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贵 州 省 “十 二 五 ”促 进 城 乡 就 业专 项 规 划本规划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与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推进促进城乡就业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促进城乡就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制定促进城乡就业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第 一 章 “十 一 五 ”时 期 的 主 要 成 就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末,预计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 2348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 1.24%,其中城镇、乡村就业人员分别达到 515
2、 万人、1834 万人,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3.92%、0.56%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5.6 万人,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3.9 万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15.9 万人,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就业 60.64 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城乡就业结构比例为 2:8,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 2005 年的 75.236.5318.24 改变为 2010 年的 68.4610.9320.6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略有上升。二、促进就业法制体系日趋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贵州省就业促进
3、条例 (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的施行,为促进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以扩大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统筹就业为指导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各项措施,在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 、 “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 等专项服务活动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 “
4、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等项目,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十一五”时期,预计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 25.4 万人,实现就业 19.89 万人,初次就业率为 78.31%。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认真落实农民工促进就业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和劳务输出基地县的作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劳务协作,广泛收集、及时传递用工信息,形成外有信息、内有资源、输出有序的格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五”时期,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 470.48 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
5、力 98.37 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 51.72 万人次, “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 652.74 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人员 504.6 万人,省内务工人员 148.1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总体上升。五、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进一步巩固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从免费培训、送岗上门等方面,多形式开展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困难人员早日实现就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十一五”时期,全省促进就业各项扶持资金共使用 32.13 亿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 8.58 亿
6、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1.26 亿元 ,职业培训补贴 6.25 亿元,职业介绍补贴 0.85 亿元,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15.9 万人。六、各类群体就业取得进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化解安置压力,维护城镇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2009 年,共有7868 名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累计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费 1.86 亿元,自谋职业率从 2005 年的 43.2%提高到 2009 年的 54.5%;通过实施“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 “妇女成才支持行动”和“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行动”,抓培训、抓扶持,帮助妇
7、女创业就业。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登记失业的近 2000 名残疾人实现就业。3七、人力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十一五”期末,全省已建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331 个,从业人员 2032 人,人力资源服务网站 67 个,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 350 个,从业人员 1250 人,为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用人登记、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各项就业服务。省、市(州、地) 、县(市、区、特区) 、街道(乡、镇) 、社区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省共有 123 个街道、1376 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分别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 1186 人和 5474 人,公
8、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实现由政府计划配置向市场化配置的转变。八、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新成果在大力推进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师学院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十一五”时期,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从 2005 年的 2.6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的 4.3 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累计达 5.59 万人;各类培训机构统筹培训 106.28 万人次;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覆盖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9、“十一五”时期,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共鉴定考核 41.06 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7.46 万人,其中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 1.01 万人。九、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制定完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落实各项措施,基本完成贵阳市、遵义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启动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试点。截止 2010 年末,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 1.57 亿元,是 2007 年末的 3.89 倍。加强对创业、就业的扶持和人员培训,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 ,利用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加强人才培养,实施“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
10、训工程”, “十一五”时期,累计培训 12 万人次,其中创业人才培训占 20%以上。第 二 章 “十 二 五 ”时 期 面 临 的 发 展 环 境“十二五”时期我省促进城乡就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有利条件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4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促进就业工作的情况,研究、协调和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配套措
11、施,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就业政策的积极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促进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我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力度实施新阶段扶贫开
12、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内需,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攻坚期,通过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根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为扩大就业提供持续支撑。促进就业的条件和基础更加成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在配置和流动中涉及身份分割、社保分割、地域分割、管理分割等方面的障碍将进一步消除,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职业介绍、维
13、权和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后,各项促进就业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得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具备了更好的环境。二、不利因素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时期我省劳动力供给数量仍然较大。全省人口第四次出生高峰时期出生人口在“十二五”期间陆续进入劳动年龄,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 1564 周岁劳动适龄人口年均规模达 2704 万人,预计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累计将达 930 万人(其中,城镇 170 万人,乡村 760 万人) ,当期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仅为 320 万人(其中
14、,城镇 130 万人,乡村 190 万人) , “十二五”期末劳动力供大于求 610 万人(其中,城镇 40万人,乡村 570 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同时,青年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并存的局面将维持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得到大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需求增长将会放缓,高技能人才紧缺,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水平较差,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就业工作还面临诸多难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还
