后期满出站报告会举办程序和出站相关表格 .1415.博士后研究人员退站办理程序和退站表 .1416.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申请表格 .141附录四:广东省博士后专项经费收支结余情况明细 表 .1421第一章 中国博
10、士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博士后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一种培养和造就优秀专业人才的制度。它是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以下简称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招收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在站内从事一定时期科学研究工作的制度。一、中国博士后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博士后制度是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制度,其产生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和科研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为博士后制度的创立提供了前提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仅百余年的历史,建国后的研究生教育时断时续,科研体制
11、从属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后,教育和科研制度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我国博士人才培养工作发展为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人” 的基础。1977 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1978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981 年实施学位制,到 1983 年已经有部分人员获得博士学位。此后,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从而为博士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人” 的基础。二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来的科研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使科研机制的活力有所增强,科研活动日益活跃,它一方面为建立以流动性为特征的博士后制度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博土后制度的产生因有利于科研体制改革而具有更充分的必
12、要性。2.建立博士后制度适应了国家改善高级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方式的客观要求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科研、人事、社会福利等制度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僵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人才难以流动、学科交叉困难、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弊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传统制度的弊端日趋明显,越来越不利于我国高级2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博士后制度适应了国家促进高级人才流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促进科研活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为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块特区。3.“十年动乱”造成国家人才匮乏,科教战线百业待兴的现状是博士后制度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的动
13、因“十年动乱”使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在人才方面,高级专业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都出现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局面,各学科领域的科研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严重不足,人才需求十分强烈;在科研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领域和新问题,传统的研究队伍单一的科研组织模式难以适应科研的需要,而博士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培养功效和其所特有的流动性、针对性、时效性、机动性等特点,恰好满足了我国高级人才培养和使用及科研活动的要求。4.吸引留学博士回国工作是博士后制度产生的直接诱因从 1983 年起,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派遣出国学习的留学博士陆续回国。然而,这
14、批人员的人事关系安置、职称、工资、住房和工作安排等问题难以在当时的制度框架内得到合理解决,人才流失严重。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批人才,同时吸引更多的留学博士回国工作,为他们创造比较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国家急需的高级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博士后制度所具有的特殊机制,使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选择。二、博士后制度的建立我国不少有识之士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要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其中,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983 年 3 月和 1984 年 5 月,李
15、政道教授曾两次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我国设立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他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一部分有带头作用的高级科技人才;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过程的一环,青年博士必须在学术气氛活跃的环境里再经过几年独立科研工作的锻炼,才能逐渐成熟。因此,应在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设置一些特殊的职3位,挑选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这里从事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引起了我国领导人和政府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 1984 年 5 月会见李政道教授时,高度肯定了他的建议,并赞同说:“
16、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 ”邓小平同志还对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目的、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具体措施等都做了明确指示。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李政道教授所提建议的批示精神,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和留学回国博士的建议,并征求一些部门和地方意见,同财政部、国家计委、公安部、劳动人事部、商业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磋商,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 国发198588 号) 。 报告指出:“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是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17、,对于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增强科研、教学队伍的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 报告提出了在我国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初步意见,并按邓小平同志与李政道教授的谈话精神,提出了在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宗旨、目标和方法。1985 年 7 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准该报告。88 号文件构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为使博士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985 年 7 月,国家正式成立了由人事、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规划和宏观政策并协调有关工作。国家通过在一些科研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设立流动站和工作站的方式,吸纳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进站开展科学研究,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在设立流动站和工作站时,国家根据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国防事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确定设站单位数量和专业、行业领域。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博士后制度的实施。一是鼓励人才流动,促进学术交流。博士后制度建立的初衷之一是通过鼓励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合理流动,畅通流动渠道,促进学术交流,使博士在活跃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