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演变 宫殿最初是皇帝所用的建筑物的专称,一般称举行礼仪和办公用的主体建筑物为“殿”,而称生活起居的部分为“宫”,后用来泛指君主或重要公众人物所居住的房屋。在国家首都的主要宫殿是全国的权力中心与象征,如故宫。宫殿根据各国的环境情况而不同,如欧洲的宫殿不少被设计成城堡、堡垒形式,亚洲的宫殿有些设计成寺庙、塔状的形式。在中国,宫殿是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宫殿的演变大致有四个阶段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盛行高台建筑的阶段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一、“茅茨土阶”的阶段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苑围绕起来的“廊苑格局”,以后的宫殿建筑大都继承了这种格局,由此形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一大特色。 河南偃师二里头、被称作“一号宫殿”的夏代建筑群,是我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宫殿建筑。 “一号宫殿” 殷商王朝的建筑技术更为先进,其建筑的规模、体量都较过去更雄伟、复杂,建筑群组织更严密、系统,建筑类型也更加多样化。 夏代中期的城市郑州商城中发现的宫殿遗址,它向我们揭示了商代宫殿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