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武汉市基础测绘发展规划发展“十三五” 纲要规划“十三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 伟 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建设, 实现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这五年,武汉市将大力推进美丽江城、幸福武汉建设,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征程中迈出新的步伐。新的形势对全市基础测绘工作提出了新需求、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根据市“ 十三五” 规划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和“十三五” 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工作安排,为明确我市“十三五”期间基础测绘发展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有效指导“十三五”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编制,进一步提高我市基础测绘保障为适应我市
2、打造城市、经济、民生“ 三个升级版” 的要求,统筹组织好“ 十三五” 期间我市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省、市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系列方针、政策及规定,特制订本规划。服 务 能 力 ,更 好 地 满 足 “十 三 五 ”时 期 我 市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城乡 建 设 和 规 划 国 土 管 理 的 需 要 ,依 据 全 国 基 础 测 绘 中 长 期 规 划 纲 要 ,结 合 我 市 基 础 测 绘 发 展 实 际 ,制 定 本 规 划 纲 要 。一 、 “十 二 五 ”时 期 基 础 测 绘 工 作
3、 回 顾2“十二五”时期,按照 “拓展区域、优化结构、重点跨越、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市实施完成基础测绘 5 大工程和 1 个科研课题专项。(一)扎实推进,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1. 城市测绘基准体系进一步巩固。 实施测绘基准现代化工程,完成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升级及维护,开展了北斗导航系统(BDS)测试 并按年度实 施了稳定性监测;完成全市 C 级 GNSS 网测量标志调查和维护;完成二等水准维护与复测 1702.2 公里和主城区范围内三、四等水准加密联测 1557.1 公里,确保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完成 WH2000 坐标系方案研究论证,并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批复。2.
4、基础资料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实施基础地理信息覆盖工程,首次实现 1:2000 数字地形图全市域覆盖;完成数码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 8 个批次,并完成相 应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制作;持续开展主城区地下管线普查整测与更新,累计更新探测管线约 9640 公里,全市测绘基础资料覆盖率在“十一五 ”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3. 地理信息服务与应 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数字影像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了多源、多 时相、多比例尺影像数据库;完成测绘基准应用开发,形成中小城市现代测绘基准建立方法和数据处理流程,开展了动态地心坐标系参考框架维持技术和 WHCORS 基准站三维
5、坐标变化规律研究;经民政部门审核,完成了中心城区和全市行政区划图的制作;编制完成我市首部综合性城市地图集武汉市地图集。34. 关键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空 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研究,建成自主知识产权车载移动全景数据采集平台;开展变化检测和变化图斑类别识别等技术研究,为全市地理国情普查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形成了一套涉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防扩散技术;通过城市空间信息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完成以“五图六库”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通过地理信息统计方法研究,形成了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5. 成果更新维护进一步加 强。实施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强化了成
6、果更新维护和数据建库工作。创新性完成主城区 1:500 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时空数据建库;按年度完成主城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3 个开发 区约 1600 平方公里范 围 1:2000 数字地形图重点更新;完成全市 1:10000 数字地形图更新和 时空数据建库;完成各种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入库累计达 75000 平方公里。6. 基础测绘档案管理 进一步规范。大力实施基础测绘档案保存保护工程,完成档案系统建设,开发了数字地图档案查询、分发服务系统, 实现 了测绘成果的在线查询、借阅和利用;完成 16000 多幅纸质历史地形图的扫描数字化工作,建
7、立了历史地形图档案库;开展了测绘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备份机制研究,制定了全过程的城市档案管理流程,研发了测绘工程数字地图档案盒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4(二)率先行动,国情普查取得新拓展1. 全面完成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 号)要求,组织完成全市各区地理国情初始普查和数据建库,初步摸清我市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为 常态化监测奠定基础。2. 加强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研究。 围绕城市发展重点和热点问题,编制完成了地方标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规程(DB4201/T4782015);按照统一技术要求,按期完成 10
8、大类地表覆盖要素和 4 大类地理国情要素的采集,完成全市人口、企业、文化教育、医疗卫 生、社会福利、 环境保护等 12 类 57 项专题信息整理上图;完成市区两级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报告 18 份;完成地方技术规范与统计分析方法、遥感变化监测、成果管理与查询平台、移动查询平台等 4 项科研 课题。(三)主动服务,成果应用取得新成效1.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保障作用。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地下管 线图等测绘成果先后为武汉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城乡统筹规划、三环线生态控制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等重点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为鹦鹉洲长江大桥、江汉六桥、长江大道、三旧改造、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
9、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测绘保障。2. 服务政府决策和城市管理, 发挥支撑作用。为二七沿江商务区开发、武汉 市绿道网络系统规划、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通用汽车等项目规划选址、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城市网格化管理、城中村5改造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数据资料。为各委、办、局等编制大量工作用图。3. 服务城市信息化进程, 发挥平台作用。基础测绘成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持续更新为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和行政审批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 民防、 环保、建设、农业、物价等不同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统一的平台和基础数据,为推进全国领先的武汉城市“三维数字图” 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服务人民群众生活, 发挥促进作用。利
10、用基础测绘成果开发交通、旅游、商务、生活等方面的 实用地图产品, 为交通旅游、市民出行等提供服务。完成“ 幸福武汉、美丽江城”系列公益地图编制,并为在汉举行的多个国际、国内会议编制主题地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二 、“十 三 五 ”时 期 基 础 测 绘 工 作 面 临 的 形 势 和 挑 战(一)面临的形势分析“十三五”时期,是武 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 万亿倍增 ”、建 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 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
