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南省 2011 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 2011 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写作组 12011 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 154895 人 ,比 2010 年减少 17698 人,减少 10.25 ,6 月 9 日至 17 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 2011 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座谈会,对2011 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一、文综试卷结构与考生得分(一)文综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 140 分,约占 47;非选择题
2、 160 分,约占 53。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 1:1:1,各占 100 分。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为典型的拼盘模式。题量:2011 年文综试卷共 48 题,客观题数量与 2010 年相同,主观题数量比 2010 年增加 4 道题。由于题量增加,阅读量也相应加大,考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紧。表 1 试卷结构学科 政治 历史 地理选择题 12、13、14、15、i6、17、18、 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3、4、5、6、7、 8、9、10、1l非选择题(必答)
3、38、39 40、41 36、37非选择题(选答)45、46.、47、48 (四选一) 42、43、44 (三选一)(二)考生得分1选择题得分表 2 2011 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48 48 44 140平均分 25.43 22.31 21.04 68.78难度值 0.53 0.47 0.48 0.0491执 笔:综述部分 杨 帆(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政治部分 陈都(道县一中) ( ) ,历史部分 周禄丰(长沙市长郡中学) 、余柏青(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地理部分 杨 帆(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定 稿:姚利民(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主 审:柳
4、礼泉(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表 3 2010 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48 48 44 140平均分 28.05 26.07 17. 58 71.7难度值 0.58 0.54 0.40 0.512非选择题得分表 4 2011 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52 52 56 160平均分 37.51 25.63 34.30 97.44难度值 0.72 0.49 0.61 0.61表 5 2010 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52 52
5、 56 160平均分 30.38 24.32 31.25 85.95难度值 0.58 0.47 0.56 0.53综合比较表 2、表 3、表 4、表 5,2011 年文综试题考生平均分 166.22 分,比 2010 年高 8.57 分,说明文综试卷难度小于 2010 年。其中,政治平均分 62.94 分,比 2010 年高4.51 分;历史平均分 47.94 分,比 2010 年低 2.45 分;地理平均分 55.34 分,比 2010 年高6.51 分。二、政治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政治试题评析1政治试题主要优点(1)结构趋于优化,内容反映新课改要求分值的分布出现新变化。本试卷政治学科总
6、分 100 分,高中政治新课标的四个模块在本试卷中都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模块一经济生活 (包括 12、13、14、15、38 题第二问)占 30 分,模块二政治生活 (包括 16、17、18、38 题第一问)占 24 分,模块三文化生活 (包括 39 题第一、三问)占 14 分,模块四生活与哲学 (包括19、20、21、22、23、39 题第二问)占 32 分。四部分分值分布较为合理,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选择题结构形式有新变化。2011 年一材多题的选择题没有,全部是一材一问,这能比较灵活地、自由地考查知识点。在 12 道选择题中,由 2010 年的几乎青一色的“四选二”3的组合性选择题
7、缩减为 7 道“四选二”的组合性选择题了。这样选择题的难度有所下降,但其灵活度却有所增强。 文化生活2011 年未出现选择题,沉默三年未考的漫画题 2011年在生活与哲学部分又出现了。图表题 2011 年出现在政治生活部分,而往年一般出现在经济生活部分。内容进一步反映了新课标要求。2011 年政治试题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理念,做到了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科技创新、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环境、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关注民生工程、关注民主制度、关
8、注文化等。2011 年试题中出现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妈祖文化的作用” 、 “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 “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同命同价” 、 “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 、 “中国共产党 90 年奋斗历程及其辉煌成就” 等题材和观点生动地体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理念。(2)显性热点比较突出,长效和短效热点相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的“永恒主题” , 高考政治试题从来不回避这一主题,2011 年高考试题也是如此。2011 年高考试卷的背景材料紧扣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显性热点比较突出,有长效热点
