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感悟教育教学中的“比对”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克思 在我们的训练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比”的现象。如:拿语文成果不好的同学与语文成果好的同学相比;拿不善言词的同学与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同学相比甚至在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状况下,全部的同学往成果跟前一站就“比”出来了:他语文好,数学差;他画画好,可成果太差;她唱歌好,学习却不好于是,凡是成果不好的同学,就越比越自卑,越比越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同学在“比”后,在自己的强项,如唱歌、画画、打球等方面,也开头望而却步、自暴自弃。这种“比”的结果只能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压抑同学的共性,损害同学幼小的心灵,最终也背离了训练的本意。 掩卷深思,我不禁想起训练界泰斗冯恩洪校长讲的“清华特例生”的故事。他说:“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有才。”当时冯恩洪老师是建平中学的校长。有一天,有个同学来到校长室问他:“我想上你们建平中学,可是我的分数不够”“那确定不行!”这个同学说:“校长,我今日给你做一天的秘书,只做一天!我的电脑很棒的,我打字肯定比你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