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43558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口密集型国家城镇化模式比较研究:以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土地条件如表 4-1 所示,国土面积不大且区域差别也比较小的国家城市分布比较均衡。欧洲的国家大体如此,例如德国城镇分布和发展均衡,没有出现人口过度集中于首都或少数大城市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提供煤矿、水力能源以及其他能源的小城镇,而不是在大城市。而且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德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以个体的近距流动为主。最后,还与德国几百年来纷乱的历史历练有关。德国的历史与战乱相伴,失败成功参半,德国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又是惨败者。这种惨痛的历史导致德国社会浓烈的社会情节一一求稳定、公平福利和民主成为主流。那些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别较小的国家城市分布也比较均衡。例如美国,由

2、于历史原因,美国最早开发的地区都集中在大西洋沿岸,而大陆另一端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几乎没有被开发。后来经过“西进运动”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在东、中、西部分布比较均衡的城市带:东北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大都会连绵带;中部五大湖周围芝加哥到匹兹堡的大都会连绵带;西部太平洋沿岸旧金山到洛杉矶的大都会连绵带。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差别较大的国家城市分布很不均衡。例如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差别很大,两个地区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差别很大。还有一些国家,国土面积不大,而且区域差别也比较大,它们的城市分布非常集中。例如日本,东京城市圈、大阪城市圈和名古屋城市圈这三大城市圈集中了日本一半左右的人口。表

3、4-1,城市分布与国土面积、区域差别的关系代 表 国 家 国 土 面 积 区 域 差 别 城 市 分 布德 国 不 大 较 小 比 较 均 衡美 国 辽 阔 较 小 比 较 均 衡俄 罗 斯 辽 阔 较 大 不 均 衡日 本 不 大 较 大 不 均 衡资料来源: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3.4.1.3 淡水条件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水资源,准备地来说,淡水资源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人类文明多起源于大江大河地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如此。如下图 4-1 所示,今天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和城市都集中在淡

4、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而淡水资源紧缺的广大非洲地区城市数量则非常少。图 4-1,2016 年世界人口分布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4.2 经济发展因素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因而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城镇化模式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经济发展的方式、速度、阶段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都会影响城镇化模式的选择。4.2.1 经济发展方式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是以轻工业为主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是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还是以进口替代为主,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或区域的城市化道路。如英国等欧洲国际基本是延续了轻工业、重

5、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次序,加上发展时间较长,并利用殖民地获取大量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因而城市发展进程较为从容,城市规模适中、布局合理、发展也较为均衡。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短短的几十年内,加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煤炭、钢铁、船舶等重化工的发展,并在技术上同时应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结果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东京等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重要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由进口替代战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变的影响。在进口替代战略下,为了集中力量发展工业,政府采用计划手段来配置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

6、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并实行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在这样的计划控制下,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由“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反城市化情形。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轻工业产品出口的带动下,大批中小企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批工业城镇快速发展起来。至今这些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4.2.2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对城市化道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从城市人口迁移和分布状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以从农

7、村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为主,乡城人口迁移是主要的人口流向;而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后,城市人口就会开始向郊区或卫星城镇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成为主要的人口流向。这也说明了城市化道路应当与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向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予以动态调整。4.3 文化制度因素4.3.1 社会文化人口规模、社会习俗、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到一国或地区的城镇化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口大国容易出现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的局面,并且城市的分布会分散开来。人口规模中等的国家人口有可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也有可能比较均衡地分布在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的城市人口通常比较集中。从

8、历史传统和文化上看,欧洲在工业化早期曾经出现过的严重的城市污染和疾病流行等城市问题,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这让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城市化早期就非常重视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和调控,最早出台了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工业阶层住房法等法律。并且在城市化开始之时,欧洲学者就在争论城市化是“文明之果”还是“万恶之源”,不少学者主张限制城市规模,并提出了“田园城市”等构想。因而,欧洲等国政府重视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和公共服务,以至于它们成为了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相对而言,美国最初是大批信奉自由的新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到美洲大陆寻求生存空间而建立起来的国家,他们更多地相信自由的力量,反

9、对政府过多地干预社会。因而,在美国城市化的后期,郊区化现象愈演愈烈,城市漫无边际地向外拓展,而中心城区却不断衰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这种过度郊区化状况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对包含独立庭院式住房、私人小汽车等生活方式在内的“美国梦”的向往,以及美国政府更多地坚持自由主义原则,不过多干预个人行为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4.3.2 体制制度体制制度因素对城市化道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基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制度的不同往往决定着城市化动力机制上的差别。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式国家,城市发展是由政府统筹规划和统一建设的,各种要素均由政府计划安排调拨,一般也不允许人