9、、也有短效热点。如,15 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16 题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取材,热点显性突出。又如第 38 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这些都是党、政府和人大历年来非常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这是长效性的热点。(3)突出主干,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2011 年政治试题仍然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知识的迁移与拓展。试题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经济生活模块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计算,企业利润、品牌和经济效益,消费与生产,新兴产业
10、,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发展等;政治生活模块有公民的权利,人大、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性质、地位和作用、执政方式等;文化生活模块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等;生活与哲学模块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这些考点都是中学教材各模块中的主要知识点、常见知识点。与此同时,2011 年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试题通过设置情景、从多角度对观点进行综合考查、运用,问题的语言表达和参考答案的组织都比较灵活和专业化,这对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4)贴近生活,凸显能力的考查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都有“生活” ,2011
11、年试题的题材“三贴近” 、 “生活化”比较突4出。现在的教学强调素质,那就必须注重能力。从试题中可以看到,国际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大题化,大题问题生活化、综合化。例如,第 13 小题出口商品的品牌、利润问题,14 题的月饼等消费问题,15 题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问题,16 题的“同命同价”问题,17 题的人大会议对公众开放问题,38 题“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39 题的文化作用、影响等问题,都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更加突出高考作为选拔人才考试的特点。试题特别注重对学生“提取信息” 、 “运用知识分析信息” 、“阐述事物” 、 “论证探讨问题”等综
12、合能力的考查。选择题题干材料清晰,设问指向明确,干扰性不强,参考答案准确而无争议。但要选准答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题能力。如第 12 题计算某企业 2011 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要求考生在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或应用能力,否则 A、C 两个答案难以抉择。第 17至 23 题均为组合型选择题,要求正确分析材料,准确判断观点。38 题(1)问 涉及人大代表和人大的职权和作用,这就要有较强的辨析和综合能力 ;38 题(2)问要求学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自主创新对某企业发展的作用,假设你是经营者采取哪些措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里涉及到的“作用”和具体的“措施”
13、 ,既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又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9 题(1) 、 (3)问考查了学生对文化的影响、作用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该题第(2)问要求学生根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妈祖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整合信息、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强调综合,与新课改相适应2011 年政治试题始终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三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在。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第 12 题(计算题) 、第 38 题(2)问用经济生活知识考查“作用”和“措施”等,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知识与能力才能答准、答细、答到位。2政治
14、试题不足的缺陷(1)命题形式相对单一2011 年的政治试题除了一道漫画题和一道“俗语”题以外,其它几乎都是青一色的文字材料题,在形式上略感单一、呆板,缺乏多样性。(2)主观题设问角度显得重叠第 38 题(1) 、 (2)问,39 题(1) 、 (3)设问都有“作用” ,39 题(1) 、 (3)设问都有“为什么” 。 这在设问上显得有点重叠,层次有些不清晰,多样性还不够。(3)个别试题出现专业性强的术语,令学生费解或不懂如第 22 题中的“扣带前回” 、 “换档装置” 。(4)个别试题答案对相关概念表述欠清晰、欠完整如对 39 题(2)问“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述,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未作阐述。5
15、(5)对知识点的考查前后重复如第 13 题和第 38 题材料二都考到企业产品“品牌”问题。(二)考生答题分析1考生得分情况表 6 选择题得分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应得分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8实得分 1.77 2.85 3.28 2.14 3.63 2.86 1.62 1.40 1.54 1.28 0.76 2.30 25.43样本:116445 份注:以上数据为抽样数据表 7 非选择题得分题号 38(1) 38(2) 39(1) 39(2) 39(3)应得分 12 14 10 12 4 52实得分 8.49
