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谈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使数学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一、 课前孕伏-经历生活实践,感受数学知识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前,提早
2、感受。1、收集数据,积累数学信息。如我教“千克的初步认识” ,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店里收集商品包装盒上有关商品重量的资料,上课时汇报。董博文举手说:“我收集的饼干包装盒上写着净重 500 克。 ”我问:“净重是什么意思?”他回答:“净重就是饼干自身的重量,就是不算包装盒的重量。 ”我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问爸爸,爸爸告诉我的。 ”王宇问:“我收集的鲜牛奶的包装盒上写着重量: 250+(-)5 克 ,老师,+(-) 5 克是什么意思?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它的意思。又一生汇报:“我收集的是可口可乐瓶,瓶上写着 2 升。我知道,升我们现在
3、还没学,要到五年级才能学到。 ”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是查资料知道的。 ”我鼓励他:“说得好,升不是重量单位,但它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确实学到了以前的课堂无法学到的东西,学生从课内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信息资料。通过汇报,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学到了书本外的知识,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又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可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绘制成价目表。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小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地获得了小数的初步
4、认识。2、体验生活,感受数量关系。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设计一个系列实践性作业:运用调查列表的方法调查市场蔬菜瓜果的价格,用步测的方法估算两地的路程,用随意分组的方法自行组织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如:在调查介绍蔬菜瓜果的市场价格活动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个别询问,亲自购买等形式,了解几种菜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 2 千克、3 千克共用的钱数,然后列表整理,整理时可以查资料,可以合作研究,可以请教大人。学生把知识学活了,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二、 课中探究-联系生活实践,建立数学模型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
5、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互实践中探究、释疑、完善和深化。1、 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有一个案例:“按比例分配”一课,教师创设了“饮
6、料配制”这一情境,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都喜欢喝哪一种饮料?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喝的饮料,这时教师接着问:那你喝过自己配置的饮料吗?学生都说没有喝过。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就自己动手配置饮料。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饮料粉和水自己配置饮料,配好之后,教师让学生品尝一下自己配制的饮料,由于配制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学生有说“太甜了” 、 “太淡了”的,教师要求学生互换手中的饮料,再次品尝,学生会发现同桌配制的饮料和自己的味道不同,让学生找出原因,教师及时引导:要想配制好喝的、可口的饮料,水和饮料粉一定要适度,请同学重新配制。注意: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吸取自己配制时的教训,取长补短,
7、看一看应该放几份饮料,几份水配制出来的饮料才好喝。这样的课学生在“品尝”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他们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思维的享受。所以,教师要多为学生搭建探究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走向成功。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可出示如下问题:一个池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平均水深 1.2 米。 ”问身高 1.5 米、不会游泳的人跳下去会有危险吗?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在讨论中,学生必然会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得更加具体,进而让学生解释报纸、电视中经常出现的“某地区人的平均寿命 72.4 岁” ,“某地区每人年平均收入 2800 元”等所表示
8、的意思,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获得真正的理解,学生在这种愉悦的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三、 课后延伸-服务生活实践,体验数学价值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显示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千克的初步认识” ,课前我让学生调查,课后我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二(3)班的张涵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走到卖巧克力的地方,我指了指一盒形状近似正方体的巧克力,妈妈明
9、白我的意思就买了。买之前妈妈让我看上面的生产日期,我看到上面写着“2003/12/05,保质期是18 个月。 ”我买回家后仔细看了包装盒,上面写着好多字啊!有保藏温度:10-22 摄氏度,相对湿度:65% 以下。有电话号码并注明是8:30-17:30 可以打的,还有邮政编码(518049)及厂址。我接着看下去,哇!还有呢!有净含量:100 克、产品标准号等。没想到小小的巧克力盒上居然有这么多有关的数学知识啊!又如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 ,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发展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