10、口的自由迁移,因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道路。典型如前苏联所建立的许多工业城、科学城等,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经由政府包揽城市经济建设和公共福利等方方面面的事务。由于缺乏市场机制,这种体制下的城市化道路下的城市发展通常十分缓慢,城市偏重于生产而轻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缺乏活力。且历史经验也说明,为了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正常运转,满足城市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政府往往通过牺牲农村和农业的利益来支持城市的发展,结果造成明显的城乡差别和严重的城乡矛盾。除基本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外,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也同样影响着一国的城市化道路,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人口迁移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

11、、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规划制度等等。如拉美国家普遍实行大庄园制,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庄园主阶层,多数农民无地或少地,以至于在农业发展缓慢或遭遇困难时,大量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生计,而城市又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过度城市化和城市中贫民窟的蔓延。再如,中国城市化受制约因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第五章 中国、日本和德国城镇化模式比较5.1 中、日、德三国城镇化进程5.1.1 中国城镇化进程由于受到近代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 政策和传统的宗族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战争摧残,中国近现代的城镇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化进程才慢慢向前推进。如下表 5-1 所示,1949

12、年,中国城市人口数量为 5765 万,占总人口的10.64%。到 2015 年,已经有 7.71 亿人居住在城市地区,比 1950 年增长了 12.15 倍,城市人口比例为 56.1%。表 5-1,1949-2015 年中国人口变化表时 间 年 末 总 人 口 (万 人 ) 城 镇 人 口 (万 人 ) 乡 村 人 口 (万 人 ) 城 镇 人 口 占 比 农 村 人 口 占 比1949年 54167 5765 48402 10.64% 89.36%1955年 61465 8285 53180 13.48% 86.52%1960年 66207 13073 53134 19.75% 80.25%

13、1965年 72538 13045 59493 17.98% 82.02%1970年 82992 14424 68568 17.38% 82.62%1975年 92420 16030 76390 17.34% 82.66%1980年 98705 19140 79565 19.39% 80.61%1985年 105851 25094 80757 23.71% 76.29%1990年 114333 30195 84138 26.41% 73.59%1995年 121121 35174 85947 29.04% 70.96%2000年 126743 45906 80837 36.22% 63.78%

14、2005年 130756 56212 74544 42.99% 57.01%2010年 134091 66978 67113 49.95% 50.05%2015年 137462 77116 60346 56.10% 43.9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我国城镇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城镇化起步阶段(1949 年-1957 年)这个时期,从经济角度看,国家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大规模的解放战争过后,全国进行了稳定社会、恢复经济的工作。第二件事,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前苏联的 156 项工程开始兴建。第三件事,进行了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所谓“三改”:农村合作化运动、私营工商

15、业公私合营运动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 年基本完成。经过这三件事,社会稳定,经济欣欣向荣,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投入到工业生产。这个期间,城市数量由 1949 年的 120 个增加到 1957 年的 176 个。同时,城市人口剧增,城镇化率从 1949 年的 10.64%提高到 1957 年的 15.39%,平均每年增长 4.72%。2.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 年-1965 年)1958 年,党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即所谓“三面红旗”。“大跃进”主要是“以钢为纲”的工业大跃进,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提出了完成 1070 万吨钢铁产

16、量的目标,土高炉、小高炉遍及城乡。“大跃进”带动了超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1959 年,城镇人口增加 1650 万,城镇人口比上一年增长了 15.39%,城镇化率提高了 2.16%。但是 1958 年在农村实现“公社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平二调”和“共产风”的1 注:1981 年及以前人口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90、2000、 2010 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按性别分人口中包括现役军人,按城乡分人口中现役军人计入城镇人口错误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1959 年到 1961 年连续三年都遭遇了严重的

17、自然灾害,这就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在此期间,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产量都大幅下降,不能满足农民自身需求,更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用行政手段大量压缩城市人口,于是搞了“职工返乡”和“干部下放”运动。1960 年到 1963 年,压缩城市人口 1427 万,城镇化率由 1960 年的 19.75%,下降到 1963 年的 16.84%,出现了一个大回落。3.城镇化停滞阶段(1966 年-1978 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政治动乱,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个期间,还发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城市里的大批年轻人到农村去,可谓“逆城镇化”。由此,城镇化陷入了基

18、本停滞状态。1966 年城镇化率 17.86%,到 1978年 17.92%,12 年时间仅提高了 0.12%。4.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79 年-1999 年)改革开放以后,四个因素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民积极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他们需要进城找工作;二是 80 年代初,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思想指导下,乡镇企业兴起,大批农民走进了乡镇;三是经济基本制度的改革,促使大量民营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城市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四是对外开放以后,众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出现,促使了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在这四个因素的作用下,城镇化步

