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连理工大学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课程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基本单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形成的基本单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 30 条)精神,加快课程改革与建设步伐,全面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大力推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建设、课程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建立,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1.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
2、时 代性和科学性。鼓励将相关几门课程组成课程群进行整体建设。2. 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方法,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有效地激励、引 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3推动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鼓励采用闭卷、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开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考核,推进贯
3、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进程式考核方式。二、强化课程资源建设24.强化全外语或双语课程建设。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积极构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的全英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以推进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全外语或双语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应以外语为载体,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异国文化融于课程教学之中。原则上每个学部应开设一个采用全外语授课的专业;非全外语授课专业至少应开出 2 门全外语或双语课程。鼓励聘请国外高水平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全外语课程,鼓励采用国外优秀课程教材。5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按照学校通识课程建设规划,重点建设若干门适合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提高已有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广泛
4、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校开设通识课。精选优质开放课程供学生选修,在保证课 程质量的基础上,对通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探索。6建设荣誉课程。 面向学科基础性强、学生受益面广、专业影响力大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建设荣誉课程,以教学水平最高、教学效果最佳、学生受益最大为目标,以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高度的逻辑思辨能力为核心;以教授领衔、 团队讲 授,大班上课、小班研 讨为途径,旨在引导学术水平高的教授在本科基础教学中发挥高质量的支撑作用和高水平的引领作用。荣誉课程中教学效果好,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教授可聘为荣誉主讲。7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加强与行业
5、、企 业的合作,促进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行业、企 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技能。鼓励行业、企业 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共同建设由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实施“卓越工程师 教育培养 计划 ”的专业要求至少 6 门专业课需由具有 5 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或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38. 推进立体化精品教材建设。重视立体化教材建设,统筹兼顾,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各学部(学院)应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积极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组织 教师编写和出版高水平立体化教材,尤其是基
6、础课程教材、新开课程教材、反映教学改革的特色教材、具有学科竞争力的系列教材等。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共同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9. 推进开放性教学资源建设。推进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资源课建设。充分 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 提高名师名课的受益面、辐射面和应用实效。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注重发挥我校特色和专业的优势,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通过开放共享系统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校的影响力。各学部(学院)要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每个专业应至少分别建设 2 门。学校对精品
7、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给予 5 万元建设经费(其中 4 万元用于课程制作,1 万元用于制作酬金),同时对获评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的分别奖励 1 万元和 0.5 万元。10推动课程教学规范化建设。各课程需完善各类教学基础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日历等。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11. 加 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名师、名课、特色教学 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学校将以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培育 10 个跨学科、跨领 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团队。鼓励“千人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 “创新团队发 展计划”等人才组建
8、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鼓励按照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创新团队的目标、规模和水平,学校4提供团队建设经费。12. 建立教师教学培训制度。建立教师教学培训档案,试行培训学分累计制度。采取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校内外教学培训,国内外教学访学,远程教学培训,参加教育部、辽宁省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研讨会、教学发展培训会、 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推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新入校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培训,累计达到一定学分后,方可申请主讲教师资格认证。13. 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观摩和全程助课制度。各学部(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在 3-5 年内可不安排 课程主讲任务,但需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
9、进行教学观摩和全程助课。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观摩和助课等教学活动,均按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教学工作量。原则上,青年教师在获得主讲教师资格认证前,每年需进行教学观摩,并完成 32 学时以上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全程助课工作。14. 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学校、学部(学院)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基本功展示、教学技艺交流、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培训的平台。35 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均须参加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学部(学院)通过讲课竞赛选拔出优胜者参加校级比赛,学校选拔出优胜者参加市、省和国家级比赛。学校对竞赛获奖者予以表彰奖励。四、完善教学基层组织15. 建立健全教研室
10、管理制度。教研室是教学的最基层组织。教研室由学部(学院)根据课程群建设需要进行设置。教研室教师人数一般不少于5 人,设主任 1 名,一般由教学带头人担任。16. 明确教研室的基本职责。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课程教学5计划、教学大纲、落 实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组织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等。17建立教研室定期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原则上每 2 周组织召开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包括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组织教学讨论与交流、教学改革立项与教学成果申报,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试讲等教学活动。五、完善教学激励政策18.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承担国家
11、级、省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教材建设项目等,有经费资助的,按资助经费的 1:1 配套,同一项目按最高经费配套,不兼得;没有经费支持的按校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原则上,没有主持国家级、省级“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或校级以上(含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者,不得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19鼓励教师积极采取全外语或双语授课。教师采用全外语或双语授课视使用程度、课程教学效果核算工作量和教学酬金。A 级双语课程(课堂授课 100%外语)的教学酬金及工作量乘以 2.0 系数;B 级双语课程(课堂授课 50%外语 )的教学酬金及工作量乘以 1.5 系数, 对 C 级双语课程(课堂授课以汉语为主,
12、采用全外文教材)的教学酬金及工作量乘以 1.2 系数。此外,学校每年选派全外语或双语课程主讲教师赴国外著名高校进行教学访学和课程进修。20.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教学名师(高等学校)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培育力度,完善三年一次的校教学名师评选制度,重点奖励在课程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校按照国家和省部有关规定,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表彰奖励的教师进行奖励,并按相应奖励经费进行 1:1 配套。6六、健全教学保障制度21. 实行课程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教师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 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并且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未达到要求者、教学质量学生
13、评价不及格者,当年不得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出现重大教学事故者,聘期内不得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22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制定课程质量标准,每四年对课程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优秀的课程奖励课程建设经费 2 万元,不合格课程限期整改。校级优秀课程可不参加评估,教学酬金上浮 20%。建立教师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制度,通过专家随堂听课、学生网上评价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累计三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的教师可直接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对排名在本学部(学院)前 20%予以表彰,对排在后 5%的主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帮助整改。对在一个聘期内,
14、教学质量评价累积三次排名在本学部(学院)后 5%的主 讲教师,取消其主讲教师资格,暂 停独立承担课堂教学工作。被取消主讲教师资格者,每年需参加不低于 64 学时的全程助课,重新进行教学培训,再次通过主讲教师资格认证后,方可重新授课,对再次认证不合格者,进行转岗 。23. 建立 课程负责人制度。学校所有课程,均设置课程负责人,公共基础课、大类 平台课、 专业 基础课等每门课程设一位负责人;专业课程可多门课程形成一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设置一位负责人,可以是教研室(研究所)主任。课程 负责人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且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负责人必须由教授担任
15、。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并组织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负责人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200 小时/ 年),核发津贴(200 元/ 月)。课7程负责人聘期为 4 年,聘期满后可以通过竞聘连任。24. 实施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学校所有课程均实行主讲教师资格认证和竞聘讲课制度。原则上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并通过教学观摩、助课 、试讲后方能 讲课。公共基 础课程、通 识课程主讲教师的认定和聘任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由课程所在学部(学院)负责。鼓励教师跨学部(学院)、跨教研室(研究所)申报主讲教师资格,鼓励 专业课教师申报基础课主讲教师资格。学校建立“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资源库”,在安排课程时 ,依据 “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梯次排课原则,落实每学期的教学任务。主讲教师聘期为 4 年,主讲教师出现教学事故、学生评价不好等情况,可减短聘期或终止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