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 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 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近来,有关“ 诺奖级 科研成果”的提法开始频频见诸媒体。 “诺奖级”,大约是“与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研成果水平相当”的简称。猛一听,确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其实,却禁不起仔细推敲。诺奖,只是一个科学奖项,并不是用来衡量科学成果水准的标尺。 如果“诺奖级”这个提法,只是媒体对重大科学成果所做的通俗化描述,虽然不够严谨但也情有可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诺奖级”断语,出自科技界的同行评议或是研究者的自我标榜,前者折射出当前科技界在成果评价中存在的肆意夸饰、盲目吹捧的不良学风,后者则暴露了某些研究者急功近利、轻佻浮躁的治学心态。这些,都是妨碍中国科技发展的毒素。 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发论文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