16、9.93 7.13 8.11 3.85 37.51注:以上数据为抽样数据样本: 2考生失分原因(1)基础知识不过关第 12 题是一个计算题,考查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计算,其实很简单,但考生会计算出两种结果,在 A、B 答案中难以抉择,原因在于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关系没有弄清楚。38 题(1)问,有些学生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分不清楚;38 题(2)问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某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和采取的“措施”增强创新能力,有很多学生混淆不清,“作用” 、 “措施”一锅煮,从而导致失分严重。(2)能力不过关审题能力不强。如
17、38 题(1)问,要求回答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却有很多考生答党、政府、政协的职能。 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不强。如 38 题(2)问,39 题(1)问,其实材料中就有阐述,学生不知利用。表述能力差,词不达意,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部分考生表述缺乏逻辑性,答案不能要点化。卷面马虎,字迹潦草,甚至写与政治学科无关的闲话。缺乏技巧。如答主观题时,基本原理或基本知识不能与材料有机结合,出现原理与材料“两张皮”现象。比如答 39 题(2)问,有些学生把哲学原理与材料截然分开。(三) 对政治教学的建议1吃透教材,把准课标,狠抓基础,培养能力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考生的能力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
18、础之上,离开教6材的基础知识,离开了对新课标的准确把握,就会变得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能力立意”的高考精神下,有些学生认为基础知识不重要了,把重基础看成是“死记硬背”,结果一到考试,是“眼高手低” 。其实,学习有时是需“死去”才能“活来”的。 因此在落实知识点方面既力求准确全面,不留死角,同时又要抓住重点,挖深挖透重点难点;并适时进行知识点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在复习中让学生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2突破重点,破解难点,教学中渗透热点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重点,破解难点。时政热点是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永恒主题。它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高考的考查,借时政热点为背景,运用教材上的
19、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阐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观点,揭露一个社会问题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关注时政热点,不仅从感性上关注,更要从理性上透视,把握其实质。2008 年的粮食问题,2009 年的金融危机问题,2010 年的矿难、文化与经济问题,2011 年的科技创新作用问题,这些都是重大热点问题。它们反映了党和国家坚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学政治教中应渗透和体现。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高考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国考,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因此,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应是中学政治平时教学和复习的一个重要
20、任务。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练习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精练,特别是对高考真题的再利用,再设计;对同一情景材料不同的题型训练,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4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与技巧中学政治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增强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做到观点明确,能用政治专业术语表达,书写规范,思路清晰,要点完整,逻辑性强。2011 年湖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执笔人:周禄丰(长沙长郡中学)余柏青(湖南师范大学)表 2 2010 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4
21、8 48 44 140平均分 28.05 26.07 17. 58 71.7难度值 0.58 0.54 0.40 0.517表 3 2011 年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科目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48 48 44 140平均分难度值表 4 2010 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52 52 56 160平均分 30.38 24.32 31.25 85.95难度值 0.58 0.47 0.56 0.53表 5 2011 年非选择题平均分与难度值题号 政治 历史 地理 总分总分 52 52 56 160平均分 26.95难度值 0.52三、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201
22、1 年,湖南省与陕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西、江西、新疆等共10 个省(区)共同使用全国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该套试题在吸取 2010 年高考命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新条件下的命题技术。它确立了新高考命题的基本范式,对于新课标高考试题命制技术的发展有定鼎之功,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新高考的复习,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历史试题评析1历史试题主要优点 该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凸显了能力立意,适应了考生的个性化选择,强调了高考的选拔功能。试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材料的全新运用通过材料构建全新的情景,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是高考一贯的做法。近年的高考8
