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研究 研究综述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课题组 摘要: 我园自“十一五”开始致力于吴文化的研究,从本土文化出发、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吴文化中的歌谣、童戏为资源,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为切入点构建特色课程。在“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中,我园出版了鸿山童谣童戏一书,以此为基础,我们将从新的视角出发 ,尝试在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以此来 实现传统优秀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保持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办园品位。 关键词: 文化 生态理论 吴地童谣童戏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吴地童谣童戏课程 引言 “乒林乓郎猜、乒林乓郎猜
2、 ”,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当我们还生活在小小的村庄的时候,一首简单的童谣常常成为我们放学后快乐的开始。那时候,一根绳子、一块沙包、一条皮筋,甚至一片糖纸都会成为我们游戏的资源,我们常常在简单的童谣童戏中玩到天黑,直到家人来寻才无奈结束,回想曾经的快乐是多么的纯真和质朴!现如今为了让快乐延续,让文化传承,我园自“十一五”开始就致力于吴文化的研究,从本土文化出发、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吴文化中的歌谣、童戏为 资源,以游戏的开发与实施为切入点构建特色课程。在“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中我园出版鸿山童谣童戏一书,以此为基础,我们将从新的视角出发,尝试在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以此来
3、 实现传统优秀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保持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办园品位。何为文化生态理论,简言之就是研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文化的新型社会分支学科。那么如何在这全新的视角下,努力创设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环境,使传统文化不断鲜活起来,以适应 现代幼儿的发展呢?由此,我园开始了对此课题的挖掘与研究。 相关概念及其定义 从文化生态的视阈中来研究吴地童谣童戏课程,是具有实践意义且深入可行的。本课题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关键字“文化 生态理论”、“ 吴地童谣童戏 ”“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的吴地童谣童戏课程 ”进行界定,理解
4、其内涵和外延。 文化 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 生态学 一词,该词是 19 世纪70 年代由 德国 生物学家 E.H.海克尔 提出的,用以研究文化与整个环境生物集的关系。 1955 年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 文化模式 的来源。 按照 中国大百科全书 里的定义, 文化生态学 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是研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文化的,从而说明文化特征及其产生发
5、展的规律的科学。 吴地童谣童戏: 童谣 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歌谣。 童戏即儿童游戏,是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 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 智 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吴地童谣童戏是指带有 泰伯奔吴所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融合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色彩的,适合幼儿传唱和活动的歌谣、游戏。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的吴地童谣童戏课程: 是指依据“文化生态学”理念,结合纲要和指南精神,以幼儿园课程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将搜集到的吴地歌谣与游戏进行分类、整理、改造和创编,使传统的文化更适应当代的孩子;另一方
6、面努力创设出与这些传统文化相兼容的环境,将吴地童谣童戏纳入现代幼儿园课程,实践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尝 试在形式、玩法和组织策略上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不断鲜活起来,由此构建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吴地童谣童戏课程。 吴地童谣童戏的文化生态系统 恩格斯指出 :“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也就是说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相互牵连、相互作用的。 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与自然要处于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文化。泰伯奔吴,将中原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从此吴
7、地便有了个体文化意义的 所在,即吴文化。而吴地童谣童戏的文化生态系统就是指影响吴地童谣童戏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地域传统、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以及价值观念等。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简言之就是地理环境,是指 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 山脉 、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自然环境相对是较稳定的,无锡鸿山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泰伯隐居之处鸿山而命名,地 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吴地的幼儿提供了天然的游戏场地和天然的游戏条件,在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形成了一套朴实、童趣而富有乡土气息的童谣童戏。如落雨不愁,江南的三月总是阴雨
8、绵绵,可是这却成了吴地孩童天然的游戏,“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在雨中奔跑,相互传唱,独具一番趣味。另如骑竹马,竹子随处可见,拿上一支,结成一对,竹马比赛开始了!可见自然环境对于吴地童谣童戏的形成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这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者紧密联系,相互 促进。 家庭是指 婚姻关系 、 血缘关系 或 收养关系 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 学校顾名思义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古时称之为私塾。孩子在成长、成人的过程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可见学校对于孩子影响的重要性。社区则就是曾经的村落,这是一个集体。 史