19、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提高到 1999 年的 34.78%,年均增长 3.2%。5.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2012 年)进入 21 世纪以后,三个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是通过 20年的经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 21 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迅猛发展;三是在 1993 年国家成功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了恰当的宏观调控和正确的政策。所以,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年份,国民经济都是保持着 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从

20、1999 年的 34.78%提高到2012 年的 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年提高 3.22%,速度进一步加快了。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尤为迅猛,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 30 个城市中,中国有 4 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6.新型城镇化阶段(2013 年至今)21 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不再平衡,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加入世界市场的争夺,同时,环境压力也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从国内看,人口红利消失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造成劳动力供应形势发生变化,并且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出,过去靠高投入、高消

21、耗、高排放的城镇化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转型。在这种新形势下,201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同步发展,要以“四化协调”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城镇化。5.1.2 日本城镇化进程19 世纪 60-90 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如下表 5-2 所示,1898 年,日本城市人口数量为 533.4 万,城市人口占比为 11.75%。经过 120 年的发展,今天日本有超过 1.2 人口居住在城市,占总人口比例的 90%以上。表 5-2,1898 年-2015 年日本人口变化表年 代 总 人 口

22、 城 市 人 口 农 村 人 口 城 市 人 口 比 例 农 村 人 口 比 例1898 45402 5334 40068 11.75% 88.25%1903 48541 6809 41732 14.03% 85.97%1908 51741 8299 43442 16.04% 83.96%1913 55131 8999 46132 16.32% 83.68%1918 58086 10842 47244 18.67% 81.33%1920 55962 10096 45866 18.04% 81.96%1925 59735 12896 46839 21.59% 78.41%1930 64449 1

23、5444 49005 23.96% 76.04%1935 69253 22666 46587 32.73% 67.27%1940 73113 27577 45536 37.72% 62.28%1945 78100 25857 52243 33.11% 66.89%1950 82199 43896 38303 53.40% 46.60%1955 88390 51638 36752 58.42% 41.58%1960 92500 58527 33973 63.27% 36.73%1965 97341 66062 31279 67.87% 32.13%1970 103708 74542 29166

24、71.88% 28.12%1975 110804 83896 26908 75.72% 24.28%1980 115913 88297 27616 76.18% 23.82%1985 119988 92046 27942 76.71% 23.29%1990 122249 94546 27703 77.34% 22.66%1995 124483 97117 27366 78.02% 21.98%2000 125715 98873 26842 78.65% 21.35%2005 126979 109174 17805 85.98% 14.02%2010 127352 115282 12070 90

25、.52% 9.48%2015 126818 118572 8246 93.50% 6.50%数据来源:1898 年-1949 年数据来自日本统计,1950 年-2015 年数据来自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日本城镇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二战前的早期城镇化明治时期,日本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经济上也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明治维新旗帜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积极增加与西方先进文明的交流,使得明治时期城镇化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近代城市不断形成并增加,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1898 年日本全国人口为 4540 万,其中城市人口 539 万,城镇

26、化率为 11.9%,到1918 年全国人口增加到 5596 万,城市人口也增加至 1010 万,城镇化率也随之上升到18%。同时,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足 5 万的城市从 213 个增加到 510 个,5 万至10 万的城市从 12 个增加到 31 个,10 万以上的从 8 个增加到 16 个。东京、大阪、京都、神户、名古屋、横滨六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了 2 到 3 倍。相反,町村村的数量却在减少,人口不足 1 万的町村从 13794 个减少到 11686 个。不足 1 万的町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 1879 年的 89%下降到了 1908 年的 75%。城市人口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日本的

27、农家数量在全国总户数中的比例 1887 年为 71%,1912 年减少为 57%2。从 1920 年到 1935 年,日本的城市人口数量从 1000 万增加到 2000 万,城镇化率从 18%上升到 30.1%。大城市快速发展,1935 年,六大都市的总人口数量达到 1085 万,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 52%。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人口分别为 587 万,298 万, 108万, 108 万人,均超过 100 万。2.二战后重建初期城镇化日本很多城市在二战期间都遭到了空袭,城镇化进程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除了冲绳以外,有超过 215 个城市受到了美国空军的空袭,遭到了破坏。其中有 115 个城市

28、受到严重的破坏,灾区面积达到 63153 公顷,受灾人口超过 969.9 万,受灾户约有231.6 万户,死亡人口有 33.1 万人,负伤人口有 42.7 万。二战后初期,日本出口的玩具、陶瓷以及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日本又是一个十分依赖海外市场的国家,所以日本很多城市都进行了转型,从原来的“战时体制”的城市发展转变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城市发展,于是在战后初期出现了很多新兴的重化工业城市。例如,在日本中部地区的大名古屋地区诞生了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城市-东海市,它依靠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成为日本战后一个新兴的“钢铁之都”。日本城市产业的转型使得更多的农业人口流向大中型的工业城市,后来

