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二九年八月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简要说明长春高新区经过 18 年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把握机遇,科学谋划,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事关高新区的未来。从 2008 年年底开始,管委会组织专门力量,集中研究编制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为了使战略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管委会聘请了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和省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围绕涉及全区发展的 32 个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了各部门汇报,走访了驻区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先后召开了科研人员、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和各类专题分析会。对于战略规划(初稿),管
2、委会多次征求省、市有关领导、相关部门等各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家和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论证会进行了充分论证。2009 年 8 月 24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原则通过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尽管在研究编制中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战略规划仍有深化和完善的空间,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使战略规划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目 录一、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1(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11、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12、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23、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品牌优势 .34、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4(二)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51、“危”中有“ 机”将
3、是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 .52、东北亚区域合作将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3、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64、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更有利于发挥高新区作用 .6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7(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8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82、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能力较弱 .93、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104、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105、政策支撑作用明显弱化 .116、发展空间亟待拓展 .12二、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规划 .13(一)总体思路 .13(二)发展原则 .13(三)发展目标 .15(四)主导产业 .171、做强先
4、进装备制造产业 .172、提升生物与医药产业 .173、提升光电子产业 .174、优先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185、培育精优食品加工产业 .186、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18(五)发展布局 .181、发展两大板块 .19南区板块 .19(1)创意与软件产业园区.19(2)动漫产业园区.19(3)商务体育休闲中心.20北区(长东北核心区)板块 .20(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21(2)生物与医药产业园区.21(3)光电子产业园区.22(4)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22(5)精优食品 加工产业园区.23(6)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23(7)长东北科技生产资料集散中心.24(8)长东北商务 中心.
5、252、建设五个产业基地 .25(1)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5(2)生物疫苗产业基地.26(3)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基地.27(4)动漫产业 基地.27(5)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8三、高新区新一轮发展保障措施 .281、完善科学 决策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92、提高区域运营水平,增强建设投入能力 .30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承载功能 .304、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315、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2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337、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348、构建企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6、.359、引进培育各类人 才,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3510、抓好改善民生工作,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3611、创新管理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3712、建立高效落实体系,提升行政执行效能 .37一、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客观地审视区情、分析形势,高新区既有业已形成的基础和优势,也有必须正视的困难和问题,更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1、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多年来,通过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与医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全区重要支柱产业。全区现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
7、业 55 户,占全市同类企业的24.9%。剔除一汽大众因素,2008 年实现销售收入 355.7 亿元,占全区的 60.8%,占全市的 15.0%;实现产业增加值91.9 亿元,占全区的 57.7%,占全市的 15.5%;实现税收30.27 亿元,占全区的 67.04%,占全市的 14.5%。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已经形成。2008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53%。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生物与医药等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和生物与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 37 亿元、28.52 亿元、18.78 亿元和 14.09 亿元,剔除一汽大众,分别占全区的6.32
8、%、4.88%、3.21%、2.41%,分别占全市同类产业的33.3%、25.8%、12.8%和 12.3%。三是经济规模逐步壮大。全区现有注册企业 2180 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 162 户,占企业总数的 7.4%,千万元以上企业 142 户,占 6.5%,亿元以上企业 62 户,占 2.8%。实现工业产值 1574.4 亿元,税收 141.6 亿元,分别占到全市比重的 43.7%和 38.1%。2、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科研实力雄厚。高新区人才与技术资源储备丰富,在科技部 2004 年公布的 国家高新区评价报告中,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加权排名列全国第 4 位。全区汇聚了吉林大学等高等院
9、校 14 所,长春光机物理所等科研院所 39 家;设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2 个,国家级技术平台 3 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4 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72 个。自主创新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基础坚实。二是科研成果丰富。近三年,全区累计申请专利 1726 项,其中发明专利 832 项,授权专利 906 项;承担国家 863 计划项目 83 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179 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6 项、国家新产品计划项目 62 项、国家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3 项,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数占全省的 30%,占全市的 50%以上;拥有科技项目 2310 项,其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 392 项,实现产业
10、化的 870 项,拥有专利技术的 372 项。三是产学研聚集优势正在显现。全区现有产学研联合体、合作基地 100 余个,建有国家级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中俄科技园等 11 个国家级园区和基地,积累了丰厚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四是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按新标准认定)43 户,企业户数占全省的 30.8%,占全市的63.2%。2008 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 50%,占全市的 61%。3、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品牌优势多年形成的创新能力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使长春高新区在全国较有影响,在东北位于前列。高新区先后三次被科技部评为“ 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
11、第三个“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长春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区内聚集了长春高新、中科英华等 7 家上市公司;落户了美国通用、德国汉高、上海宝钢等18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培育了长生生物、长春鸿达、禹衡光学等众多知名企业和斯达舒、鸿达、正元等 32 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这些已经成为高新区吸引国际国内资本、人才和技术,推动新一轮经济扩张,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4、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高新区处于哈大经济带一级轴线中心位置,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内陆端口,承担着联接哈大经济带、带动长吉图发展的重要使命。在长春市“三城两区”发展格局中,高新南区地处西南
12、工业区,紧邻长春南部新城,是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可与南部新城实现有效对接、一体化发展;与汽车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并对朝阳经济开发区和富锋组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北区(长东北核心区)处于长东北三条发展轴线的主轴,是未来我市产业发展,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可对宽城经济开发区、经开区的玉米工业园、空港物流区和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高新区占据长春城市南北两个主出口,拥有发达的立体交通网路。铁路方面,以京哈线、长白线、长图线为骨干,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铁路网;公路方面,以京哈高速、长营高速、302 国道、102 国道为主线,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空运方面,依托龙嘉国际机场,构建了长春通往域外的空中走廊。就内通外连而言,南区有横贯东西的城市快速路(南四环路) ,硅谷大街将直通绕城高速;北区(长东北核心区)内部有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