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05518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滨州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滨州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滨州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8.05 24.礼记 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A.先人追求 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C.早期文化充满 了 神秘 的 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A。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从材料可知:“乐”通“和”,“礼”通“序”,结合礼记内容可得先秦时期的古人已经注重对和谐和秩序 的共同追求。故选 A。其他均不能体现。 【命题立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很早就具备 了理性的哲

2、学色彩,而且把这一特点运用到政治统治中。早在三代时期 周朝就已经通过礼乐制度来达到巩固统治,构建“天下一家”的和谐观念。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其中内里与当下既讲“以德治国”,又讲“依法治国”又异曲同工之妙。这对于引导打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近几年全国卷第 24 题对先秦的文化积淀作用考查的尤为频繁,这也算是对高考命题的一种呼应。 【知识拓展】先秦 文明 对于后世中华 文明 发展的奠基 作用 政治上,西周 宗法 分封扩大了疆域,开发了新土,逐渐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经济上,通过铁犁牛耕推动形成 的小农经济成为此后二千多年 文明 的经济基础; 文化上,百家

3、争鸣中的儒道法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基石;诗经、楚辞成为诗歌的源头。 后世的许多 思想文化 成就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这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5.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B。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的制约,“工商食官”成为早期工商业的主要制度,这也促成了官营手工业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地位。这些优势其实也是制约官营手工业的瓶颈,它不计成本,不入市场,逐渐被更有生命力的私营手工业所赶上。而这一变化肇端于唐

4、宋变革之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海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由此信息可得知 B 为正确选项。 AC 符合宋代时空,但与材料无关, D 项发生于明中后期,而且是在部分手工业部门。 【命题立意】中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原因之一就是长 期领先世界的手工业制造。这是引以为豪的事情,对这一块知识点的考查有助于强化家国情怀。而且开拓浩瀚的创造力很多就来源于民间艺人。朴素的中华民族也有着浪漫艺术的细胞因子。另外,对市场的重视也契合了习书记当下要求扩大开放的政策。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两条线索: 1,按生产部门看,金属冶炼、陶瓷、纺织等各个部门都有领先世界的成就; 2,按经营

5、方式看,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方式长期并存。 从考古发掘来看,陆续出土了代表中华文明不同阶段的手工业精品,它们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辉煌文明。 26.下表是对唐代 尚书省勾检官 (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 )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 唐会要卷五八 少差,加罪。”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政府 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三省六部制 走向成熟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对政务犯罪 惩罚严厉

6、【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A。史学研究讲究孤证不立。而 从三部典籍中找到对同一事情的同质描述,基本可以这个史实的真实性。第一行反映出不同文案有不同程期,不得有违;第二行反映违期后具体的刑罚度;第三行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三行可得知 A 项合适。 【命题立意】历史学科素养中,强调史料实证,这是学历史必备的一项素质。近几年全国卷一直关注此方面知识的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把握“孤证不立”和“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而学好历史还包括一些基础的文言解读能力,所以摘取部分古文呈现也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和锻炼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 【知识拓展】史学常识 1阴阳五行学 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

7、种物质的运动。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 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古代地理方位之称谓 1、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 【变式训练】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 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

8、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 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此题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史观,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命题比较注重的题目类型。通过此题,主要考查全面占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资料都要收集,然后再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A 项说法片

9、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 C 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D 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 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27.下图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 反映了 明 三才图会部分 清 职贡图部分 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 B.西方人从野蛮 时代 走向文明社会 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 【试题解析】正确选

10、项 D。第一幅明代图中写到“一臂国在西海只北,其人一目一孔一手”,反映出时人对异域停留在想象空间,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观察第二幅清代图中并结合所学可看 出所画之异域人物已基本接近当时人物的身体特征、着装打扮等,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已有较多真实的接触,了解了他们。对应时空可得知,这主要得益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命题立意】开放交流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只有开放才能更好的进步。“一带一路”等决策的实施都是在践行开放原则。该题通过前后两个时段对异域空间的对比,强调交流对于提高认识的重要性。同时职贡图纳外国人担任本朝官员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宽广的胸怀,这也符合当今国

11、家领导人胸怀天下和大国担当的风范。 【知识拓展】三才图会又 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于 1607 年完成编辑,并在 1609 年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图会。现存最早的职贡图是南朝梁代萧绎所绘的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绢本设色,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题中所截图片为葛兆光宅兹中国中提及的清代乾隆年间谢遂奉敕所画的职贡图。 28.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 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言

