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

上传人:da****u 文档编号:1065326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訓詁的方法二:因聲求義 一、因聲求義的定義及應用 (一)定義: 所謂因聲求義即通過字詞的聲音線索去探求字詞的 意 義。 (二)因聲求義的應用 1人們很早就注意到音與義的關系,早在先秦文獻中就有聲訓材料的出現,如: 論語 顔淵 : “ 政者,正也。 ” 孟子 盡心下 :“ 征之爲言正也。 ” 禮記 表記 : “ 仁者,人也。 ” 禮記 樂記 : “ 德者,得也。 ” 2而漢代劉熙的 釋名 可以說是聲 訓 的開山之作,主要從聲上解釋事物的得名之由,如: 釋天 第一 :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缺也,滿則缺也。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廣也,所照廣遠也。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晷,規也,如規畫也

2、。曜,耀也,光明照耀也。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處也。 二、根據:音義相因。 黃侃先生說: “凡聲之起,非以表情感,即可寫物音,由是而義傅焉。聲義具而造形以表之,然後文字盟生。 ”這說明了形音義的關系。 1最初,音義之間的聯系完全是偶然的。正如 荀子 正名 所說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這裏名即古人給一事物所定的名稱,同一事物不同國家不同名族會有不同的名稱,而不同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命名。 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識水準的提高,在原有詞語基礎上産生很多新詞,新詞的産生很多是舊詞的引申,如果與原義差別較大,就産生出了新詞,有的語音不變,有的稍

3、有差別,這種詞稱爲派生詞也叫 孳 乳詞。國外語言學家稱爲同根詞。這些詞之間就有了音近義通的關系。如:分、頒、北、背、片、爿、班、辨、辯等,音近義通,均有分開義。 3右文說 “右文說 ”首創於宋代的王聖美。沈括 夢溪筆談 卷十四: “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右之字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如斯之類 ,皆以戔為義也。 ”文中 “其類在左 ”,就是指形聲的形旁多在左邊。但它充其量只表示意義的大類,或稱意義所屬的大的概念範疇,而聲旁多在右邊,是表意義的。右邊的聲旁一身而兼聲義二任。 “右文說 ”到了清代

4、,段玉裁更提出了 “聲義同源 ”說而推進了一步。發揮段氏的 “聲義同源 ”說的是高郵王氏父子。其後是黃承吉,更提出了 “字義起於右旁之聲 ”說,這就是所謂的 “右音說 ”。以前人們認為形成字形符表義聲符表聲,而形聲字中形符多在左邊,所以當宋王聖美發現在右的相同聲符的字有時意義相同,聲符表某個共同的意義,就稱為右文說。 右文說揭示了同源分化字的意義皆從原字而來的文字現象,對同源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右文說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後代段玉裁在 說文解字注 中常用凡某聲字皆有某義即有擴大化之嫌。而且,右文說還容易使同源詞的研究受到字形的限制,掩蓋了字形上沒有聯系的同源詞。如呼與喚、引與曳即是字

5、形無關的兩對同源詞。 從 形聲字的産生 來看,右文說是有一定道理的,形聲字的産生主要有以下幾種 : ( 1) 在表意字的基礎上加聲符,如:齒、岸等,這一類字與右文說無關。 ( 2) 在原有字上加注義符,而原字作聲符。此類是右文說之根本。如: 取 、 娶 , 家 、 嫁 , 昏 、 婚 , 共 、 恭 、 拱等。 ( 3) 改換偏旁,而與右文有緊密聯系的是改換義符。如: “ 赴 ” 與 “ 訃 ” ;張、帳、脹( 漢語大詞典 分別認爲帳與脹是張的通假字,不確。) 如:朱可表紅色,於是人們就將朱與紅色事物的命名結合在一起,如:袾,指紅色的衣服。絑,指紅色的繒。硃,指丹砂。駯指红色的马。 另外方言音

6、轉也是音義相因的表現,如: 方言 卷八: “布穀,自關而東梁楚之間謂之結誥,週魏之間謂之擊穀,自關而西或謂之布穀。 ”又 禮記月令 : “鷹化爲鳩。 ”鄭注: “鳩,搏穀也。 ” 爾雅釋鳥 : “鸤鳩,(吉鸟)(匊鸟)。 ”郭璞注:今之布穀。江東呼爲獲穀。本草拾遺: “布穀,江東呼爲郭公,北人云撥穀。 ” 六書故 : “其聲若布穀,又謂之勃姑,又謂之步姑。 ”清人錢繹指出: “布穀轉而爲搏穀,撥穀,轂姑,步姑,結誥轉而爲擊穀, (吉鸟)(匊鸟),又轉而爲獲穀,又轉而爲郭公。今東吳人呼撥穀,亦爲撥哥,又呼爲勃姑。 ” 三、訓詁中常出現的問題 由於形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人們在思維上往往習慣於從字形去

7、求詞義,這樣一來字形往往成爲理解文義的障礙。訓詁中望文生訓的毛病也就因此而産生。如: 鶡冠子 學問 : “ 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 這裏的 “ 一壺 ” 是什麽意思? “ 壺 ” 乃 “ 瓠 ” 的假借。一壺即一瓠,也就是一個葫蘆,古人有用 葫蘆渡水的習慣, 莊子 逍遙遊 :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 ”崔豹 古今注 音樂 : “有一白首狂夫,披髪提壺,亂流而渡。 ” 易 泰卦 有 “包荒,用馮河 ”的記載,據高亨先生解釋:包,疑借為匏( po),就是瓠 (葫蘆 )。荒,空也。匏荒,謂瓠空虛也。馮河,涉河,所以,此 “謂瓠空而以之涉河也 ”。 ( 周易古經今注 ) 瓠、壺

8、古同爲匣母魚部,如果拘泥於字形就會出問題。 四、因聲求義的作用 (一) 破假借 1古漢語中假借、通假大量存在 , 漢語中音節少,詞語多。而在早期漢字也很少。因此,許多詞有音無形,借用同音字來代替也就很自然了,漢語中由此産生的假借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古代的教學大多是口耳相傳,這樣在記錄傳播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很多的別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假字。通假與假借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們在攷察詞義時,必須脫離文字形體,通過字音以求其義。 2黃侃在 論學雜著 求本字捷術 : “大抵見一字,而不了本義,需先就 切韻 同音字求之,不得,則就古韻同音求之,不得者蓋已鮮。如更不可得,更就異韻同聲之字求之。更不可得,更就同韻、同類,或異韻、同類之字求之。終不能得,乃計較此字母音所衍之字,衍為幾聲,如有轉入他類之音,可就同韻異類之字求之。若乃異韻異類,非有至切至明之證據,不可率爾妄說。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