23、命题中,命题大量使用学术前沿、原汁原味的历史素材命制试题,以寻求命题的突破与创新。这一命题思路体现了学术热点与传统教学的对接,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完全陌生的材料,甚至与中国主流史学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如“封建”一词的不同理解,秦以后的社会是“公天下”还是“私天下”等) ,往往会给考生造成巨大的困惑,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2011 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命制,吸取过往材料题命制的经验教训,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巨大的创新:用传统的、常见的旧材料命制试题,如选择题题干提到了考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如董仲舒、黄宗羲、洪秀全、孙中山、苏格拉底、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题干也涉及到一些考生非常熟悉的历
24、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公车上书、五四运动、人民公社、企业改革等,以减少对学生思路的干扰。通过恰当的引导,要求学生对传统的材料进行符合时代精神、学术前沿的全新解读。这一创新符合高中生的认知习惯,符合考生的考场心理状况,以旧材料考新知识,在司空见惯的历史情境中翻出新意,是对历史材料题命制的一次成功探索。命题者在对这些传统史料进行变换角度等独具匠心的设计后,命制的题目新颖而不落俗套,考生对这些题目似曾相识,但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记忆知识进行解题,一般很难推断出正确的结论。这不但更加符合高考的命题要求,而且也使得 2011 年试题没有遭遭偏题、怪题的诟病。二是试题加大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力度2011 年
25、高考选择题看起来很熟悉,思考起来较容易,答起来有难度,考生普遍反映做起来没有感觉。选择题都是最佳单项选择题,选项彼此之间的差别很小,大部分选择题的四个选项,都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比如第 26 题的四个选项中,除了 A 选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轻易排除外,其他三个选项“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天下为公都可以看做对黄宗羲观点在不同层次上的解读。选项之间的差别缩小,干扰性增大,这把近年来选择题命制中强调的“不是选正确答案,而是选最佳答案”的原则发挥到了极致。学生必须调动全部的知识和能力,甚至借助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对选项进行鉴别和筛选,这对他们的史学研究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2011 年的试题
26、尽管没有直接考察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试题,但是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考查却无处不在,渗透到了每一道试题中。三是开放性试题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2010 年历史小论文写作及评价方式受到普遍关注。有的教师和支持教改的相关历史教育专家对这种题型充分肯定,认为这种题型既考查了考生的运用史料的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史学思维,符合新课改的方向,有利于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这种题型持否定态度。2011 年增加了 41 题这道主观试题,实际上是 2010 年主观题 40 题最后一问(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的发展。2011 年的试题则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它把这道开放性试题单
27、独成题,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得这一新题型的命制得到了完善和发展。41 题独立成题,不但巩固了 2010 年命题的成果,而且更加坚定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向。对于该题的评分方式,使用该卷的省份的评分细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省份干脆拉“历史的倒车” ,用传统的“采分点”方式对这种开放题型评分,这种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评分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中学历史教学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省份的评分细则实行按考生思维给分的 SOLO 评价方式,结果操作起来遇到许多具体问题。2010 年高考结束后,有些历史教学专业杂志组织了大讨论,对这种题型的评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进行重新
28、的排列组合,将评分参考分观点、论述内容、整体评价等三部分,采取 SOLO 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的办法,即从论述与思维层次两个方面计分,这也将成为以后高考评阅小论文的基本模式。四是命题充分体现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高考主观题的命题思路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主要是对材料的简单加工和9归纳;二是理解层次,要求考生以试卷提供的材料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三是考察考生的历史素养,主要目的是拉开考生分数的差距。2011 年的高考命题的主观题难度较好地体现了高考试题的梯度设计。如 40 题的第(1)问,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 “才”观的变化,就是属于一个知识层次的题目。考生做该
29、题时,只要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简单的归纳即可,甚至会抄材料的也可以得满分。40 题的(2)问、选做题的问题设计也基本处于理解层次,即有部分答案可以从材料获得,如结合 40 题材料二的三段材料进行提炼,可以对清末的“德” 、 “才”认识进行概括, “述”后的“评”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进行。至于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在史料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论证,这是对考生综合历史素养的考察,它能有效拉开中等水平考生与较差考生的差距,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五是命题出现了中学学习与高校学习对接的新趋势2011 年高考在选择题 31 题的题干中以“东南互保”历史事件为题进行设计,对考生思维进行考查。缺乏丰