12、论旨在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 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C。题干引用的康有为的言论,购置西方的物质、开办企业称不上是变革政治。表明康有为认识到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器物、兴办企业,没有触及中国的政体,意在强调变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必要性。康有为只是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托古改制”,借用孔子宣传维新思想,减轻变法阻力。传播 西方的启蒙思想是为变革政体奠定思想基础,故不选 B 和 D 项。 【命题立意】一是,今年是戊戌变法 120 周年,戊戌变法是今年的周年热点。历史高考体现时代性,高

13、考试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不回避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充满时代气息,凸显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其中,周年性热点即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本年度是周年中的“ 5 或 10 ”,能引起“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考查方式上不直接考,而是隐性介入。二是,全国卷第 28 题考查的历史时期侧重于从 1840 年至 1911年,纵观近五年高考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 构的变动、社会生活的变迁、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新思想的产生、近代化的社会转型。其中较多考查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维新思潮、戊戌变法考查的较少,在复习中应该重视。 【知识拓展】 2018 年历史周年事件 1487 1488

14、 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 1497 1498 年达伽马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 1788 年 6 月 21 日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1898 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严复翻译天演论,戊戌变法。 29.19 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反帝

15、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B。题干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的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 断形成。选项 A 的表述不符合事实,反帝发封建斗争成为共识,时间至少是在中共二大;其次,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项也不正确。选项C 与题干主旨不符,且因果逻辑不清。 【命题立意】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突出“立德树人”的高考改革导向。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同时,中共十九

16、大对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作了新的界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选项 D 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对近现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梳理和认 识。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是国家观念的变化。国家观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外在性关系的变化,即传统“天下观”的破灭,二是内在性关系的变化,即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改变。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中国人逐渐觉醒,是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进,与全民族紧迫的救亡图

17、存同步发展。民族灾难愈深重,国家观念愈强烈。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犹如孪生 兄弟,成为最能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救亡图存的神圣使命,一方面对外强化了捍卫国家主权独立的奋勇抗争,另一方面对内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在民的理念与实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近代国家观念的产生及确立等阶段。 30.1941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试题

18、解析】正确选项 B。 1941 年 1943 年,日军集中兵力对华北和华中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持续扫荡、清乡运动,敌后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政策和措施, 1943 年,敌后抗日根据第扭转了困难局面,为准入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选项 A 和 B 与题干中的“精兵简政”没有关联,且时空不对。选项 C,属于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的作用。 【命题立意】全国卷 30 题基本在民国后期,重点考查新民主主义时期共产党近代化的探索、国民党近代化的时间、日本侵华和全民族抗战、国共关系的演变。其 中,高考题已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三三制”、土地政策等,本题考查了

19、共产党“精兵简政”的政策和措施,这是以往高考题没涉及到的。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此原则,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 1/3。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到 1941年,由

20、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为减轻人民负担,切实爱护节省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争资源,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 12 月 17 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通过“精兵简政”,成功地解决了党政军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建设更加适合游击战争的需要,同时,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联系。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

21、国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依靠广大的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对此,中共在根据地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即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1940 年初到 1941 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了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 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 1941 年前后,根据地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

22、生产自救的道路,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这各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日根据地还大力开展文化教育建设。为适应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力广泛地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民族解放战争,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部队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年月日,中共中央专门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在长期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

23、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 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央批评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要求全党同志注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党领导的军队、学校和政府的工作,并把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入党。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到来和他们的努力工作,使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31.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

24、明确 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D。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 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选项 A、 B、 C,与题干时间不符。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1979 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 【命题 立意】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考查。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

25、学科本质的体现,构建历史链条,培养时空观念,使学生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序,构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意义,并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历史素养考查的重要表现。从 1978 年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到 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展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性和曲折性,体会到改革开放的艰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通过拓宽历史视野,在深深的历史思考中,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 【知识拓展】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传统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不认为社会主义能搞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商

26、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国内外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大胆突破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逐步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中在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 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27、的观点。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从1979 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 1992 年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重要论断,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 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在上述基础上, 1992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讲话中,首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之后, 10 月 12 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28、场经济体制”。从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过程来看,可以说,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真正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也正是这一改革方向的正确选择和种种改革举措的步步实施,才使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制度创新的崭新阶段,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 32.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B.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C.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D.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D。梭

