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试论模糊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丁海霞 ) 摘要 : 模糊理论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结果,并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模糊性贯穿各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都有其 存在的特殊 意义。因 此,教师应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将模糊理论具体应用到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中,并使之与精确性辨证统一,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 效果 。 关键词 :模糊理论 ;阅读教学 ;模糊性 引言 目前,随着现代化语文教育的改革,教育者自觉借鉴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如目标模式及布卢姆改革目标分类学和教育信息量 化理论,由此,语文阅读教学在渐渐地走向精确化 1。虽然,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走向
2、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标志,但因为有许多教育教学者的片面追求和理解偏误,没有认识到模糊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致使语文阅读教学产生了诸多弊端,从而阻碍和禁锢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直觉感受力及审美能力的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模糊性与明晰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开放性与模式性等等,这 些特性两两对立,矛盾统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略模糊领域。卢嘉锡曾说 过, 毛估和精确,都是必不可少的认知阶段,在认知的头几个阶段,就要求拿出精确的答案来,是不可能的,总是先有毛估,再一步步逼近精确,总是先有模糊,再一步步走向清晰 2。毛估是认识的开端,也往往是认识突破的开端。自然科学尚且
3、如此,语文阅读教学更要看到模糊性的存在,并在学习的初2 级阶段 小学,充分把握和运用模糊理论展开教学。唯其如此,方为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规律与特色之语文阅读教学。 一 、 模糊理论的 阐释 1965 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 ( L.A.Zaden) 发表著名论文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推广古典集论,提出模糊集合的观念,运用连续统值逻辑作为工具,建立了弗晰集合理论,导致模糊语言、模糊推理、模糊逻辑、模糊算法的产生,这标志着模糊理论( Fuzzy Theory) 的诞生,或者说模糊学的问世 3。 他 认为,对待 集合 运算,凡是在普通集合、一般函数中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都可以另辟蹊径从模糊集
4、合、隶属函数中寻求新的出路。普通集合只解决是与非的 矛盾,模糊集合却解决是与非这种属于程度的高低深浅的矛盾,而隶属函数则是描述是与非这个对象隶属于一个集合的变化状态。 他分析了大量语言现象 , 发现语言中广泛存在模糊概念 , 如 近期、大约、刚好、适中 、基本、差不多 等等 , 其外延并不确定 , 又如 长短 、高矮、胖瘦、善恶、真假 等是一些相对概念 , 在中间区出现中间概念 , 使对立事物变得模糊起来 。 再比如人到中年这个词语的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事件,人们对中年的理解和界定,并不能给出精确的一个岁数,只能是 30+ 40+ 这样一个区间范围之内。 鉴于此 , 他主张要正视客观事物 存在的
5、模糊性,以适应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3 显然, 模糊理论不是二值 逻辑 非此即彼的推理,它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多值逻辑,而是在承认事物隶属真值中间过渡性的同时,还认为事物在形态和类属方面具有亦此亦彼性、模棱两可性 模糊性。 目前,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各类事物的模糊性现象普遍地、大量地出现在科学的前沿,要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处理,指点迷津,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就此,模糊理论的应用便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运用模 糊理论(模糊语言、模糊概念、模糊判断、 模糊推理等)来认识客观事物,把握对象,揭示其本质
6、和规律,则是 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4。 阅读教学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当人们为了追求阅读所得的精确性的同时,模糊性也如同盐溶于水体匿而性存于其中。 二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糊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的组成来看,它由语文教材、学生和教师等多元因素组成;从教学过程来看,它是感读 解读 品读 习读等多 个 教学板块的集合;从运用教学方法来看,它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且是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情境 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等,表现出明显的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客观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 5。 4 (一) 学语文教材的模糊性
7、 教材 本原语言存在模糊性,课文是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单位,是教师教 的 凭借,学生学的依据。课文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本原语言,其模糊性体现在语言的多义性、组合的多样性和表达的多变性三个方面 6。 1.语言的多义性 语言的多义性,指语言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界限的弗晰性、量的范围的 不确定性和结论的相对性。无论是什么 词性的词 ,名词、动词、形 容词还是副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如: 朋友,别说大话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第 13 课坐井观天)在这句中朋友指什么呢?朋友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人、物,也可以指抽象的东西。在这可根据具体的语境知道,朋友在这指小鸟。汉语词汇的多义性是十分明显的,有基本
8、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这样就不可避免 地 带来词义的模糊性。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 年级第 13 课一夜的工作) 这个句子中的高大究竟指多高大呢? 20 米 ?30 米 ?词义的范围不确 定。我们说这个人很高。 两 个高简直不可比拟。 具有语言的多义性的句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到 处 可见, 如中等个儿、温水、 春、夏、秋、冬等名词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宽、窄、远、近这一类形容词是没有确定范围,视情况可以上下移动的相对的概念。而很、5 最、非常一类的副词更没有确定的量限。还有一些动词,如爱、恨、提高等也是很模糊地表示心理活动和行为。 2.组合的多样性 语言的组合
9、方式不同,表达的意义 就 截然不同,如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假如是一位面 试官,当然会选择屡败屡战的人,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如黄山奇石(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第 2 课)将那些怪石比作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等 ,各种比喻的组合,勾勒出一副黄山奇石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相似或类似作为比喻的基础,这种相似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模糊思维。他们认为这两者概念有交叉的部分,外延部分重合,边缘地区就形成一个模糊地带了。如李白的赠汪 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多姿多彩 ,形态万千之美。 3.表达的多变性
10、在表达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 ,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之间是交叉重合的。谁能精确的说出某处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呢,只是取其主要倾向 罢了 。模糊地带是肯定少不了的,为了表达效果,作者甚至不惜使用曲笔,追求一种含蓄、婉约之美。特别是诗歌语言多使用含蓄的笔调追求一种朦胧美、余味美、婉曲美、无言美等,甚至还追求半的艺术、空白的艺术。 6 文章写作要求文以含蓄 为美,如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倒映着云雾迷蒙的天空。 这样 描写 含而不露,蕴籍深厚,朦胧隐约中 让人萌生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不得不说桂林山的奇、秀、险,桂林水的静、清、绿,给人一种神秘飘渺的美感,