11、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的总体目标。今后 5 年,全市经济发 展转轨、社会治理 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生态6环境转变等各方面都对基础测绘地理信息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基 础。构建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点,进一步 发挥武汉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需要建立跨区域、统一的空间基准框架;实施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落 实城市基本生态线,需要全面、可靠的影像和地形图等基础测绘成果;构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主城区“三旧改造” ,需要不断更新的基础测绘数据;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完善“1+6”空间发
12、 展格局,统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 发,需要立体覆盖、准确完整的空间信息数据。2. 满足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重要支撑。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需要建立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发挥战略性基础信息平台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城组群建设,需要测绘为规划研究提供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手段;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地下管廊的建 设管理,要求测绘好地下“生命线”;应对突发事件,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不可或缺。3. 促进“智慧城市 ”建设的重要条件。“十三五”时期,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物 联网等与现代制造 业结合,实施“ 工业倍增升级版”、“ 武汉制造
13、2025 行动计划”,将是全市 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加强“ 十三五” 期间时空地理信息的建设与维护,将为全市信息资源的集成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平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网络化、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创新公共服务新模式。74. 掌握地理国情变化的重要内容。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地动态获取我市湖泊、山体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城镇化建设等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对于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推进生 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建设美丽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5. 推动地理信息产
14、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发挥地理信息的基础作用,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础测绘成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要求基础测绘必须扩大数据覆盖范围、加快数据更新、丰富数据内容、提升生产能力、 强化资源共享。(二)面临的挑战分析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十五”以来三个五年的不断努力,全市基础测绘工作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经济 新常态下的新需求相比,在整体发展水平、成果更新维护、 测绘供 给结构、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仍面临着新的挑战。1. 成果更
15、新维护面临 巨大压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形态的频繁变化。一方面基础测绘成果覆盖率的提高,需要更新维护的总量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现势性维持的周期不断缩短,要求进一步加快更新频率,提高更新效率。“ 十二五” 期间统计 分析表明,都市 发展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构(建)8筑物变化年均面积超过 25%,且呈现数量众多、分布零散、变化快等特点。已有成果的更新维护将是“十三五”基础测绘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任务十分繁重。2. 基础测绘发展水平不平衡。近年来,我市城市空间布局不再局限在传统的主城区范围,城市建设热点也逐步向外扩张。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重点功能区建设等任务
16、,对新城区测绘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城区基础测绘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其重视程度、覆盖水平、技术实力、保障能力等差别较大,需要通过加强规划编制、组织实施、经费 投入、技术标准和成果整合等方面的统筹,促进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协调发展。3. 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自“十五”以来,我市基础测绘工作弥补了大量历史遗留的“ 欠账” ,基 础地理信息战略性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但面 临的供给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由于工作发展不均衡,全市基础测绘成果覆盖水平的地域差异明显;二是常规基础测绘工作范围需要由以地表为主向地上地下一体化拓展,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覆盖;三是传统意义上基础测绘成果内容已难以满足社会信息
17、化广泛且快速发展的新需求,需要加快推进测绘工作的供给侧结构创新,进一步丰富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地理要素。4公共服务能力仍亟待提高。公共服务是基础测绘工作公益性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现有的测绘公共服务以地形图、影像图的直接提供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信息内容有限;现有服务方式以离线拷9贝为主,在线服务渠道不足,信息集成度不高,适应综合分析和挖掘的数据产品缺乏,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城市管理和“ 智慧武汉”建设的需要。面向应用需求,加大公共服务产品的开发力度,丰富服务手段,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十三五”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18、所在。三 、 “十 三 五 ”时 期 基 础 测 绘 工 作 的 指 导 思 想 、基 本 原 则 和 发 展 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法落实国家对基础测绘工作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 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创新 发展、服 务转型” 的工作方 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 务民生宗旨,健全完善基础测绘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夯实基础测绘数据资源基础,提升基 础测绘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为全市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生态环境转变提供可靠、适用、及时 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19、(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坚持以满足需求为宗旨、以提升服务为目标、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市区统筹为平台、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公共服务和10测绘应急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1以满足需求为宗旨。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行业管理、应急保障、公共安全及人民生活等相关领域的需要,统筹市、区两级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优化布局、科学设置、适度超前,有重点、有计划地规划实施基础测绘项目。2以促进服务为目标 。紧密联系服务需求,积极开展数据挖掘,加快测绘公共产品研发,提升成果转化能力,不断丰富数据内容和成果形式,加强服务
20、模式的创新,探索测绘成果社会化服务的新手段、新形式,进 一步拓展服务领域。3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落 实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稳定投入机制。调整分级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市、区财政共同投入的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4以市区统筹为平台。加强基础测绘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统筹协调全市基础测绘规划制定、计划安排、组织实施、经费管理、成果汇交、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工作,促进全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5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充分 发挥地域优势,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完成装备体系升级,加快地方标准建设,完善创新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实施技术路线,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