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端午节 乾隆年间嘉兴文人项映薇在其记录嘉兴风土的笔记古禾杂识中有一段关于彼时过端午节风貌的文字: 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膽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是日食角黍,儿童以雄黄涂面塞耳。 200 多年后也就是我小的时候,端午还是比较正式的一个节日。端午前后几天,通常会吃到粽子,到端午那一天,祖父母还会用雄黄水在我额头画上一个王字,但已不见其他饰物和.公共仪式。 根据古禾杂识上的记载上来说,端午在中国古代还是比较隆重的节日。但进入现代后,作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小传统,端午节的.功能,已经被高度理性化的今人所遗忘。 关于端午的起源,虽然我没有涉猎过相关太多学术性的文字。但根据我的猜测,从起源上来说,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应该同出一个源头。虽然韩国的端午祭并不吃粽子,也没有屈原可以纪念,更多的是充满萨满色彩的原始民间宗教仪式。 但是根据上述记载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嘉兴的端午节也有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