9、记 吴太伯世家记载: “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 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 勾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 吴地人民从此聚集而居,以家为小单位、以村落为大单位,智慧的编制出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且富有童趣的童谣童戏。如 炒黄豆,小小的黄豆家家有,可是黄豆该怎么炒呢?于是好听的童谣便应运而生了,一块空地、几个同伴,手拉着手儿翻起了黄豆。合作游戏又是什么呢?瞧!拉大锯了,两个孩子相互配合, 有趣的游戏就展开了,不亦悦乎。社会环境对于
10、吴地童谣童戏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吴地童谣童戏源于吴文化、融于吴文化,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更脱离不了整个生态系统,吴地童谣童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与创新。 文化 生态理论视阈中的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价值 德 以德育人,传承文化 泰伯奔吴,将中原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即吴文化。 吴地童谣童戏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载着其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将美德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熏陶着一代代吴地子孙。“泰伯精神”作 为一种精神文化,在无锡、在本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吴地流传下来的一些歌谣、游戏大多蕴含着生存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思想、观念、行
11、为和习俗。其中有的包含礼貌教育的内容、有的渗透尊老爱幼的情感,有的激励人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素材对幼儿道德意识的提升,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以此将德育融入进了吴地童谣童戏课程中,使吴地传统文化不失灵魂。儿童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结合的过程中,在游戏和吟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着影响,从而加深其对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智 以智取人,传 递经验 吴地童谣童戏,是吴地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悠久的历史性、浓郁的文化背景深受世人的敬仰和学习。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和传递给了儿童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为幼儿认识世界开启大门,可称之为学龄前幼
12、儿的启蒙课程。吴地童谣童戏取材广泛,在质朴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下,吴地人们将一件件的小事、一种种的生活经验、一份份的劳作热情、以及一方方的风土人情,编制成童谣童戏,供孩子们娱乐,同时在质朴平淡的语言中讲述着事和物的自然规律,让儿童了解基本的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时传统的童谣童戏中一般都包含着 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如“包饺子”游戏附儿歌帮助幼儿了解饺子制作的整个过程,“跳房子”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得数学的知识。在当今现代化的文化背景下让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智慧延续、将经验传递。 言 以言悦人,传唱经典 吴地童谣童戏,产于吴地、结于精华,内容篇幅短小、句式整齐、通俗易懂,通常采用对称的
13、方式进行叙述,在吴侬软语的衬托下独具特色。吴侬软语即吴地特有的语言,软糯而不失优雅、顿挫而不乱语调,是传统文化生态下孕育出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在当今文化背景下独树一帜,深得人心。在这类口语表达下所形成的童 谣童戏,吸引着当下幼儿的参与,体验着地域语言的魅力,加深生活在吴地的儿童对于语言的印象,如“好白相”“嘎闹蛮”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挖掘、搜集到的游戏、童谣加以改编,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使幼儿在玩乐中接受新知识、吸取新信息。童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达,丰富了词汇,且童谣和一些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幼儿在传唱中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
14、情感交流。然而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儿童对于方言的辨识度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幼儿已经缺失对方言的认知,因此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 ,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增强幼儿的语言经验、感受传统语言文化的魅力,在传唱中感受经典、在方言中感受语言的美,愉悦自己和他人。 美 以美服人,传播艺术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吴地童谣童戏是吴地艺术美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美的创造。吴地童谣童戏来源于自然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境,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
15、格,充实了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的建 设,将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课程中,使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体 以体练人,促进成长 在一般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和手、眼、脑及四肢的协调性、灵活性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然而童谣童戏以其娱乐性和趣味性深受幼儿的喜爱,从而能很好的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动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童戏大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新鲜空气中充足的氧能促进新陈代谢,使幼儿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得到提高,进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由此可见,建构适合孩子的“童谣童戏”课程,能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 继承和弘扬本土文 化应该是我们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吴文化教育