29、逐渐形成了日本有名的三大都市圈,也就是所谓的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阪神都市圈。到 1955 年,日本的城市人口达到 5050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56%,城市人2 日斋藤博,日本经济史 .M,1986.口超过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3.加速城镇化时期从 1956 年到 1973 年,日本迎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3.6%,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 1%左右,到 70 年代初,日本人均GDP 突破 6000 美元。这一时期,日本形成了独特的大都市圈,它与美国的城市群的区别在于:美国城市群是因为城市沿着交通线集聚而成,而日本的大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圆心,以

30、同心圆的方式向四周辐射。各大都市圈均有重要而强大的中心城市,如东京大都市圈由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琦玉县,共一都三县组成,其人口、经济、社会活动呈现出向东京都一级集中的形态。日本在实现人均 GDP 达到 6000 美元以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进入结构性调整和优化时期,主导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人口以近距离流动和都市圈之间的相互流动为主,区域结构趋向均衡化。例如,东京都市圈在 70 年代以后逐渐调整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变。虽然东京都的制造业依然在规模上保持领先,但其内涵已逐渐向高效、智能和信息服务化转变,如这一时期东京出版印刷业的雄起;同时制造业也逐步向周边三个县转移

31、。周边地区也通过参与分工协作,积极承接制造业的转移而得到快速发展,如神奈川、千叶地区以国际港湾和国际空港,吸引了大量运输和贸易业的集聚,同时加强了商务、国际交流等职能。4.高度城市化后的完善时期1980 年以后,日本人均 GDP 仍保持较快增速,但城镇化进程则明显放缓。 20 世纪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工业企业的成本上升,于是很多日本工业企业向城市周边的农业地区或海外转移,这使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同时城市人口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镇化速度放缓。1996 年城镇化率为 78%,仅比 20 年前高出两个百分点。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人口郊区化现象明显。60 年代日本已经出现了郊区化现象,人口

32、开始由城市中心部向郊区扩散,直到 70 年代中期,随着“地方时代”的到来,日本才真正进入了郊区化阶段。人口从中心都市向周边地区迁移的情况持续进行,向近邻地区或本行政区范围内的流动比重明显增加。东京圈向北关东、北陆流动,大阪圈向周边的滋贺、奈良、山阴南九州岛、和歌山等地流动,相邻地区间也相互流动。人口郊区化现象在八十年代向更远更广阔的范围扩展,中心都市人口增长率不断降低,中心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5.1.3 德国城镇化进程德国工业革命始于 19 世纪 30-40 年代,与英国和法国相比晚了不少,但德国只用来了半个多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与此对应,德国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征。如下

33、表 5-3 所示, 1871 年到 1910 年为德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从 1871 年的 1482.2 万增长到 1910 年的 2597 万,城镇化率从 1871 年的 36.1%提升到1910 年的 60%。1960 年以后,德国城镇化率保持在 70%以上,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增长速度很慢,从 1960 年到 2015 年,这 55 年间,德国城镇化率只提升了不到 4%。表 5-3,1871 年-2015 年德国人口变化表时 间 总 人 口 ( 千 人 ) 城 市 人 口 ( 千 人 ) 农 村 人 口 ( 千 人 ) 城 市 人 口 比 重 农 村 人 口 比 重1871

34、 41059 14822 26237 36.10% 63.90%1880 45234 18727 26507 41.40% 58.60%1890 49428 21007 28421 42.50% 57.50%1900 56367 30664 25703 54.40% 45.60%1910 64926 38956 25970 60.00% 40.00%1950 70094 47728 22366 68.09% 31.91%1955 71655 49937 21718 69.69% 30.31%1960 73336 52350 20986 71.38% 28.62%1965 76655 55157

35、 21498 71.95% 28.05%1970 79287 57304 21983 72.27% 27.73%1975 79719 57844 21875 72.56% 27.44%1980 79170 57670 21500 72.84% 27.16%1985 78897 57367 21530 72.71% 27.29%1990 80487 58851 21636 73.12% 26.88%1995 83148 60936 22212 73.29% 26.71%2000 83512 61020 22492 73.07% 26.93%2005 83836 61498 22338 73.36

36、% 26.64%2010 83018 61675 21343 74.29% 25.71%2015 82562 62170 20392 75.30% 24.70%数据来源:1871-1950 年数据来自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3,1950-2015 年数据来自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德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城镇化初期发展阶段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德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70%以上。城市数量很少,且功能以行政、军事和宗教为主。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德国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启动。这一时期,德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功能也日益多样化,塞尔多夫、多特蒙德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