29、伦立法是“当发生内争之时”的规定,不涉及外族入侵,因此排除 C。题干强调发生内争时,公民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袖手旁观,要积极参与争斗的 解决,目的就是培养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全体公民的城邦集体意识,故选 D。 【命题立意】本题继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考查。以探究古雅典公民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折射当今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体公民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的使命感。同时,关于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相关知识,必修教材讲解有所欠缺,本题的设置在于弥补知识漏洞,拓展知识面,这也是全国卷高考的一大要求。 【知识拓展】雅典的梭伦改革

30、 经济: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 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并废除了“六一汉”制度(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关于税率,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按亚里士多德的记述,税率为六分之一,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五,所以被叫做“六一汉”。但研究者认为这个税率偏低,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笔误,不过,希腊半岛本来土地匮乏,阿提卡土地贫瘠,出产较少,土地收入只够勉强糊口,六分之一的税率在当时也许已经是很重的负担了),这一措施史称“解负令”。 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 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

31、币改革,以利于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上的氏族残余。 政治: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按一年农产品收入的总量把公民分为 4 个等级(按年收入的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别列为 500 斗、 300斗、 200 斗和 200 斗以下四级), 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 职;第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除司库(即财政官,一种执政官)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

32、担任公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 同时,不同的等级所尽义务也有差别。例如,在军事义务方面,第一、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他们自备军械和军装,但不需提供马匹。他们是构成雅典军队的主要成分。第四等级主要是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带军备,只带棍棒。 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四百人会议由 4 个部落各选 100 人组成,除了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 设立陪审法庭(也译为民众法庭,相当于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任何公民都有权上诉。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方式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

33、的案件,扩大了公民的权力。 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的部分,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色彩。 33.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 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B.赞美罗马共和制度诸多优点 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A。题干中只提及了罗马政体的优点,并没有涉及其他政体,也没有涉及不同影响,排除 C。孟德斯鸠的启蒙思想确实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

34、此题是考查孟德斯鸠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 D。孟德斯鸠赞美罗马共和制度诸多优点,其目的是为阐发自己 的思想主张寻找理论和实践依据,因此排除 B,选择A。 【命题立意】命制此题,要让学生们明白两层涵义:一,任何新思想的阐发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将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从传统中寻找依据,进而发展创新,人类古今文明的共通性;二,先进思想的阐发也必将对社会的进步转型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不断汲取传统的养分、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中曲折前行的。 【知识拓展】中国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中国对西方思想的影响,以法国为最大。

35、不信宗教的人乐于发现孔子是一 个自由思想者,不受权威思想左右,而有其自主的见解。他们宣称,孔子的礼教证明了一种不受超自然的宗教控制的伦理规范的可行性。伏尔泰热切地博览各种有关中国的资料。在他的论道德风俗与哲学字典,中用了三章的篇幅来描写中国的文明。他称中国是“地球上最优美、最古老、最广阔、最多人口、最上轨道的王国。”他对中国政府的羡慕使他相信,社会改革最佳的希望,在于开明的专制,意思是开明的君主政体。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和许多法国人一样,他准备将“在基督教创立前 500 年,便将道德教导给中国人民的孔子”尊为圣徒。以礼节著名的伏尔泰把 中国人的端庄、自制、安详当作他的同胞和他自己的楷模。伏尔泰给

36、乾隆皇帝写信,但没有收到回信,乾隆送他一尊瓷瓶。已经 70 多岁的他,阅读了乾隆皇帝的盛京赋后写道:“我很爱乾隆的诗,柔美和谦和到处表现出来。我不禁追问,像乾隆这样的忙人,统治着那么大的帝国,如何有时间写诗。这是好诗,但是皇帝却非常谦虚,不像我们的小诗人,处处充满了高傲。” 从对中国、印度、埃及等欧洲以外文明的认识,削弱了对基督教神学的信仰。孟德斯鸠问道:“中国在公元前 4000年前便已有进步的文明,而世界怎么会在公元前 4004年被创造?”还有很 多人在问,圣经上说,诺亚洪水覆盖了整个地球,为什么中国没有记载呢?既然上帝有意拯救全人类,为何只把圣经的启示给亚洲西部的一支弱小民族呢(指犹太人)