30、富历史知识背景的考生很容易想到答案 C,认为地方实力派策划能够为列强的代理人。其实,当时张之洞向清政府禀报要求“东南互保”时,清政府左右为难,不置可否,因此当时清政府默认态度最本质的原因是“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这种高考试题的命制,再次给我们历史教师和考生提了一个醒,高考会逐渐促进中学学习与高校学生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接,教师与考生一定要立足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史料,囫囵吞枣式地记忆史料,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再如选做题 48 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就考查了钱玄同这个历史人物。钱玄同对于中学生而言,大多不熟悉,但是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但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个人物在国学中
31、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种命题方式,不完全是从中学教学的角度,而完全是着眼于人才的选拔,引导中学教学在历史局部的内容方面与高校学习接轨。2历史试题不足的缺陷(1)命题人对材料的理解有待商榷例如第 46 题第 2 问,该题要求对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进行简评。材料一反映的是孙中山的训政理念,材料二表明的是国民政府 1928 年实现形式统一后及时颁布训政纲领 ,这迈出了从军政到训政的关键一步。从尊重材料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该纲领颁布的时间和内容都直接表明这是对孙中山思想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再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进一步结合所学指出其局限性即可。选
32、做题 46 题却要求比较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就相当为难学生。用民权比较训政,得出训政是独裁的结论,实际上是偏颇的。因为训政本来就是孙中山五权宪法中的一个构想,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等人的原创,不能用孙中山早期和后期的思想进行对比。同时,民权思想是孙中山的一种思想理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实践,实践只能是对理论的践行,而不能用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比。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很难得出参考答案,这与考试说明所追求的“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的要求所背离。(2)有些选择题的题干和主观题的问题设计不够严谨选择题题干的语言表述不够严谨。如选择题 29 题,题干中说,洪秀全后期要
33、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这一描述就存在很大问题。这句话出自英杰归真 ,虽然是洪秀全钦定颁布,但这句话是洪仁玕说的。但试题却在洪秀全后期要求中用引文,给考生的印象似乎这句话引用的是洪秀全的原话。在全国性的高考中,应尽量避免此类知识点错误的出现。试题标准答案和试题的问题设计不尽相符。主观题第 40 题第(2)问,要求学生回答10清末对“德” 、 “才”问题的新认识,强调的是新认识,但是命题中心提供的答案只是清末对“德” 、 “才”问题的“认识” ,并不是“新认识” 。答案要点“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就不属于新认识的范畴。(3)历史地图的选择题设计还有待改进选择题第 25 题
34、和 32 题使用了地图作为材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命题方向。但这两道题的命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学生并没有阅读地图,仅仅利用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史实正误的判断,即可作答。这就使得地图的使用成了摆设,命题者原本的考查意图落空。此外,第 32 题的地图结构十分复杂,但是地图的绘制层次和对比度并不清晰,加上印刷效果不佳,学生要提取地图所提供的信息十分艰难,许多学生因无法判识地图而放弃作答。相比之下,地理学科试题的地图就要清晰明了得多。(二 )考生答题评析1考生得分情况表 8 选择题得分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应得分 4 4 4 4 4 4 4 4 4
35、4 4 4 48实得分 0.92 0.75 1.81 2.40 1.03 1.83 3.63 1.75 1.57 2.09 2.18 2.35 22.31注:以上数据为抽样数据样本: 表 9 非选择题得分题号 40(1) 40(2) 41 45 46 47 48应得分 15 10 12 15 15 15 15 52实得分 9.66 4.51 5.02 8.89 4.59 5.00 6.44 25.63注:以上数据为抽样数据样本: 2考生失分原因(1)审题出现偏差有些考生把 40 题第(1)题“秦至唐”简单理解为秦和唐两个朝代,而漏掉汉朝、曹魏时期及西魏北周等时期的“德” 、 “才”观的变化;考
36、生答 40 题第(2)题同样存在审题不清晰,有些考生只述不评,有的则只评不述,喜欢离开材料空发评论;48 题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选做题,在答“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不同的态度”这个小题时,考生只答态度,没有评价;题目要求评价钱玄同的观点,但有些考生“偷梁换柱” ,用“我认为观点是片面的或正确的” ,取代钱玄同的观点来进行作答。(2)从历史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第 25 题和第 32 题,是两道附有历史地图的选择题,考生得分都相当低,尤其第 25 题考生平均得分最低,得分为 0.75,得分率仅为 18.75%。这充分说明考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47 题为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选做题,考生把 1938 年 8 月与1939 年 10 月的分界线答成“二战”结束后的规定线和美苏“冷战”结束后的美苏两国在欧洲划分的分界线。考生对这段战争史和世界格局不熟悉,该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少,加之本题考的又是细节内容,因此选做本题的考生得分相当不理想。(3)时间定位不准40 题第(2)小题时间明确指“清末” (具体为 1905 年) ,试卷中却有洋务运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