15、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网络建设滞后,就业服务机构中针对农民工服务机构人员不足、经费缺乏,创业服务体系缺少提供经营、技术、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的专职队伍和组织,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公共服务体系与经营5性服务体系的培育、建设和分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的要求不相适应。现行教育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趋城市化,融入城市的意愿和诉求强烈,但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劳
16、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农民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仍未得到切实保障,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使得农民工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随着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明晰化,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争议呈大幅上升趋势,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在劳动保障领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第 三 章 “十 二 五 ”时 期 的 指 导 思 想 、基 本 原 则 和 发 展 目 标一、指导思想高 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伟 大 旗 帜 , 以 邓 小 平 理 论 和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17、科 学 发 展 观 ,解 放 思 想 , 更 新 观 念 , 抢 抓 国 家 深 入 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 历 史 性 机 遇 , 紧 密 结 合 工 业强 省 战 略 和 城 镇 化 带 动 战 略 的 实 施 , 把 促 进 就 业 放 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优 先 位 置 。 以 充 分 开 发 和 合 理 利用 人 力 资 源 为 出 发 点 ,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 改 革 创 新 , 深 化 贯 彻 “劳 动 者 自 主 择 业 、 市 场 调 节 就 业 、 政 府促 进 就 业 ”方 针 , 进 一 步 实 施 扩 大 就 业 的 发 展 战 略
18、和 更 加 积 极 的 就 业 政 策 , 千 方 百 计 开 发 就 业 岗 位 ,深 化 就 业 体 制 改 革 , 促 进 机 制 创 新 , 建 立 与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要 求 相 适 应 , 与 新 型 城 乡 人 力 资 源 和社 会 保 障 制 度 相 协 调 的 工 作 机 制 , 促 进 城 乡 劳 动 者 素 质 全 面 提 高 , 就 业 稳 定 充 分 , 结 构 科 学 合 理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将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
19、务,将充分开发利用我省人力资源作为贯彻“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拉动消费激活内需的坚实基础,以就业扩展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将促进就业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二)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他们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自主择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建立新型、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体现。在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
20、积极性,调动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就业工作。继续培育成熟的市场机制,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双向选择的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我省经济和就6业新的增长点。面对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持续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并存的复杂局面,政府应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千方百计广开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规模促进素质就业,使城乡劳动者都能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得到有效地就业和创业培训。(三)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乡镇企
21、业和服务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门路和就业门路。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实现体制制度融合,政策措施统一,服务保障均等。有步骤地实现城乡就业工作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公平、体面地就业。(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制定劳动者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信息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扶持。对各类创业主体应当平等对待,依照国家规定放宽资金、经营场所等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小额贷款担保体系,支持和鼓励小额贷款担保服务机构和担保企业为劳动者、企业的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自主创业劳动者的信贷支持。对回乡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技术、
22、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35 万人以上,其中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30 万人以上,帮助 15 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5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力争到 2015 年末城乡就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例达 37,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例达 552025。民营经济的发展 5 年累计促进新增就业 100 万人。第 四 章 “十 二 五 ”时 期 的 重 点 工 作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城乡就业,优化就业结构,进一步
23、落实并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就业制度,完善就业机制,改进就业服务,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逐步改善社会就业和创业环境,努力控制失业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统筹城乡就业,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基础上,推进素质就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消除劳动者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一、贯彻落实“ 就业优先” 的战略一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将扩大和稳定就业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更好的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
24、动员社会各方7面力量,共同做好就业工作。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就业宣传,使各项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法制观念,为就业的市场化、法制化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一是在继续保持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在确保全省总值实现 8000 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 10000 亿元的前提下,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格局,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确立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二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5、的历史性机遇,紧密结合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的要求,在“十二五” 期间重点振兴我省的电力、煤炭、化工等十大产业,走出一条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工业强省战略将累计新增就业人员 150 万人以上。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产业,如旅游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等,同时,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按照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三年有突破,五年上
26、台阶,十年大跨越”的要求,到“十二五”期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左右,个体工商户超过 80 万户,私营企业超过 20 万户为目标,继续重点扶持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省梯度转移,推进我省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产品加工业,按照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要求,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十二五 ”期末城镇化率要达到 40%的要求为依托,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和服务业,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
27、地转移。三、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继续做好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在完成贵阳市、遵义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及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验收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将其余 5 个市(州、地) 全部认定为省级创业型城市并完成评估验收工作。大力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发挥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入小企业创业基地,创办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加工、动漫、服务业等各类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 2000 户小老板,新增 10 万个
28、就业岗位。进一步健全创业培训体系,使自主创业者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8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一是积极促进青年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 三支一扶 ”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和“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通过开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网络招聘周”