37、?难道那些生活在印度、中国、日本的人民,现在都在地狱中受着烈火煎熬之苦吗?虽然神学家们努力作出各种解释,但是基督教神学的教条一天天地显出新的裂痕。甚至有很多在中国的传教士皈依了孔子。 34.1941 年,美国驻苏联大使戴维斯的回忆录莫斯科行动出版。该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为莫斯科“大清洗”辩解,而这不仅被美国华纳兄弟拍摄成宣传斯大林的同名影片,还受到了罗斯福的默许 和高度重视。这反映出美国 A.借机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 B.意欲借苏联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 C.抑制法西斯寻求合作的宣传需要 D.意图缓和与苏联的冷战对峙局势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C。 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展新政,逐渐

38、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影,时间不符,排除 A,B。冷战开始的时间是二战后的 1947 年,时间不符,排除 D。题干中, 1941 年美国对苏联以正面评价为主,甚至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高度重视,结合时代背景,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法西斯势力猖獗,为应对共同的敌人,美国改变外交策略,寻 求与苏联合作,故选 C。 【命题立意】该题是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考查的典型题目,只有对时空的准确定位,才能准确把握美国外交策略的目的所在,时空观念也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素养。另外,二战史在必修教材中鲜有表述,通过此题,提醒学生加强对教材外主干知识的拓展和掌握。 【知识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Wo

39、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9 年 9 月 1日 1945 年 9 月 2 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 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 2200 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 余万人, 5 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

40、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大事年表 1939 年 9 月 1 日 德国进攻波兰 9 月 3 日 英、法对德宣战 11 月 4 日 美国会通过“中立法” 修正案 1940 年 5 月 10 日 德军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卢森堡投降 5 月 26 日 6 月 3 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6 月 10 日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 月 18 日 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 “自由法国 “运动 8 月 13 日 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爆发 9 月 27 日 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2 月 18 日 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 21 号命

41、令(“巴巴洛萨计划”) 1941 年 6 月 22 日 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8 月 14 日 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9 月 30 日 莫斯科保卫战爆发 12 月 7 日 日本 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 年 1月 1 日 美、英、苏、中等 26 国在华盛顿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2 月 25 日 中国远征军进驻缅甸 6 月 4 7 日 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7 月 17 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1943 年 9 月 8 日 意大利宣告投降 11 月 22 26 日 开罗会议 11 月 28 12 月 1 日 德黑兰会议 1944 年 6 月 6 日

42、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 年 2 月 4 11 日 雅尔塔会议 5 月 8 日 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6 月 26 日 签署联合国宪章 7 月 17 日 8 月 2 日 波茨坦会议 8 月 6 日 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 月 8 日 苏军对日宣战,苏军进攻朝鲜半岛东北部 8 月 9 日 原子弹轰炸长崎 8 月 14 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5.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B.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C.恐怖主义延缓了政治多极化进程 D.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 B。该漫画为山姆大叔的饭桌,

43、即美国的饭桌,饭桌上盛放着伊拉克、伊朗、巴以冲突等“饭菜”,寓意这些地方都是美国的“菜”,都受美国的控制,美 国的霸权主义干涉着别国内政,甚至挑起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因此选 B。当今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符合史实,但漫画寓意强调的是美国操控下的世界,故排除 D。 A、 C漫画没有反映,排除。 【命题立意】一、漫画入题,为试卷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通过幽默讽刺的形式来表述历史事件,耐人寻味,为高考命题提供珍贵的试题素材,逐渐成为全国卷的新题型,值得重视。 二、新世纪以来,一些大国的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朝鲜半岛、叙利亚危机,甚至是台湾问题,无不渗透着某些大国

44、霸权主义的影子。能够反映当今世 界局势的一系列热点问题是我们备考的方向。 【知识拓展】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威胁 中国崛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不存在崛起只存在复兴(因为中国历史上多次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并且历史上多次成为世界唯 一的超级大国。但目前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

45、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以及许多方面的不断进步,导致产生了中国在 21 世纪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可能性。 中国威胁论”是指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强国战略”等充斥媒体,有人认为中国比欧美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更有效,中国将取而代之。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战略。如西方宣扬的中国网络黑客威胁论、食品安 全威胁论、环境威胁论、世界安全威胁论等等。 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中国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

46、借鉴,顺应世界大势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践行“国大未必强、国强未必霸、国强不应霸、国强决不霸、国强贡献大”的五部曲与新理念,打破所谓“国强必霸”的定律,开创全球化与多极化时代大国崛起新境界。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 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

47、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精英阶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 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8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 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 原因。( 17 分) 【参考答案】 ( 1)避免了 欧洲国家的高度专制;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为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任答四点得 8 分) ( 2)同: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大力量;影响国家发展方向。( 3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