16、环境,让他们从小接受吴文化的浸润,在耳听目染、说说唱唱、玩玩乐乐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吴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幼儿对吴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和自觉性。 文化 生态下吴地童谣童戏的境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05】 18 号)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吴地童谣童戏做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强烈 的冲击,现代科技的介入、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校园文化的与时俱进,使其逐渐淡出。西方音乐元素、游戏理念的渗入,使得我们传统文化吴地童谣童戏深具挑战。
17、吴地童谣口口相传的形式如今似乎已经被断章,吴地童戏也逐渐被现代先进的游戏设备所替代,家庭重视普通话、崇拜西方教学,学校已被新的歌谣与游戏所代替,然而面临当今社会及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更是我们的使命,传统文化的淡出更需要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带动。遥望当今社会,童谣童戏发展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 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晓东曾经说过:儿歌(又称为童谣)是儿童“心灵的游戏”。 著名儿 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国外的幼儿园一直很重视渗透童谣的继承与培养教育 ,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童谣教学。童谣在英文中是“ Nursery Rhymes” ,英国
18、有本著名童谣集教“ Mother Goose”,中文译为鹅妈妈童谣集。它里面所收集、编制的童谣在英国流传时间相当久。英国把童谣看成一门正式的学问,编成启蒙教材 ,并且由保姆和幼儿园教师做系统的介绍,如我们较为熟悉的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对英国的孩子来说,五岁以前是属于童谣的时代。日本在大正时期赋予了童谣新的生命,如今的幼儿园和小学特意组织孩子们学唱古老童谣。而我国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 “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 。 2008 年 6 月 7 日,童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1 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
19、确表示要把民族文化作为对未成年教育的内容,随后不少省市已经把传统文化(如童谣、童戏)的研究课题列为重点科研项目。 2005 年北京市各中小学组织童谣诵读与编写,出现大量 以校园礼仪为主题的童谣。上海市教委在 2006 年也发布文件,要求传承上海本土文化,采取学唱上海童谣等方式加深儿童对上海乡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四川成都很重视挖掘他们的川西童谣价值,将童谣与游戏、生活相结合,传承民族文化。科技时代,互联网给了我们更优更佳的途径,查阅一系列文献资料,发现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中对于童谣童戏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国内研究文献中可发现,各地区已经开始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进行渗透、挖掘,主要方向是研究其价值、途径、
20、策略和传承。我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其与众不同、耐人寻味的文化特色,童谣作 为其展现方式之一,融入幼儿园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如 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 、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等,这些文献资料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具有地区特色的童谣,研究方向侧重于童谣教育的价值及开发应用。另外童谣的研究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也 各有侧重,其中音乐方面比较突出,如 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 陇南民间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可看出童谣在幼儿实践教育中的可行性。上述活动及资料反映了各个国家和我国社会各界都意识到童谣在幼
21、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多都 忽视了童谣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童谣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方面的系统研究。 童戏(民间游戏),查阅资料,我们发现远在荷马时代,斯巴达儿童就有了滚圈、木马、秋千等玩具,人们利用游戏对自己的后代进行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技能教育。英国国际游戏协会的研究人员专门为 0-6 岁的婴幼儿收集了一系列的“游戏清单”,找出了一些简单、传统但十分有益的游戏:在草地上打滚、做泥饼、玩面团、做纸面具、爬树、挖地洞、过家家、堆雪人、耍棍子等,这些游戏大部分也是流传在英国民间的传统游戏,其它各国,也有相关对民间儿童游戏的记载,但是 能查到的文献资料较少。国内 在文献中可发现对于这方面
22、的教育研究是较多的,在资源的开发、教学的价值以及课程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如 试 析民间游戏资源与园本课程的契合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机制研究 等,这些文献资料的提供为我们进一步的进行探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材料。 另外 文献资料显示民间儿童游戏的玩法以及在幼儿园中的案例运用也比较热门,如:王颖慧在经 典游戏与现代游戏的比较及启示中对经典游戏(典型的民间游戏)和现代游戏的含义、游戏材料、游戏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挖掘了经典游戏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刘炎、孙畅在击鼓传花游戏的年龄特点、发展价值及指导建议中以点带面地阐述了民间游戏在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
23、育形式等方面的所悟与尝试。 我们发现在文化生态学方面能查阅到关于民间游戏的个别文献,如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广西博白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研究,这一研究是针对地区进行论述,主要是探讨保护和传承,未涉及到幼儿课程研究。 不管是童谣还是童戏,可搜集的文献资料很多,但是大 多 是针对传统民间游戏价值、民间游戏介绍、民间游戏指导、民间游戏衰落原因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以课程建设,游戏组织形式、途径、方法策略上的创新研究很少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歌谣与游戏,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策略的, 只有个别的相关 报道与论述 ,前景可观。 综上所述,童谣童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已被重视,但是大多学校
