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40002 上传时间:2018-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城 镇 化 对 碳 强 度 的 影 响 分 析内容摘要: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也对节能减排具有积极意义。根据空间计量模型测算,城镇化进程有利于降低碳强度。预计 2020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 60%时,能够带动碳强度在 2005 年的基础上下降 12.30%,对实现中央提出的降低 40%-45%的碳强度目标贡献率达 30%。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决定城镇的合理规模存在差异,超过合理规模碳强度将上升。因此,应科学 规划大中小城镇结构及空间布局,防止城镇盲目扩张,挖掘城 镇化的碳减排潜力。一、问题的提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能反过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时科学的城镇化有利于降低碳强度。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在 2011 年首次超过 50%,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预计到 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 60,届 时城镇人口将达到 8.3 亿左右。城镇化对碳强度有何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否不透支生态环境,本文将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使城 镇化过程为实现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作出一份贡献。 关于城镇化进程对碳强度的影响

3、,目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城镇化会导致碳强度增加,主要是因为城镇化发展带来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进而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二是城镇化有利于碳强度减少,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的聚集给公共物品的使用带来了规模经济,同时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技术扩散,城镇化降低了单位GDP 的能源消 费和碳排放。本文采用前沿的空 间计量方法科学判断我国城镇化对碳强度的总体影响方向,并对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控制碳排放不能一刀切,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控制碳排放绝对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主要是控制碳排放强度。推进城镇化虽然会增加碳排放,但可以有效降低碳强度。在我国实现碳

4、强度降低目标的各种手段中,科学推进城镇化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手段。二、城镇化有利于降低碳强度运用 2006-2010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对STIRPAT 模型 进行扩 展,将城镇化率、 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对外开放水平等因素引入模型,通过严谨的模型分析,得到城镇化率与碳强度的以下关系:一是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的关系呈倒 U 型。在城镇化初期(人口城镇化率低于 42%)碳强度增加,此后,随着城镇 化的推进碳强度越来越低。近 10 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稳步推进的态势,城镇化率从 2001 年的37.66%上升到 2012 年的 52.57%,平均每年提高 1.2

5、4 个百分点,而碳强度在 2004 年达到峰值之后,2005 年开始呈下降态势,在城镇化率超过 50% 时,碳强度下降的幅度放缓,但是依然处于下降区间。二是 2004 年后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显著负相关。城镇化率每提升 1%,碳强度降低 0.3109%,从全国整体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碳减排,当前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思路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未来的碳减排。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之间的上述关系主要由产业结构的变化所致。城镇化与工业化联系紧密,在城镇化初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城镇化初期,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升级,相应地

6、由低能耗经济向高能耗经济转变,从而引起碳排放强度增加。到了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结构相应地由粗放的低端产业向集约的高端产业转变,从而促进碳强度降低。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合理布局服务业, 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相适应,有利于碳减排。根据空间计量模型测算,预计 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60%时,即相比 2005 年提高 39.57%,能够带动碳强度在 2005 年的基础上下降 12.30%,对实现国家碳强度降低 40%-45%目标的贡献可达到 27.34%-30.75%。 图 1: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碳强度数据来源:城镇化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碳强度数据根据二氧化

7、碳排放量与 GDP 的比值测算,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数据来源于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科学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GDP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统一换算成 2005 年不变价。三、不同城市建设对碳强度的影响运用 2006-2010 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严谨的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城市建设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降低碳强度有利,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则会带来碳强度增加,另外部分城市盲目扩张占地规模、超过气候条件决定的城镇合理规模等因素导致局部碳强度增加。1、东部地区城镇化进

8、程有利于降低碳强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碳强度有抑制作用,说明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经很高,加 上这些地区主要是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其碳强度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减少。2、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会带来碳强度增加模型结果显示,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 陕西等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碳强度增加,说明这些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中西部地区,在现阶段伴随工业化的城镇化率与碳强度是正相关关系。一方面是城镇化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一方面与这些地区重化

9、工业过快发展有关。3、部分城市盲目扩张和超过合理规模导致碳强度增加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区域间城镇化进程差异大,不少城镇化率低的区域相继加速城镇化,部分城市为了追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粗放式发展模式扩大城镇规模,脱离实际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学城等,盲目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消耗钢铁、水泥、机械等高耗能产品,直接导致碳排放增加,同时由于宽马路大广场挤占绿地降低了城市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间接增加碳排放。四、思考与建议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将有利于降低碳强度。但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存在城镇化发展与能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协调的现象。到 2020 年,城镇化

10、率预计达到 60%左右,城市人口将超过 8 亿。在未来城镇化率达到高峰时,预计城镇人口将达到 12 亿。科学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实现我国政府到 2020 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 下降 40%-45%的目标。 总的思路是,整体上,科学规划大中小城镇结构及空间布局,防止城市的盲目扩张;区位上,打造东部地区城镇化新的碳减排点,挖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碳减排潜力。1、科学规划大中小城镇结构及空间布局,防止城镇盲目扩张目前土地城镇化率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率,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摊大饼” 式的扩张 模式,造成很多 负面问题。优化城 镇空间布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不同城镇区域的自

11、然条件实行差别化规划,科学规划大中小城镇结构,将集约、低碳、生 态文明等概念融合到城镇发展规划当中,严格控制不切实际的粗放式城镇化扩张;二是充分发挥城市群之间的集群效应,合理规划城市群布局,明确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布,共享基础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环境,防止城市的超大化;三是根据不同城镇的产业定位和环境自净能力合理规划布局,将城市规模控制在生态临界规模以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资源消耗与环境的承载能力。2、打造东部地区城镇化新的碳减排点我国城镇化进程对不同区域碳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由于部分地区城镇密集,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决定了其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培育新的碳减排点。一是严格

12、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借助经济转型的契机,合理布局服务业,实现东部地区服务业与工业相适应发展;二是合理确定东部发达城市开发边界,强化城镇化规划的约束力,充分利用现有建成区提高人口密度,以集约紧凑的方式取代大量消耗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品的盲目扩张;三是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善的公 共服务设施,集中连片发展低碳城区建设,合理分布工业产业园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城市空间。3、挖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碳减排潜力中西部地区城镇化中应特别重视碳减排。一是通过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发展规划,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改进城市能源系统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外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二是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甄别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严格控制节能环保不达标的项目进入中西部地区,逐步消除中西部地区对能源密集型工业的过渡依赖;三是大力发展中西部低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强度,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经济预测部 肖宏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