29、、 “民营企业招聘周” 、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 等活动及落实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贯彻实施“五个一创业工程” ,在全省范围内打造 1 个高校毕业生创业示范基地,建立 10 个创业培训基地,扶持 100 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 1000 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和相关创业支持,组织 10000 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工程。探索实施创业导师制度,挑选企业家以传、帮、带形式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援助力度。二是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大力改善农民
30、工就业环境,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在全省推动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农民工到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及省内经济较好的地区务工就业。大力促进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引导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就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就业。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创业基金,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担保资金等,在信贷、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带动就业。将农民工纳入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项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
31、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积极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城市新市民转变。三是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及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力度。按照人本服务的要求实现就业援助精细化,用制度化的安排实现就业援助长效化,完善登记认定办法,全面推进就业失业登记证 ,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努力使未就业的援助对象获得更具针对性的重点帮助,确保已就业的援助对象切实享受政策扶持以稳定就业。积极稳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充分就业社区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四是充分关注特殊群体的促进就业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对残疾人、退役士
32、兵的就业工作给予充分重视,残疾人的就业工作要按照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规定,鼓励各方面力量集中安排残疾人及其子女就业;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谋职业;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就业。对退役士兵的就业要建立起“自主就业、经济补偿、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安置工作机制,以“推进一项改革、完善一项制度”为工作核心,即深入推进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安置改革,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培训就业服务制度。对妇女的就业工作要充分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坚决禁止用人单位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以及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对少数民族就业要充分保障其享有平等的就业
33、权利,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9五、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在“十二五”期末,全省所有街道、乡镇、社区建立和健全基层工作平台,实现基层工作平台全覆盖。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均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工作平台建设,实现覆盖城乡的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同时,逐步实现就业服务手段信息化,到 2012 年底前,全省全面实现市(州、地) 、县(市、区、特区) 、街道(乡、镇) 、社区使用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办理所有就业相关业务,逐步实现基层工作平台机构、人员
34、、经费、场所、制度、工作“六到位”,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公共就业服务。六、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一是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初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就业服务的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各市(州、地)至少要建立 1 个人力资源市场,各县(市、区、特区)要建立健全 1 个以上公共就业服务为主要职责,并能同时提供人力资源招聘、人事代理、人才培训、档案管理等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劳动者自主择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积极推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进程,推进政府
35、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三是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大力推动非公有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形成与公共服务优势互补的格局。研究制定实施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享受政府补贴办法,促进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建立省、地、县三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自律和协调作用。努力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试点建设,建设 7000 平方米的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项目抓手,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四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
36、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为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诚信档案,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行为,保障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的安全,降低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的交易成本,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七、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紧扣培训需求,从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突出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为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社会稳定以及发展地方
37、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省范围内有选择地建设一批培训专业具有地方特色、培训重点各有不同、培养对象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高各地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我省具有产业优10势的旅游、制药、民族手工艺等行业提供人才保障。 “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立 20 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设施设备等需投入资金 1 亿元。一是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二是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 1-2 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三是对企业新录
38、用的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要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四是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五是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六是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七是对农村使用人才要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新兴产业、行业所需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各类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十二五”时期,全省城乡统筹培训达到 120 万人次。八是进一步明确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
39、旨,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 10 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6%以上;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都要建成 1 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省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全省技师学院达 5-8 所。九是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
40、养培训体系。依托一批水平较高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积极争取从国债资金、职业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坚持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职业培训资源的作用,总结推广技师院校的试点,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 “十二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3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5%,逐步缓解全省技能劳动者短缺的状况。十是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完善制度、规
41、范管理、狠抓质量、树立信誉的原则,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科学发展。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选拔、激励和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鉴定考评人员、管理人员、质量督促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健全职业资格证书核发管理机制;推进我省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八、构建预防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建立就业和失业的评估制度。建立宏观政策就业效果评估机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制度、宏观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中,对预期的就业影响进行评估;对有利于就业总量目标实现的,积极鼓励;对可能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的,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探索建立失业调控和预警机制。继续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的试点,主要对企业岗位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十二五”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