24、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民间游戏价值、民间游戏介绍、民间游戏指导、民间游戏衰落原因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以课程建设,游戏组织形式、途径、方法策略上的创新研究很少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 角来审视传统的歌谣与游戏,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策略的,没有找到相关的报道与论述。 现状分析及建议 成功经验: 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 文化 生态视阈下吴地童谣童戏课程研究 的价值。其优势体现在: 1.童谣童戏教育价值的认可。 在上述资料中,我们可发现各领域特别是幼儿教育对于童谣童戏的教育价值逐渐认可且积极实施,一些幼儿园已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我们可借鉴的,但也是我们需要完善的
25、方向。 2.地方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视。 在资料中可发现许多研究都来自于地方,有着独具风格 的文化特色,这对于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有着带头作用,我们可参考,但是地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传承自己的文化,玩出自己的特色。 3.课程建构策略创新的实践。 幼儿园领域对于童谣童戏课程的研究已经缓缓步入,这些成功地案例可激励我们探讨和挖掘,策略的创新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目标下,我园定会将吴地童谣童戏课程做的适合孩子,孩子喜欢。 存在问题: 虽然国外对于童谣童戏的研究在进行,但是我们可查询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颇多,能看出其重视度,但是每个研究出发的角度不一
26、样, 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我们吴地童谣童戏内容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玩具和游戏应运而生,有的游戏材料包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儿歌和游戏,声形并茂足以吸引孩子。 民间游戏即童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许多游戏受到场地的限制,使其缺乏空间。另外如今的父母工作繁忙,陪孩子的时间甚少,即使遇到假期也是带孩子各处旅游或者品鉴美食,更多的家长望子成龙,便会在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去各类补习班,以至于陪伴孩子游戏的时间紧缺甚至没有。另外民间游戏本身也存在问题,有的游戏技巧性强、有的却又单一,激发不起幼参与游戏的兴 趣。 童谣的开展,它最起码需要方言,可是面临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
27、对于孩子的要求变得全球化,重视于普通话以及外语的学习,对于方言几乎不用或者难得听爷爷奶奶使用,这就导致孩子不懂方言、不会讲方言,自然就缺乏参与童谣的兴趣。 童谣童戏在融入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中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对于童谣童戏的不知或不熟,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一带而过,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活动组织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法激发幼儿的参与。最主要的是童谣童戏课程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所以亟待研究。 建议: 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切 入点 1、吴地童谣童戏内容与玩法的传承与创新 ( 1)精心选择、传承经典 吴地童谣童戏不计其数,始于口中、传与口中,而我们要选择的是具有本土特色、适合幼儿年龄、符合教
28、育原则的内容和玩法。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来选择和区分童谣童戏内容。如小班动作发展缓慢、语言能力较弱,在内容和玩法的选择上则应该选择简单、易懂、需要体力教少的童谣童戏。如落雨哉炒黄豆等。中班幼儿动作发展开始进步、语言能力也有所提高,那么在内容和玩法上也可以有所提高,以此类推。 这样精心的选择,有助于经典童谣 童戏的传承。 ( 2)内容创编、充实经典 吴地童谣童戏的内容大多是根据旧时的生活所创编,句式对称且富有教育性。这些是祖先留下来的智慧,但是那属于过去,如果要传承那就必须顺应社会,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因此必要的创编,更是对经典的充实和丰富,同时幼儿还能提高语言表达的能
29、力,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 3)形式改变、探索经典 为了让童谣童戏课程更好地开展,我们可以尝试将同类游戏或者歌谣编辑在一起,改变其形式,但不改变其内涵,从而在形式上更具创新,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让幼儿探索经典,体会童谣童戏所赋予的现代化特色。 2、童 谣童戏器械与材料的传承与创新。 吴地童谣童戏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所用器械和材料简洁、单一。这并不是缺点,但是面对如今身处花花世界的儿童,似乎少了一点新意。因此我们可以在器械与材料方面进行传承的同时给予创新。比如竹马,为了吸引孩子,我们用袜子做了竹马的头,身体仍旧采用最古老的竹子,这样一来孩子们与它游戏的激情就更足了。 3、童谣童戏途径与
30、空间的创新与拓展 将吴地童谣童戏引入我们的课程,每周进行一次户外民间游戏,每个主题开展数次民间游戏和童谣活动,但是这绝不止于此,更多的在于创新和拓展。我们要注重有 效的教学,而非被动的模仿,这更需要新途径和空间去引导幼儿自然、主动地开展游戏、学习童谣。如:我们可以组织全园开展童谣童戏月,比一比谁念的童谣多,谁是民间游戏高手,从而鼓励幼儿主动学习童谣童戏,喜欢童谣童戏。另外家庭、社区是不能脱离的,孩子的生活离不开两者,而传统的童谣童戏更是家庭、社区的一部分,要让幼儿带动家庭和社区,将吴地童谣童戏的空间拓展,让家长们回忆童年,儿童们享受童年。 寻找课程与实施的问题点 将吴地童谣童戏引入我们的课程中
31、,势必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育无小事,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我们都需 要进行缜密的思考,想想这个童谣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思考如何将一个小游戏扩展到每个儿童都能玩以及设想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儿童是如何游戏的,以此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所谓课程研究,前期的准备不可缺少,但实践的问题也必须重视并进行完善,这才是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建 .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6-10. 2李吉远 ,谢业雷 . “ 文化生态 ” 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02):190-193. 3王 静 . 儿
32、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4,(08):6-8. 4李炳珍 . 传承与创新 :让吴地民间游戏重放光彩 J. 江苏教育研究 ,2014,(02):66-67. 5 吴冬梅 . 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2,(01):67-69. 6李永婷 . 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 J. 当代教育科学 ,2014,(06):47-49. 7向丽芳 . 童谣及其对幼儿的影响和运用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5):101-103. 8吕娟 .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广西博白客家儿童民间游戏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