11、亦真亦幻。可见表达的多变性是教材模糊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 教师课堂教学的模糊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由于教师的素质、学养、水平、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制作方式不同,在输出语言、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等方面,都反映出模糊性。 1.输出语言的模糊性 由于教师的素质、学养、水平、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教学语言承载的信息量不同,输出语言就不同,言不达意 、言难达意反映出 极大的 模糊性。如丰碑中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有的老师可能仅仅就说这一
12、段说明了将军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而有的老师讲解入微,久久地说明将军愣了很久,感情复杂;湿润了说明将军受感动的程度很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深深地说明他在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情;缓缓地表明他对军需处长的尊敬,且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中。第二种讲解就清楚多了,但这样是否就是最精确的呢,不 一定。 因为诗无达诂,人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从7 输出的语言来看,模糊性是存在的。在内 容 的多与少,表达的繁与简,结构的密与疏,进程的快与慢,情感的浓与淡,程度的深与浅等等,这些都没有精确的定规,全是老师自由掌握, 这说明输出语言有着很大的模糊性。 2.板书的模糊性 板书,作为教师教学的第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服
13、务于教 学内容。如有一个老师这样设计称赞的板书,小刺猬 充满自信 小獾 消除疲劳 小刺猬。由于小刺猬和小獾的互相称赞, 让他们彼此有了很大的收获。 板书既简洁又美观 ,且带有一定的模糊 性,但概括出了课文的大意。光看板书似乎很模糊,但其中承载的信 息量却有很多,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 3.多媒体课件的模糊性 如在回声的课文朗读课件播放中,青蛙妈妈把石子扔向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这个画面虽然没有精确说出 其中的 道理,但小青蛙明白了 这是 回声的原理。可见,多媒体课件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却 能 让大家印象更深刻。 输出语言、板书、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14、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应用中,输出语言有详有略,板书有重点有脉络,多媒体课件也 有不同的版本,这些都没有精确 的规定,全是由教师自由 运用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模糊性的典型说法。 (三) 学生理解认知过程的模糊性 8 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 , 心理、生理方面都还不成熟,接触的社会面不广,阅历不够丰富,对事情的了解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并慢慢地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语言反映能力开始增强,处在思维能力发展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提高,思维由模仿性的思维方式转化为一种独立思维方式,但萃取的是一些零碎不全的信息。小学生
15、对文字处理能力不强,仅仅只 是一种模糊性的、朦胧的认识。 除此之外, 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曾有这样一个测验: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他问同学这是什么,一般的人都会说是一个圆点,而小学生的回答却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眼睛、星星、虫子、笔尖他们的答案多么丰富,多么新颖而有创意啊!对老师的讲解、书中的内容,他们总是进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一百个孩子,也许就有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接受的信息,也许因上课时的精神状态、个人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经学生加工制作一番就马上改头换面了,可能丢失了一个知识点,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和能力强弱差异,自然也带来了突出的模糊性。
16、由此,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了很大的模糊性。小学生的认知能 力、思维能力,还处在启蒙阶段,要把前人所创造的文字、语言规律及其文化财富,在认识、理解、感悟中逐步吸收、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9 必然存在着模糊 精确 模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没有模糊性就没有精确性 7。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实际存在的模糊认识过程。譬如,教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灌输学生形散神聚、立意深邃等文学术 语,大家对这些概念的认识终归是模糊的,无论教师阐释得多么详细,多么精确,学生只有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散文作品,并将之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之后,才能对这些术语产生比较精确
17、的理解。这个过程是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相当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可见,模糊性是语文阅读的一个显著特征,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 因此我们应当恰当利用模糊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三 、 模糊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语境 , 课文词句模糊阐释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每篇课文的全部内容都彻底弄清楚,有的须在当时弄懂,有的则需要 随着知识的增长逐步认识,理解。教师对一时不能阐释清楚的问题,就必须模糊一下,把难题暂存起来,决不能为求精确,毕其功于一役,这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对待词句教学,对每个词语都力求作出准确的解释,殊不知有些词语可以通过语境,给一个较确
18、切的定义。有些词语对小学生来说,只能用模糊手段做模糊阐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例如:草原(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 9 册) 中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 ,怎么走都可以这句话中 洒脱10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言谈、举止、风格 )自然 ,不拘束这个解释虽然准确 ,但小学生会想言谈、举止、风格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以给同学一个精确的解释未必就是最好的。但联系一下上下文,他们会知道洒脱在文中是自由,随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意思。这样,小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要灵活而准确的运用就不是难事了。 知识本身具有公共性、客观性和经验性,同时也有个人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
19、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形塑的,带有个人的主观烙印,那么有一些知识未必就是特别精确的了,此时,教师就没必要硬是说出标准的答案了。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句中的三千尺,绝不能望文生义, 它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 , 形容瀑布很长,整句诗使读者身临其境,从模糊中得到确切,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意境想 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打破那种一维式的包办 教学。同时,老师个人要从自以为是、惟我独尊的高高在上的权威神坛走下来,更多地尊重、关注学生的想法,学会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追问,鼓励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发散性,允许意见的多元性,让学生在语境中把握文章真意。 总之,要让学生根据最少的模糊信息,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 推 理,作出各种灵活的反应 和得出近似程度的可靠结论 8。 (二) 语篇 , 课文内容模糊感知